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台灣新電影成長茁壯,漸獲國際影壇重視,台影網羅李行,白景瑞和胡金銓三大導演合作完成的『大輪迴』,在同檔票房上不敵三位新浪潮導演的『兒子的大玩偶』,台灣影史正式邁進新電影時期。這段時期的台影劇情片依舊承繼著宣揚政策使命,偏向青春勵志的本土議題,直到1993年,總經理陳耀圻積極規畫與國際影展接軌,支持何平導演拍攝抽象寫實風格作品『十八』,先在希臘鐵薩隆尼基影展(Thessaloniki Film Festival)拿下國際影評人聯盟費比西獎(FIPRESCI),後來又相繼在柏林影展、鹿特丹影展、多倫多影展做特別放映,軌跡翻新,視野大開,都清楚見證了這間在台灣土地上奮鬥了五十五年的電影公司想要脫胎換骨的打拚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