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簡化裁剪線」的緣起
教學三十年,常被學生問到:「我想用無彈性的布料製作合身的衣服,但是褶線會破壞整體的設計感,可以完全不車褶子嗎?」我總是回答學生:「無彈性的布料沒有褶子是不可能做到合身的,你們是在做平面的思考,沒有立體的概念。」雖然話說如此,心中也不免思索著這種「不可能」是否可以突破?
我的老師施素筠教授亦經常感慨,學生們的設計以追求最佳的造型效果為導向,服裝流於好看不好穿,沒有活動機能性的考量,只適合展示於舞台。服裝設計的目標應回歸貼近於生活,日常穿著可以有最佳的機能性與舒適性,發揮「簡」與「儉」的美德,讓大眾都可受惠。
施素筠教授於民國80年代即發表並推廣「單接縫裁剪」技術,其特色為將服裝的裁片簡化,以最少的接縫線,追求最大的機能性。也就是以省工、省布的概念,將一片布以簡易兩三刀裁剪的方法,只要一條接縫線車合起來就可完成衣服。這樣的裁剪方式,不僅減少布料的耗損,還可節省車縫的工時,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民國104年,在施素筠教授的監修指導下,我將「單接縫裁剪」的服裝版型,結合現今流行的版型風格,完成《單接縫裁剪版型研究》一書,將此技術經由教育向下扎根,希望讓「單接縫裁剪」技術得以發展普及。
以單一裁片裁製衣服,就寬鬆式服裝的展現是極為容易;但是針對合身款式的服裝卻有難度,在製版的專業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單接縫裁剪」在簡化接縫線的同時也保有服裝應有的機能性,是一項極具有價值與貢獻的打版技術,但合身版型的設計發展仍受限於上半身,並有縫製技術上的難度。如何突破技術限制、發展下半身版型變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身為一個服裝教育工作者,有幸能承大師之啟發,在課堂中與同學們共同習作「單接縫裁剪」服式,深入研究版型的線條,並作調整與修正。從做中學,我嘗試跳脫「單接縫裁剪」固定於上半身服裝結構的形式,延伸運用於連身式的合身服裝。
再從《單接縫裁剪版型研究》出發,《簡化裁剪線版型研究》在版型設計上有了更多的變化,不僅去除衣服裁片中多餘的裁剪線與縫合線,保持布料的完整性,還能展現服裝合身優美的線條。就穿著者而言,身體所承受衣服的重量減輕,還有適應身體動作的最佳機能性。這類服裝延續了「單接縫裁剪」節省製作工序與用料的優點,也突破了我自己長久以來「合身的衣服一定要有褶子」的思考。
好的技術與理念,要傳之其人,但無需藏諸名山,感謝施素筠教授的提攜與無私地教誨,讓我們這些後輩能有精進的方向,亦可嘉惠新一代莘莘學子,敬祈先進不吝指正。
夏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