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序
一年一度的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向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與中國教育學會共同辦理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專書。今年(2021年)研討會主題為「預見教育2030:風險時代的教育價值、反思與行動」,專書則以《預見教育2030》為名。經公開徵稿,匿名審查後,錄用13篇(個人也不揣淺陋,獻稿一篇),統整為四大主題:一、風險時代的教育治理與想像,二、風險時代的教育危機與挑戰,三、風險時代的教育制度與政策,四、風險時代的課程與教學革新。其中涉及的課題包括:風險時代、未來危機、教育治理、危機管理、教育改革、教育審議、高等教育、國際教育、跨域教育、弱勢扶助、生涯轉銜、教學革新等。
今日,世事多變,而且比任何世代都變得快,快得令人目不暇給。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一方面在努力創新,一方面在肆意破壞,形成創新與破壞並駕齊驅局面,至為尷尬、充滿矛盾與不確定性,禍福兼具,後果難料。例如數位通訊、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太空產業等創新工程,蘊含著無比的潛力,根本上改變著我們學習、工作、生活、交際的方式,可望為人類帶來較多幸福,但也可能潛藏著風險。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地球暖化、金融脫序、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社會對立、極端政治等,已帶來人類巨大的禍害。尤其新冠病毒(COVID-19),更已帶來全面性、輻射性的災難。這些災難避無可避,若能妥謀對策、因應得當,說不定可化危機為轉機。畢竟「危機」不止有「危險」,也有「機會」呀!
老子云:「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老子.五十八章》,災禍與幸福兩者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轉化。狄更斯小說《雙城記》開頭語:「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任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之春,也是絕望之冬;我們應有盡有,我們一無所有;我們直奔天堂,我們直奔地獄……」。相對地,我們也可以說:「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那是黑暗的季節,也是光明的季節;……」。這不就是德國學者馬克所說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寫照嗎?今日我們正處於這樣的變局。在這變局中,教育不能置身事外,既受波及,也應發揮影響力,負起正向改變的責任。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洞見危機、梳理問題、迎向未來。這也是本書析論「風險時代的教育」、「預見教育2030」的用意。
談到教育的未來,得要提到2015年聯合國發布的《改造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事項》,以及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OECD 2030未來教育與技能計畫》。前者有鑑於全球生態與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要求在2030年之前,確保給全人類永續發展生活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後者進一步擘劃在學校教育中回應整體風險時代的不確定性,提出「學習羅盤2030」及在地教育政策等議題,進行研究與實務的對話。強調各國在培育新時代的人才時應回歸在地文化與社會傳統以因應全球性的挑戰,避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對立。希望透過育才策略與推展實際的創新課程,以進一步達到符合人類社會福祉共好的未來。
今年(202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舉行第41屆大會,更提出《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報告,發布「教育的未來倡議」(Futures of Education initiative),提出七個方向的教育宣言,勾勒出2050年後的教育。宣言呼籲,教育必須發揮關鍵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從了解世界到採取行動,再到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實現教育典範的根本改造。
談到風險時代,得追溯到德國貝克在1986年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風險時代的概念似可替代1960年代以後社會學家所指之「後」時代概念(如後現代時代、後工業時代、後殖民時代等),強調在此一充滿不確定性及危機性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運用現代工具,有效因應「風險社會」,並透過反思,持續進行社會創新,探索系統間協調與互通的可行性,兼顧各系統的自我性與互補性,以邁入「新現代」(new modernity)。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臺灣教育的未來在那裡?教育問題千頭萬緒,就以「教改夢」來說吧,二十多年來臺灣的教育改革可說是充滿變動性和不確定性,如今猶在築夢、逐夢中。整體而言,臺灣的教育改革成功了嗎?根據許多實徵研究和民意反映,似乎很難獲得肯定的結論。臺灣教育改革最大的失策,咸認為是:教改與教育脫節、民粹掛帥、目標迷失、決策過程失當、政策搖擺不定、缺乏效果評估與檢討機制。我們可持平地說:雖未正式宣布失敗,但確實尚未成功,而且問題重重,亟待重整。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而言,原給教育革新帶來無比的希望,那知實施方案自2012年4月公告以來,即爭議不斷。二十餘年來臺灣的教育改革,在風險中前進,十分艱辛,可說毀譽參半,亟需通過對話、反思,再出發。
因此,本書的主要目的如徵稿函中所提:以「預見教育2030:風險時代的教育價值、反思與行動」為主題,進化教育價值、反思與行動的教育改革構想與實施方案。
感謝不吝賜稿的諸位專家學者,感謝你們貢獻智慧、分享研究成果。在此也要特別感謝在徵稿和編輯過程中,盡心盡力的學會秘書長、臺灣師大教育學系主任方永泉教授及學會秘書高嘉徽小姐。
202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