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負暄瑣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7101083248
張中行
中華書局
2012年1月01日
58.00 元
HK$ 55.1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張中行作品系列
規格:精裝 / 298頁 / 13cmX19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出版地:大陸
張中行作品系列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所謂記憶都是零零星星的,既不齊備,又不清晰,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子。影子中有可傳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總起來成為曾見于昔日的“境”。
我這些瑣話,雖然是名副其實的瑣屑,就主觀願望說卻是當作詩和史寫的。
——張中行
《負喧瑣話肝》于80年代前期,所記多為30年代初北京大學舊人舊事以及發生在作者身邊的趣聞軼事,其中不乏對當年學界風雲人物種種風範的記錄。1986年出版。
張中行(1909—2006)
原名張(王睿),字仲衡。後以名字難認,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農家。1929年畢業于通縣師範,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先後任教于中學和大學。建國後就職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哲學諸多領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晚年為文,以“忠于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為信條。
自20世紀80年代始,十余年間,相繼有《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文言常識》《順生論》《說夢樓談屑》《流年碎影》《說夢草》《散簡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論理,或探究人生……鉤玄提要,百煉工純,以其見識之深邃,文筆之獨特,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
目
錄
序(呂冀平)
一 小引
二 章太炎
三 黃晦聞
四 馬幼漁
五 馬一浮
六 鄧之誠
七 林宰平
八 熊十力
九 馬敘倫
一 胡博士
一一 苦雨齋
一二 劉半農
一三 劉叔雅
一四 朱自清
一五 溫源寧
一六 楊丙辰
一七 顧羨季
一八 周叔迦
一九 魏建功
二 廢名
二一 孫以悌
二二 葉恭綽
二三 張伯駒
二四 紅樓點滴一
二五 紅樓點滴二
二六 紅樓點滴三
二七 紅樓點滴四
二八 紅樓點滴五
二九 沙灘的住
三 沙灘的吃
三一 歸懋儀
三二 張綸英
三三 三隻香
三四 玉並女史
三五 慶珍
三六 王門汲碎
三七 劉舅爺
三八 張效彬
三九 鄧念觀
四 魏善忱
四一 金禹民
四二 劉佛諦
四三 銀閘人物
四四 東謝西謝
四五 家鄉三李
四六 崇效寺
四七 廣化寺
四八 香冢
四九 鬼市
五 宮闈手跡
五一 名跡捉影
五二 圓明園劫灰
五三 神異拾零
五四 中國旅行劇團
五五 韓世昌
五六 余派遺音
五七 東安市場
五八 由舊書想起的
五九 硯田肥瘠
六 信而好古之類
六一 早期的烤肉
六二 大酒缸
六三 東來順
六四 尾聲
驥尾篇(周汝昌)
序
中行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輩。交往三十年,每相聚,上天下地,無所不談,自以為相知不可謂泛泛。然而直到讀了《負暄瑣話》之後,我才仿佛看到了他的更深的一面。他博極群書,中土之外兼及西方,尤其在哲學方面,青年時期曾下大力氣做過深入的探索;他興趣廣泛,舉凡金石書畫、文物骨董等等,都有過非同一般的鑽研;他身歷幾個時代,備嘗生途的艱辛。因此听他評說世事,談論古今,臧否人物,總是使我開眼界,受啟迪,深深地嘆服。不過,由于他出語冷峻,難得流露感情,我又一直覺得他只是在客觀地,甚至是漠然地剖析這個大千世界,而從不為這個世界所動。他似乎是一個超然的觀察家,一個寧靜的學者。三十多年當中,他除了與工作(嚴格說來這工作並非他真正的專業)相聯系的著述之外,沒有寫過他應該寫的東西。我常常想,這可能就同他的“漠然”有關吧?現在,《瑣話》糾正了我這個想法。記得劉知幾說過,知人論世要具備三個條件︰才,學,識。這可以算是至理名言。其實不光是搞史,做任何學問都不能缺少這些條件。但是《瑣話》的出現使我感到還應該再加上一個,那就是“情”——對人間的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情是一種動力。沒有這種動力,即使是卓犖超群之士,他的才、學、識也將蒙上灰塵。看來中行先生並未忘情,他被這動力推著,在古稀之年還孜孜(石乞)(石乞)手不停書,面對人間說他真正想說的話。
《瑣話》六十餘則,以談人物為主。人物中有赫赫的學界名流,也有雖非名流卻頗可一述的奇士。相同的是,他們全都可入現代的《世說新語》。通篇思想之淳厚,文字之精美,不需要我來贊一辭。這里只想說一點,就是作者對他所談的人和事傾注了那麼深沉的感情,而表現出來的卻又是那樣的沖淡雋永。我們常常能夠從這沖淡雋永中咀嚼出一種苦味,連不時出現的幽默里也有這種苦味。這苦味大概是對那些已成廣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傷,也是對未來的人、未來的事虔誠而殷切的期待。中行先生說他的《瑣話》是當作詩和史來寫的,這種苦味也許就是最好的說明。
三十多年來,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單顏色的,而且是劍拔弩張的文章實在太多了。近幾年大有好轉,但是平心而論,樸實清淡,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咀嚼,並從中獲得價值觀念上的教益和藝術欣賞上的享受的文章,畢竟還嫌太少。我們相信,《瑣話》將會使讀者得到這兩方面的滿足。
承中行先生惠寄原稿,使我有幸先睹為快。先生並囑為序,我不揣譾陋,謹述感受如上。
呂冀平 1985年8月10日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