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向來以蝴蝶資源豐富知名於世,上世紀七零年代更以這項資源為基礎發展出所謂的「蝴蝶工業」,出口大量的蝴蝶標本及工藝品,讓五湖四海的人們讚嘆臺灣蝴蝶之美。臺灣蝴蝶資源的豐富可以用一些數據來說明,T. R. New編寫的「Butterfly conservation」一書中曾提及在蝴蝶工業的全盛時代曾有蝴蝶標本一年用量達五億隻之譜,這個數字十分驚人,說明當時臺灣的自然生態有多麼良好,以至於可以孕育出這麼多蝴蝶。讓人惋惜的是,由於人為開發與棲地破壞,生態教育的深入人心,關心自然生態已經蔚為風氣,這無疑對將來進一步研究臺灣蝴蝶的生物學及保育是一大助益。在種類方面,凡是對臺灣蝴蝶稍有認識的朋友都知道棲息在寶島的蝴蝶種類大約有400種,其中包括相當多特有種。最令人意外的是,儘管臺灣的蝴蝶研究從動物地理學之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與英籍鱗翅學者摩爾(Frederic Moore)於1866年寫下第一篇論文迄今已經將近一個半世紀,新種、新亞種與新記錄蝶種仍然陸續發現,而學名也因研究進展而常有修訂。這使得許多對臺灣蝴蝶有興趣的朋友常感到目前已有的蝶類工具書種類不完整或資料有欠缺。一些好友常勸筆者寫本方便蝶友使用的書加以補充。這項工作其實有許多困難之處,因為有些疑問種的存在真相至今難以索解,包括一些蝶類研究史上只有一筆記載,之後再也沒被發現的情形。另外一些從前曾有記錄,多年來不見蹤影、疑似滅絕的種類現在仍然倖存的標本全數存放於國外,有些甚至遍尋不著,因此本書圖示雖然儘可能使用臺灣本地的標本,但仍有少數種類不得已用臺灣以外地區之標本替代作為參考。筆者淺學菲才,雖然將試圖力求本書種類齊備、資料正確,但是相信書中必然仍有諸多謬誤與欠缺,還請本書讀者指教、斧正。
在本書編撰過程中,筆者受到許多國內外師長與朋友的鼓勵與協助。首先要感謝幾位在蝶類研究上與我經常性地作學術討論與交流的良朋益友,他們包括在我年少輕狂時和我一同傲嘯山林的林明瑤先生、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的千葉秀幸博士、前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陳光亮醫師、常務理事黃行七先生及呂晟智先生、香港嘉道理農場的羅益奎先生及香港鱗翅目學會的楊建業先生。此外,許多師長長年予我鼓勵與支持,包括我的親姑姑兼啟蒙恩師徐喜美老師、臺灣大學昆蟲系的楊平世教授及張慧羽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的熊召弟教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的陳建志教授以及江西森防局丁冬蓀先生。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 Phillip R. Ackery先生及Richard I. Vane-Wright博士、故 英籍蝶類學者 J. N. Eliot先生、荷蘭自然史博物館的Rienk de Jong博士、德國法蘭克福自然博物館的Colin G. Treadaway先生、俄國莫斯科州立大學昆蟲系的故 Alexey L. Devyatkin教授、日本蝶學界的故 白水 隆博士、矢田 脩博士、藤岡知夫博士、森下和彥先生、築山? 洋先生、故 五十嵐 邁先生、矢後勝也博士、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顏聖紘教授、中興大學昆蟲系的楊曼妙教授、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詹美鈴博士、越南-俄國熱帶中心生態部(Ecology Departmentof Vietnam-Russia Tropical Centre)的Alexander L. Monastyrskiy博士、華南農業大學的王敏博士、上海師範大學的黃灝先生及朱建青先生、故 木生昆蟲館的余清金館長、錦吉昆蟲館羅錦吉先生、埔里蝴蝶牧場的羅錦文先生、明新科技大學趙仁方博士、林務局的王守民先生、蝶會的郭祺財前理事長、林葆琛理事長、徐渙之先生、洪素年小姐、紫蝶學會的詹家龍先生、成功中學蝴蝶宮的林柏昌先生都提供了不少建議、資料或標本。各地蟲友或蝶友如陳常卿先生、周文一博士、鄭明倫博士、李奇峰博士、李春霖博士、董人愷先生、陳登創先生、張淯蒼先生、張崴彥先生、蘇錦平先生、林廷翰先生、郭柄村先生也予我不少意見,其中好幾位並提供了珍貴的標本。師大蝴蝶研究團隊的學生(部分已畢業)呂至堅、羅尹廷、吳立偉、黃嘉龍、謝佳昌、闕宏軒、楊瀅涓、吳錦銘、王俊凱、林佳宏、蔡南益、孫旻璇、林家弘、陳亭瑋、林育綺、顏振暉、簡琬宣、梁家源、顏嘉瑩、莊懷淳、譚文皓等都是本書完成的重要助力。最後要感謝晨星出版社的許裕苗小姐熱心邀約且多年來費心協助編排工作。沒有以上諸君的襄助,本書無法完成,筆者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