導讀
另類的思考方式
這是一本關於度母(梵Tara)及與其內涵相關的書,全書以西藏的思考觀點取代西方的學術觀點來做探討。因此,(西方)讀者若想瞭解本書的內容,就得多下點功夫。
人類的歷史觀點和透過科學所闡釋的世界實相,是以我們人類的慣性思考為出發點,而這種慣性思考對人類感官或理性無法解釋的事情,則避而不談。有別於此,傳統的西藏思維則是觸及更廣大的心靈世界。根據藏人的想法,感官和智力的理解或許有些價值,卻顯得狹隘,無法充分描繪真正的實相。數千年的人類歷史在無盡的時間洪流中,不過有如剎那。「地球」在廣大無垠的宇宙中,只是有如塵沙。我們眼中所見的眾生 ── 人類與動物 ── 僅僅是所有可能存在眾生的一小部分。我們不經思考所認為的傳奇或神話,西藏人則認為真實存在。對於傳統的西藏人來說,歷史角度的現實與神話角度的現實並不相衝突,而是彼此交織而巧妙地互補。
那麼,西方人的眼見為憑,與西藏人的眼不見而信,何者才對?這場辯論可能永無止盡,我們在此並不加入。對於不熟悉藏式思維的讀者來說,本書對事物的呈現方式必然讓他們大為吃驚、且可能感到沮喪。無疑地,他們會覺得這完全是神遊於與他們沒什麼直接關聯的神話或童話故事裡。然而,如果讀者試著擴大心靈視野,則絕不會空手而回;讀者不僅能瞭解另一種思維的運作,還能進入更廣大、更多采多姿、更神秘的世界。畢竟,誰知道真正的實相在哪裡?
波卡仁波切與度母的因緣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對度母有著極深的信念。第一世的波卡仁波切曾在他駐錫於西藏的寺院中,將一座聖殿獻予度母。其後,第二世的波卡仁波切則在印度米麗(Mirik)的新寺院裡,建造一座度母殿,稱為 「卓康」(藏Drolkhang)。
第二世波卡仁波切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這座度母殿。他的法座後方掛著一幅白度母的堆金唐卡 ,兩側則掛著其他的長壽本尊唐卡,例如長壽佛(梵Amitayus、藏Tsepame)和佛頂尊勝佛母(梵Ushnishavijaya、藏Namgyalma)。法座對面的牆上,有一幅來自西藏的綠度母絲繡畫。度母殿的主軸,為波卡仁波切左側(訪客右側)的度母壇城,規模相當大而莊嚴,當中供奉著多層的度母像。正中央的度母像約人身大小,裝飾著精緻的珍寶。波卡仁波切在這尊度母的心間,放了一尊由他的上一世所留下的小型度母像。這尊度母像是從天空落下的隕石,而非由人工雕刻,因此常為人所津津樂道。它應該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古那爛陀佛學院時期,那是佛教在印度的全盛時期。當時那爛陀大學中有數以千計的僧侶在研讀佛法。波卡仁波切在參觀印度那爛陀及鹿野苑(Sarnath)兩地的博物館時,注意到上述時期的佛像作品與他的小度母像非常相近。
第二世波卡仁波切和所有西藏喇嘛一樣,隨身都會攜帶一個「嘎屋」,裡面裝臟的是仁波切極為珍藏的一尊十八世紀度母像。這尊度母像是第十一世大司徒仁波切(Situ Rinpoche,或稱泰錫度仁波切)贈予第一世波卡仁波切的禮物。司徒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上師,往昔駐錫於康地的八蚌寺。波卡仁波切到外地旅行時必定隨身攜帶這個聖物盒,而他也經常一邊念誦度母讚頌文,一邊用這個聖物盒來為信眾加持。
再者,於最近建造的閉關中心,波卡仁波切也特別設置了一座度母殿,裡面安置了許多莊嚴的度母塑像。
波卡仁波切在談及度母的時候,絕非僅止於智識上的解說。他把自己與度母之間的甚深因緣保留在內心最深之處,並且自然流露出對度母的敬愛。
本書的緣起
第二世波卡仁波切在一九九○年應弟子之請,出版了一本關於觀世音菩薩的開示。這本書後來證明確實有其價值,因為它不僅加深讀者對這位本尊的瞭解,也讓讀者對金剛乘的基礎有所瞭解。由於波卡仁波切見到這本書的功德利益,於是希望能出版一本關於度母的開示。在一九九六年秋季,波卡仁波切於印度米麗克住了一段時間,並在幾次的聚會中以藏語完成相關的授課。故而本書的某些部分,也保留了原來開示中的問答形式。
儘管從仁波切的講授到弟子們的謄寫成書,以及在翻譯過程中的難免疏失及未臻完美之處,仍願讀者們能透過本書感受到些許度母的光彩!
∼卻吉.森給(Choky S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