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禪外說禪

禪外說禪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0449512
張中行
三聯
2022年11月30日
237.00  元
HK$ 213.3  






ISBN:9789620449512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3 x 19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宗教命理 > 佛教 > 禪修











      “探討人生,總不能不聽聽禪家的發言。”

      “說禪,如果決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那就只好站在禪堂之外。”

      ——張中行



      本書是著名文史專家張中行先生談論佛教禪宗的著作。



      “禪”來源於佛教,是歷史文化的重要一支。本書清晰梳理出佛教中土化的源流發展脈絡,分宗別派,從生活、學術、文學藝術等方面分述其影響。作者立身禪外,把恍兮惚兮的名相變為明晰易解的知識,旁參儒家道學等各家理論,解釋深入淺出,使不懂禪理的讀者也能略知其輪廓。字裏行間既指出教義與修持之道的積極意義,同時亦坦承其中離奇難解,及其難於實現之處。本書作為禪學入門書,歷久而不過時。



      “禪”是一種人生之道,面對人生的種種欲望、無常、順逆、得失,總不能不聽聽禪家之言。加之時下瑜伽、頌缽、禪修冥想、靜觀正念的風氣盛行,說明現代人面對躁動營役的生活,希望透過禪的修持方法和生活態度為思緒尋找出口。從這一層面上看,本書亦不失為認識人生的經典之作。

    ?


     





    第一章 弁言 ... 001

    第二章 觀照人生 ... 017

    第三章 佛法通義 ... 037

    第四章 中土佛教 ... 071

    第五章 禪宗史略 ... 121

    第六章 禪悟的所求 ... 201

    第七章 漸與頓 ... 233

    第八章 師徒之間 ... 267

    第九章 機鋒公案 ... 307

    第十章 禪悅和禪風 ... 345

    第十一章 理想與實際 ... 367

    第十二章 可無的贅疣 ... 383

    第十三章 禪的影響(上) ... 405

    第十四章 禪的影響(下) ... 439

    第十五章 餘論 ... 465





    餘論



    回顧既往




      禪宗是中土佛教的一個宗派,禪是佛教中一種有特點的修持方法,講禪,尤其在理的方面,常常不能離開佛教,因此,本章打算混起來講。這裏稱餘論,意思是有關禪的一些情況講完了,用剩餘的筆墨總的說說。這所說偏於評價,自然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想由時間方面分作兩部分,過去和未來。先談過去,有以下幾點意思。



      第一點,佛道是值得珍視的。前面一再說過,人生,作為一種客觀現實,是“一”,人生之道是“多”。這有如同是吃,有人喜歡酸的,有人喜歡辣的。同理,同是住在世間,有人喜歡朝市,有人喜歡山林。不同的選擇,都是求生活安適,或者用人生哲學的術語說,求快樂。可是說到快樂,問題又是一大堆。如叔本華就不承認有積極性質的快樂。佛家更進一步,認為錦衣玉食,聲色狗馬,以及娶妻生子,柴米油鹽,都沒有甚麼快樂可言,而是苦。擴大了說,世間就是苦海。這是“知”,知之後要繼以“行”,於是求滅苦之道。辦法是出世間。由常人看,這想法很怪。但仔細思考,生活中有苦,甚至多苦,也確是事實。還有,即使撇開苦。心安理得問題,有不少人是常常想到而沒有解決。這用佛家的話說,是生死大事未了。總之,人生確是有佛家所想的那樣的問題,即使在有些人的眼裏,問題並不那麼嚴重。有問題,應該解決,用甚麼辦法?佛道(尤其禪)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辦法,而且有不少人真就這樣做了。做的結果呢?至少是信士弟子承認,有不少人真就斷了煩惱。也有不少人或者抱存疑態度,這也無妨。我們站在禪外,應該用公平的眼光,把它看作對付人生中某種病的一種方劑,如果真就得了這種病,那就無妨用它試一試。這是說,它是人生哲學方面的一種祖傳的遺產,保存以備用總是應該的。



      第二點,慈悲的價值不可輕視。佛教修持的所求,小乘可以滿足於自了;大乘不然,菩薩行還要推己及人。儒家也主張推己及人,所以《論語》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家更進一步,是大慈大悲,就是擴大到人以外的“諸有情”或“眾生”。這由常人看,是過於理想,貫徹很難。不過理想有理想的價值,如中土自佛教盛行以後,也由於有果報說的輔助,推崇慈善、厭惡殘忍的思想感情總是很強烈,這對於維持社會的安定,緊密人與人的關係,應該說是有相當大的作用。打開窗戶說亮話,所謂“德”,不過是人己利害衝突的時候,多為人想想而已。慈悲的思想感情正是培養德的強大的力量,所以不只應該保存,而且應該發揚光大。



      第三點,中土佛教的天台、華嚴、法相等宗,都著重繁瑣名相的辨析。禪宗走另一條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兩者相比,禪宗是走了簡明的路。所謂“簡”,是比較容易,如不通《成唯識論》等書同樣可以得解脫。所謂“明”,是比較容易說清楚,如自性清淨,當作信念堅持,日久天長就會雜念減削而感到心體湛然;如果鑽研唯識學說,到末那識、阿賴耶識那裏打轉轉,那就有陷入概念大海的危險。此外,禪還有接近世俗的優越性,就是說,容易致用。總之,中土佛教唐以後禪宗獨盛,既是演變的必然,又是選擇的當然。



      第四點,是理想離現實太遠,難於實現。前面多次說過,佛道是以逆為順。逆甚麼?是逆《中庸》所說“天命之謂性”。這性,告子說得簡明具體,是“食色,性也”。對這些,佛家硬說是染污,甚至萬法皆空。要求清淨真實的,即所謂實相、真如、涅槃之類。這些事物實質是甚麼?在哪裏?難言也。且從頂端降下一層,不再問能不能證涅槃,只求能夠滅情欲以斷煩惱。可是情欲偏偏來於“天命之謂性”,順,容易,抗就太難了。自然,太難不等於不可能,有少數人,如馬祖、趙州之流,大概是斷了煩惱,夠得上真是悟了。可是,這正如《莊子•天下》篇批評墨家所說:“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因為太難,我的想法,自魏晉以來,出家、在家四眾,數目多到數不清,真正能夠解脫的恐怕為數不多。不能而住山林,持齋唸佛,參禪打坐,其中究竟還有多少煩惱,雖然難於確知,卻是可以想見的。這悲哀是隱蔽的。還有公開的,是把削髮為僧尼看作一條生路,甚至另一種養尊處優的生路,那就是名為出世間實際是入世間了。一部分所謂信士弟子,由以逆為順之難走到有名無實之假,也是佛教的悲劇的一面。這悲劇,應該由教理負責呢,還是應該由一些信徒負責呢?也許是兼而有之吧?



      ……

    ?




    其 他 著 作
    1. 順生論
    2. 文言津逮
    3. 禪外說禪
    4. 順生論
    5. 負暄瑣話
    6. 北京的癡夢
    7. 文言津逮
    8. 文言常識
    9. 世界文學名著導讀(上)(精裝)
    10. 世界文學名著導讀(中)(精裝)
    11. 世界文學名著導讀(下)(精裝)
    12. 禪外說禪
    13. 禪外說禪
    14. 文言漫步
    15. 古文名著串講評析
    16. 世界文學名著導讀(上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