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鴻生以台灣閩南語的歷史與現狀為主軸,寫出一系列的文章,藉以追尋閩南語和中華文明的歷史關係。
?
第一部分談閩南語的讀書音系統,先從一首唐詩的押韻談起,來探詢閩南語到底有多接近唐宋古音?保留了多少唐音?而作為閩南人學習唐音的成果,讀書音系統又是如何傳入閩南地區的?
?
第二部分談閩南語的白話音系統,首先探詢閩南語將近二千年的歷史,由此來發掘它在形塑期的多層次、多樣性的白話音。由於這套隋唐之前的閩南白話音,在唐音覆蓋的大潮中,大半保留下來而沒被完全取代,因此被漢語學界視為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
?
第三部分探討這兩套看似對立的語音,如何融成文白夾雜的閩南口語。接著探討閩南語不少口語詞彙存在著「有音無字」的問題,追溯其歷史根源。由此進一步考察了閩南語為何不像廣東話那樣全方位的使用。
?
第四部分談到閩南語來到台灣的發展。閩南語在台灣有著四百年的歷史,為了探尋台灣的閩南語有何特別之處,我們回到閩南語的原鄉──泉州與漳州,尋找原鄉口音的多樣性,並由此理清台灣閩南語的多樣與分歧,並試圖回答「台灣話」統一口音的可能性。
?
第五部分則是探討來到台灣的國語的諸種面向,首先追溯其六百年的官話在口語和書寫上的歷史,及在台灣的位置,再來考察百年來在台灣的發展。
?
本書最後附上三篇探討台灣人語言經驗的百年回顧舊文,供讀者參照。
?
作者想正本清源的告訴大家,閩南語是漢語方言中歷史積澱最深的一種,從閩南語最能夠看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本書是一位台灣的閩南人追尋自己文化根源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