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拿下全中國:仗該怎麼打,地該怎麼占?從秦到清,成就霸業統一全國的軍事戰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48698
郭建龍
大是文化
2022年8月30日
166.00 元
HK$ 141.1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548698
叢書系列:
TELL
規格:平裝 / 640頁 / 17 x 23 x 3.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TELL
分
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同
類
書
推
薦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1)+萌漫大話西遊記(1)【二冊套書】
歷史與文化論叢(精)(附贈藏書票)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精)(附贈藏書票)
二千年間
內
容
簡
介
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
──財政密碼、哲學密碼、軍事密碼的收官之作,
暢銷破十萬冊,超過萬人給予五顆星評價。
◎西楚霸王項羽攻無不克,為何會把天下輸給劉邦?
◎從秦到清,幾乎都是北方併吞南方,只有朱元璋是從南到北統一。他怎麼打的?
◎沒有元朝和清朝,中國的國土面積將縮小一半以上。
◎蔣介石能打贏日本,怎麼國共內戰就輸給毛澤東?
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
戰爭促進了統一,統一又會開啟下一回戰爭。
而只要有戰爭必然會有勝者與敗者的產生,是什麼決定誰勝誰敗?
本書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軍事戰略的詳細演化過程,
探討每一個時代的軍事關鍵點:
究竟為什麼有人崛起一隅而統一全國,有人占盡優勢卻全盤失敗?
這些各朝各代看似獨立的歷史問題,其實有一定的邏輯脈絡演進。
?
◎關中時代:繞黃河定戰略,得關中者得天下
關中四面環山,還有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倚仗,
秦國藉由這個戰略統一中國,漢高祖劉邦也利用同樣戰略,進入中原,
自秦漢以來,就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論斷。
但光武帝劉秀卻是從中原反擊關中,統一中國,是根據怎樣的戰略思考?
◎分裂時代:從黃河移到長江,長江成為戰略主角
諸葛亮的《隆中對》,率先制訂從南方反制北方的戰略,
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隆中對》最終還是因為失去荊州而失敗,
劉備未能統一中國。為什麼沒有荊州的蜀國就沒有希望?
中國歷史上南北分裂相當長時間,
三國、南北朝、五代、宋……全都沒法從南方打贏北方。
為何只有朱元璋能從南往北統一全國?
◎失衡時代:游擊戰和運動戰,叛亂者的最佳戰略
唐以前,軍事行動主要依託於地理,守住城池是關鍵。
但是,當政府控制力衰退,處於不穩定狀態時,
起事者最好的方法不是建立基地,而是不斷地長征與流竄。
如唐朝的黃巢之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都是。
◎帝國時代:少了元朝和清朝,中國國土面積少一半
蒙古人是世界上最擅長迂迴和奇襲的民族,
那些在蒙古人征服中併入的,例如雲南,現在成了中國領土。
而蒙古人沒有征服的,像是越南,就成了外國,
元朝,是中國劃定新疆邊界的開始。
當1949年國共兩黨在長江對峙時,仗還沒打,
國民黨的命運就已決定了。為什麼?
因為只要打仗,致勝關鍵永遠在那千年不變的山川地理,
除非,這個戰爭發生在海外。
仗該怎麼打,地該怎麼占,暢銷書作者郭建龍
用歷史事實佐證軍事思想的進化,
從秦到清成就霸業統一全國的軍事戰略。
?
推薦者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球歷史Ball History
?
目
錄
推薦序一 從地理形勢,看中國兩千年來的戰爭邏輯�宋彥陞
推薦序二 ?成就霸業,除了天命,還要地理�seayu
推薦序三? 戰爭,是上帝教導我們地理的方式�球歷史 Ball History
前言?仗該怎麼打,地該怎麼占?成就霸業的軍事邏輯
楔子?中國古代最大規模的協同作戰???????
?
第一部
?
關中時代:
繞黃河定戰略,得關中者得天下
第一章?得關中者得天下,秦、漢以此奠定王朝根基
第二章?西楚霸王錯封劉邦、三秦王失天下
第三章?大國崛起的幻象,漢武帝的塞上曲
第四章?光武中興,中原反擊關中,關中時代落幕
?
第二部
?
分裂時代:
從黃河移到長江,長江成為戰略主角
第五章 《隆中對》,開創分裂時代的大戰略
第六章 武侯伐岐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第七章?西晉滅吳,北方政權統一中國的最佳軍事戰略
第八章?東晉時期南北爭霸,南方總是打不了北方
第九章?長江混沌戰,在混亂中更迭的南朝
?
第三部
?
失衡時代:
游擊戰和運動戰,叛亂者的最佳戰略
??
第十章?北朝:遷都鞏固南疆,為統一做準備
第十一章?唐代建國,關中的最後輝煌???
第十二章?平安史之亂最佳打法,關門打狗
第十三章?藩鎮的群狼謀略,抱團取暖求生存
第十四章?黃巢起義,史上最漫長的長征流動戰
?
第四部
?
中原時代:無天險可守,游牧民族長驅直入
第十五章?高平之戰,中原王朝由弱轉強
第十六章?燕雲十六州,宋朝300年的痛
第十七章?西北爭奪戰,80年用兵淨做白工
第十八章?變換的北方防線,高宗的逃亡之路
?
第五部
?
帝國時代:少了
元朝和清朝,中國國土面積少一半
第十九章?大迂迴、大包圍,蒙亡金又亡(南)宋
第二十章?清滅準噶爾,奠定現代中國疆域雛形
?
後記
附錄A全國戰略要地簡述
附錄B參考書籍
序
前言
仗該怎麼打,地該怎麼占?成就霸業的軍事邏輯
所有戰爭都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一方的所得,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所失。由於戰爭的損耗,即便所得的一方,也要遭受巨大損失。
??? 在整體上,戰爭對整個人類造成的是破壞和傷痛。人類不得不透過戰爭重新分配利益,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的博奕。
???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戰爭只有一個好處:將國家統一起來,形成統一的市場。在這裡,國家統一只是手段,市場統一才是人類的福祉。
??? 中國人對於戰爭的認知大都來自那句古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實際上,真正能夠進入戰略的只有地利。所謂天時,更多是戰術層面把握的稍縱即逝的機會,而人和也並非是可以客觀衡量的標準。只有地理是長久不變的,如果論山脈,從人類出現後就基本上沒有變化;如果說水體,在幾十年裡也是相對固定的。
??? 中國古代的任何一個軍事戰略家,大都是一個精通地理的人。當劉邦進入咸陽時,蕭何首先想到的是進入秦宮室將天下圖籍搜走,就是為了了解地理關隘的所在,為後來的楚漢戰爭指明了戰略方向。諸葛亮的《隆中對》之所以著名,在於他率先將南方的地理納入戰略考量,制訂了從南方如何反制北方,甚至統一北方的戰略。在他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從關中和中原出發,才能獲得天下,諸葛亮的策略雖然最後沒有成功,卻極大的豐富了南方戰略,使得他之後的軍事家都必須在他的基礎上重新制訂全國戰略。
??? 本書所考察的,就是以地理為基礎的軍事戰略,並試圖總結其中規律性的因素。
??? 中國的軍事戰略演化可以分為五個時代,分別是:關中時代、分裂時代(長江時代)、失衡時代(第二次關中時代)、中原時代,以及以蒙古和滿洲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帝國時代。
??? 本書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軍事戰略的詳細演化過程,探討每一個時代的軍事關鍵點,尋找那些成功者和失敗者的祕密。理解了這些,才能理解中央王朝如何成長,直到成為現在中國的模樣。
??? 本書與傳統的軍事史書有兩大區別:
??? 第一,本書既不探討三十六計,也不強調民心可用,而是從技術化的角度出發,聚焦於最不易變的地理因素,旁及其他,來敘述中國兩千年的軍事戰略演化史。這樣做,是想讓讀者在讀歷史時,不光是看熱鬧,而是知道每一場戰爭背後的邏輯所在。只有客觀的了解歷史,才會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第二,閱讀本書,實際上是理解中國地理的一個過程,從關中出發,直到新疆、西藏,隨著閱讀的深入,讀者會更加理解中國土地上發生的一幕幕悲喜劇,並在談論中國現狀時,也更能理解它的演化和邏輯所在。
??? 在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中,地理是討論戰爭問題的基礎。本書的目的,就是拋棄那些主觀的成分,討論中國的地理在歷代戰爭中的作用,以及每次戰爭的具體邏輯,引導讀者了解戰爭背後的客觀事實。
??? 我們常說,在戰爭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誤,就像蒙古人的奇襲,最終卻毀於一個人的意外死亡,這就是人和因素。但人們對這句話過於迷信,就容易產生反作用,過分的去強調人和,而忽略了戰爭中更多的客觀因素。把戰爭理解為一種情緒的鼓動,或者精神式傳銷,只要有了士氣,一切都迎刃而解,至於其餘的一切,都是可有可無的,不需要深究。
??? 實際上,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最基礎的要素就是地理。
??? 地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他因素都是變化的,只有地理是相對固定的。天時是不固定的,雖然季節有規律,但天氣每天都在變。所謂人和,也充滿了偶然性,不容易把握。只有山川是近乎靜止的,只要掌握了地理規律,就可以計畫一場戰爭,至於人和、天時,都是在根據地理制訂了作戰計畫之後,才去考慮的因素。
??? 但人類對於地理的認識是逐漸升級的。比如,中國從古代到現在,華夏民族的征服從三代時期的陝西、河南開始,地圖逐漸打開,到了戰國,加入了華北、四川、西北,再到秦漢時期,長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也進入了古人的視野。至於長江成為戰爭中的一極,已經是三國時期的事了。宋元時期,西南、東北也進入了戰爭考量,現代的疆域才逐漸形成。
??? 在每一個時代,地理規模的不同,導致地理特徵也有區別。而這些地理特徵,就決定了戰爭的走向。總而言之,地理不見得是決定因素,卻是討論戰爭邏輯的基礎。
??? 本書試圖分析的,不是人們早已經翻爛了的《孫子兵法》,而是利用具體的戰爭,引導人們熟悉中國的戰爭地理,理解在秦漢時期為什麼得關中者得天下,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什麼那麼高瞻遠矚,南北朝時期的長江爭奪戰,安史之亂的睢陽堅守,這些戰爭之所以如此發生,其背後的邏輯都在於地理所帶來的大戰略。
??? 戰爭就是人類的一部分,隔一段時間,總會有野心家冒出來,希望透過戰爭來滿足他的私欲。戰爭和稅,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兩種事物。和平時期,決定人類社會演化的最根本力量是經濟和財政;到了混亂時期,決定演化的則是戰爭。
如果要想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課題。我們譴責戰爭的殘酷,卻必須了解戰爭不會遠去,做好理論上的準備,以免受人宰割。
推薦序
從地理形勢,看中國兩千年來的戰爭邏輯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宋彥陞
19世紀中葉,普魯士(按: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為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首相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曾在議會預算委員會激昂宣稱要解決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唯有憑恃「鐵與血」(借喻戰爭)才能辦到。在他的主導下,普魯士積極發動統一戰爭,最終締造盛極一時的德意志帝國。
160年後,即便我們衷心期盼世界各國可以和平共存,但仍必須了解戰爭的本質和邏輯,才能在詭譎多變的強權政治中努力求生。
關於戰爭這回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典出《孟子.公孫丑下》,意指有利的時機比不上地理的優勢,地理的優勢又比不上人心的支持。不過,若我們從千百年來的無數戰例歸納出一套戰爭邏輯,將會發現時機和人心經常難以掌握,唯有地理幾乎恆久不變。
事實上,地利未必總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卻是軍事家制定戰略的構想基礎。是故,想要明白戰爭的前因後果,往往不能忽略地理條件造成的深遠影響。舉例來說,中國從秦朝到清朝這段長達兩千年的歷史當中,幾乎都由北方政權完成統一事業。顯然,中國的地理形勢與歷代的戰爭邏輯存在著某種關聯,而本書作者則是少數對這些因果關係提出精闢解釋的研究者之一。
就以大家耳熟能詳的《隆中對》來說,很多朋友都知道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先後占領荊州和益州作為奪取天下的根據地。然而,本書進一步指出荊州不只是蜀漢實踐《隆中對》的重要拼圖,同時也是東吳落實「江東戰略」——先控制長江流域再出兵北方——的關鍵要地。
是故,一旦蜀漢掌握荊州,吳國為了履行江東戰略,勢必為此拚個你死我活;而失去荊州的蜀漢即意謂著《隆中對》正式被破解,進而失去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以筆者致力研究的宋朝為例,本書並未陷入以往討論宋代軍事,多過度強調「重文輕武」的窠臼,另從地理條件詳實分析北宋為何執著於奪取燕雲十六州,而南宋又是如何利用四川——襄陽——淮河防線苦撐四十多年才亡於蒙古之手,著實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較於戰史研究者大都「紙上談兵」,郭建龍先生實地走訪諸多古戰場遺址,得以對當地山川地理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故能用精準論述深入剖析地利對於軍事行動的重要性。簡言之,本書從地理形勢觀察中國兩千年來的戰爭邏輯,誠摯推薦給喜歡中國歷史或是軍事戰略的讀者朋友。
成就霸業,除了天命,還要地理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seayu
在名著三國演義的開首,有著這麼一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字,卻已經一針見血的道破了中國歷史的一個循環——不斷的改朝換代,又不斷的經歷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情況。
縱觀歷朝歷代曾經逐鹿和爭霸天下的大人物,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喜歡詮釋自己是天命所歸,以取得民心所向。這些人當中,有的成功,成為了天下之主;有的無法更進一步,只當了個割據一方的梟雄;有的失敗,被扣上叛亂的帽子而煙滅在歷史中。然而,能夠成功改朝換代的人,他們真的只是因為天命所歸、民心所向,而順應潮流所使然嗎?
要成就大業,天時、地利與人和,缺一不可。在過去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天時與人和固然重要,時代巨輪產出天下改變之勢,是為天時,民心所向和賢能扶助,是為人和。有了以上條件的爭霸者,要被時代選中,最根本的致勝之道,卻是地利。
落後於中原各國而偏居一隅的秦國,為何最終能夠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寒微出身的劉邦為何能夠擊敗名將項羽,建立漢朝?與魏吳對峙的蜀漢,諸葛亮為何五次北伐仍然徒勞無功?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何以維持了三百多年?安史之亂為何拖垮了強盛的唐王朝,後期藩鎮割據又因何形成,並開啟五代十國的紛亂時代?強幹弱枝的兩宋為何總在對外戰爭中節節敗退?突然崛起的蒙古憑什麼能夠建立橫跨歐亞的巨大帝國?朱元璋為何能達成史上唯一一次南統一北的壯舉?清王朝初年的西征,如何奠定了今天中國的基本版圖?
這些看似是獨立的歷史問題,其實卻有著微妙的關係。現代中國領土,是一個西部有著崇山峻嶺、以天險阻擋著中亞干涉的超穩定封閉地理系統。這樣的地理,導致了古代所有外患皆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發生在這裡的戰爭,大都是生活在這片大地的人的內部紛爭。因此,懂得運用地理優勢訂立軍事策略,就是奪取天下的契機,這也塑造了中國軍事史的特殊性——重戰略,輕武器。
究竟為什麼有人得以建功立業,有人又全盤失敗?本書作者仔細分析中國地理形勢對古代戰爭的影響,抽絲剝繭的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每一個紛亂時代,都能在既有的中國地理形勢上,找到共通點。
中國地理,戰爭的出發
球歷史Ball History
「我認為,戰爭是上帝教導我們地理的方式」
——保羅•羅德里格斯(Paul Rodriguez)
戰爭,這個名詞不只代表著軍事之間的衝突,更多的是政治、文化、文明、宗教之間的衝突,從中世紀因宗教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帝國主義力求貿易而波及全球的殖民地戰爭、20世紀因為不同政治理念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因為文化與宗教差異而發生的多次中東戰爭,綜觀人類歷史其實就是戰爭史,戰爭也是最直接透露人類行為與思想的行動;而中國歷史可以說是以上的綜合體。
從古至今,中國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對內和對外的征戰也不在少數,從早期秦始皇一統中國到後來的楚漢之爭、百家爭鳴到三國鼎立、晉朝分裂到宋朝統一、蒙古人入侵到明朝崛起,以及之後清朝與多國的抗衡,中國隨著朝代的更迭,烽火也持續了數千年。
只要有戰爭必然會有勝者與敗者的產生,那又是什麼決定勝者與敗者呢?人類從長矛弓箭到飛機火炮,揭露了不同型態的武器所帶來不同的戰爭形式,攻城戰與機動戰又會帶來不同的軍事理論,任何關於戰爭的東西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改變,只有一個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地理。
當敵我雙方擁有著一樣的軍事水準,誰能夠掌握最多的地理優勢,誰就能取得勝利,迦太基(按:坐落於北非海岸〔今突尼西亞一帶〕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著名的軍事家漢尼拔(Hannibal),曾在坎坷的局勢中透過地理優勢與戰術擊敗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雖然為期18年的戰爭,迦太基不敷征戰最後失敗,然而當羅馬後世提起漢尼拔這個名字時還是會心驚膽顫,這不只證明了戰術運用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地形的運用與決策。
直到今天,科技縱然再怎麼進步,許多地理問題還是無法跨越,任何軍隊的調度、戰術採用,乃至後勤輜重都仰賴於地理,因此戰爭的行動,永遠是脫離不了地理的,為此,人們從古至今皆不斷的研究戰爭地理。
而中國也不乏許多戰爭地理的考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便開始研究戰略地理的重要性,相較於西方國家的研究提早了好幾百年。不難理解其中的原因在於,中國數千年歷史裡爆發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論對內還是對外,背後都蘊藏著許多對於戰爭地理的研究。隨著中國的版圖擴大,征戰的規模也逐漸擴大,讓人更大範圍的認識中國的戰爭地理。
本書詳細的講解了中國在不同朝代,地理在戰爭中是如何發生作用,並分析戰爭成敗的深層原因,揭示地理因素在戰爭中的重要影響。如果有興趣了解古代中國戰爭地理的影響,這會是一本適合的書。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
2.
中央帝國的哲學統治密碼:穩坐皇位的最好方法,不是武力,是哲學。歷代皇帝怎麼透過儒道墨法家的思想灌輸來統治王朝。
3.
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
4.
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大清後宮的神祕日常(全二冊套書)
5.
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文治武功?財稅金融才是國家盛衰存滅的深層原因。「中文世界的國富論」
6.
穿越百年中東:中東,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子?資深媒體人冒險深入中東!第一本以華人觀點揭開中東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