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客家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596478
吳嘉陵
樹人文化
2022年11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9596478
規格:平裝 / 134頁 / 18.7 x 26 x 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
台灣歷史
>
同
類
書
推
薦
三分天下:台灣客家族群政治的轉型
客家物語:書房師與童養媳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形成史
內
容
簡
介
以21世紀的觀點,有距離的觀察、思索、體會,客家在一個時代的「身分遺產」。
◎本書以清朝末年出生的書房師(教師)林漢唐開始寫起,止於20世紀末期童養媳林曾二妹去世。
◎林漢唐是誰?林曾二妹又是誰?他們代表的是一個逝去時代的「身分遺產」。
◎以農村社會背景來書寫客家人的邊緣性和族群性格,鏤刻客家民俗文化與人情。
林漢是清末的準秀才,半生的書房教師,晚清之際,隨著西洋科技文化的輸入,衝擊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新式教育人才的興起,取代了科舉取才的制度,林漢唐成為了客家庄裡的教書匠。
林曾二妹是他的兒媳,一歲半仍在牙牙學語便被人揹到婆家,清末到日治時期許多漢人家庭互換著養育女兒,產生了許多養女及童養媳,林曾二妹便是如此到林家……
首篇〈不能重來的人生路〉談許多客家人的生活與生計,把握當下的人生觀。
第二篇〈農事、家事、天候事〉探討晴耕雨讀的「晴耕」與「勤耕」。
第三篇〈客家節慶當鬧熱〉追溯客家人對於節慶儀式的演化。
第四篇〈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討論為什麼許多客家女性是轉不停的陀螺?勤勞與節約的生活觀,族譜內的女性通常只存姓氏,超過幾代便無人可考儒人全名,為何勤儉持家仍無法小康生活?
第五篇〈族譜上的傳人〉以族譜上的男性來看客家社會與家族觀。
第六篇〈書房師與童養媳〉是清朝到日治時期臺灣的一個時代縮影。
第七篇〈客家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補充研究臺灣客家地區書房(師)的能量。
?
目
錄
關於客家女兒-吳嘉陵
自序
一、不能重來的人生路
二、農事、家事、天候事
三、客家節慶當鬧熱
四、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
五、族譜上的傳人
六、書房師與童養媳
七、客家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
(一)、漢唐公的求學與書房的成立
(二)、日治時期林漢唐書房教育的變革
(三)、戰後的梅溪學堂時期
(四)、林漢唐書房教育的紀錄
(五)、林漢唐書房教育的概說
附錄一、林桂英追憶祖父林漢唐
附錄二、林彥芬頭重溪老屋記事
後記-鄉關何處
?
序
作者序
人與土地的關係極為密切,栽種著蔬食,豢養著家禽/家畜,四季皆在土地上耕作,形成了自然規律與倫理。
土地是遠方遊子的鄉愁,地方語言的搖籃,落葉歸根的認同地。農村的勞動總是吸引著現代人傾心於慢活的生活步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文明的進程追趕著現代生活的節奏,導致人類順應著工商時間,不由得加快自己的進程,傾心於鄉間悠閒的情懷、羨慕手作的達人,自己卻很難停下生活的腳步。
然,此書便是凸顯出人與土地的耕植關係,這過程歷經了四季的更迭,人類勞動生產,產生了與土地共生的情感,如同臺灣作家高信疆形容阮義忠的攝影為何如此動人。「構圖框架在農作的勞動現場,焦距是平民的質樸與高貴,工作的酸楚,收成的歡笑,死亡的慰安,新生的喜悅,譜成了一個充滿啟示永恆的輪迴」,也如作家朱自清評論豐子愷的作品,他說這作品裡的畫,十之八九他是見過的,畫的是尋常事物、尋常人,「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得那味」,人類在大同小異的文化/風俗之間找到相類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阮義忠用攝影,筆者與豐子愷相同的是:用繪畫與文字互為表裡。
借用朱自清寫《俞平伯詩集》〈憶〉的跋。
「憶的路,是愈過愈廣闊的,是愈過愈平坦的,曲曲折折的路旁,隱現著幾多的驛站,是行客們休止的地方。最後的驛站,在白板上寫著朱紅的大字:兒時。這便是『憶的路』的起點。」
兒時裡滿布著黃昏與夜的顏色。夏夜是銀白色的,帶著梔子花兒的香,秋夜是鐵灰色的,有青色的油盞火的微芒,春夜最熱鬧的上燈節,有各色燈的輝煌,小燭的搖盪,冬夜是除夕,紅的、綠的、淡黃的顏色,便是年的衣裳。
記憶是層薄影,歷歷可畫,這影「以實道實,確切可靠的。」可以用心眼看見,也可以用肉眼看見。
這本書是以清朝末年出生的書房師林漢唐開始寫起,止於20世紀末期童養媳林曾二妹的去世為止。林漢唐是誰?林曾二妹又是誰?他們代表的是一個逝去時代的「身分遺產」。並且以農村社會背景來書寫客家人的邊緣性和族群性格,鏤刻客家民俗文化與人情。
林漢唐(圖1)是清末的準秀才,半生的書房教師,晚清之際,隨著西洋科技文化的輸入,衝擊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新式教育人才的興起,取代了科舉取才的制度,林漢唐成為了客家庄裡的教書匠。
林曾二妹是他的兒媳,一歲半仍在牙牙學語便被人揹到婆家,清末到日治時期許多漢人家庭互換著養育女兒,產生了許多養女及童養媳,林曾二妹便是如此到林家(圖2)。
因此之故,此書貫穿了整個20世紀,林漢唐傳承自龍潭廩生鄧林鳳的漢學,用書房(私塾)的傳授,講解了許多啟蒙教材,例如《三字經》、《千字文》,在生活處世上以理學家朱柏廬《朱子家訓》為家訓,家訓僅524餘字,文義淺白易懂,由修身、齊家開始釋義,談及人與自我、族群及國家的辯證關係,梳理書中的觀念主題:人應該自律與知足、培養惜物與質樸的生活、重視倫理、勤苦與養成讀書習慣,推崇儒家思想,亦提及可以信仰宗教的神佛觀,愛惜動物的生命,勸人少殺生,並且少興訟,與人交往合宜便可,請客飲食如常即可,凡是過度則容易生哀禍,朱子強調的是節儉惜物、愛土地的生活態度,對於華美的事物,採取迴避不談,以及不支持的態度,例如文人之間的聚會,品評畫作、文物類的活動,在祖父吳阿賢(圖3)所藏上海明善書局出版女宜張氏編譯的版本,提及文人常於陶瓷品上題字,在品評賞析的過程中,一旦摔碎於地,則對陶瓷品的文字本身大不敬,如同文字書寫於紙上,紙落於地上,應該拾起,即使是薄紙的日曆。在倉頡誕辰日焚字紙還於天神倉頡,客家人對學問的崇敬取代了對華服、華屋的追求。客家是漢族的民系,它的文化特徵不出於漢人傳統文化,隨著五次以上的大遷移,文化在翻滾中更新,融合了其他少數民族,在臺灣的客家,有了一次日本殖民的文化性格,迥異於中國及東南亞,甚至於美國其他地區的客家文化,在《朱子家訓》裡,提及見人哀傷應同情,當我翻閱舊書時,看見書房師也是中藥家的林漢唐為往生者開的藥方稱「開單仔」,方便往生者帶單到陰間使用,漢字墨跡仍香,藥方依稀看得出往生者的病痛。似乎明白了奢處唯儉、困處同情的善意。
這本書是以林漢唐為明軸,林曾二妹為無形的動力,她無數次赤足踩動載滿飼料的三輪車,在沿著上坡的道路上,看不到盡頭地拚命踩著,定眼看那哪是人?是牛嗎?我問。
此書首篇〈不能重來的人生路〉談的是許多客家人的生活與生計,把握當下珍惜光陰的人生觀。第二篇在〈農事、家事、天候事〉所探討的是晴耕雨讀的「晴耕」與「勤耕」,第三篇〈客家節慶當鬧熱〉是追溯在2003年臺灣客家委員會成立前後,客家人對於節慶儀式的演化,客委會成立以後,推動客家節慶的文化影響。而第四篇〈她們是轉不停的陀螺〉是討論為什麼許多客家女性是轉不停的陀螺?勤勞與節約的生活觀,族譜內的女性通常只存姓氏,似乎是附屬於婚配的男性,超過幾代便無人可考儒人全名,為何勤儉持家仍無法小康生活?以童養媳為例子,林曾二妹來到20世紀末期,體會了時代的變化,肯定了自我的價值,脫離「小媳婦」的悲情。第五篇〈族譜上的傳人〉是以族譜上的男性來看客家社會與家族觀,結論處〈書房師與童養媳〉是清朝到日治時期臺灣的一個時代縮影。最後附上筆者於2006年〈客家書房師林漢唐的研究報告〉以補充研究臺灣客家地區書房(師)的能量,以待後來者接續深化此主題。
筆者由21世紀的觀點,有距離的觀察、思索,體會一個時代的「身分遺產」。
關鍵字:土地倫理、朱子家訓、客家家族、中藥房、客家生活學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流動的視覺記憶
2.
走過時代的典範-客家私塾老師林漢唐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