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愛的69種玩法(I、II雙重魅惑夾鏈袋限量版)
定價227.00元
8
折優惠:
HK$18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80659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李明芝
商周出版
2021年12月04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3180659
叢書系列:
科學新視野
規格:平裝 / 192頁 / 21 x 15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適讀年齡:15歲~65歲
科學新視野
分
類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同
類
書
推
薦
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 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
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本書電子檔已被存放在地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
科技,生活加值中:仿生技術×全像攝影×磁浮列車,科技就是人類和自然共譜的協奏曲!
用思維導圖輕鬆讀懂科學發明史:100+思維導圖高效學習,秒懂影響全世界的重大發明與科技應用
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你聞出來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內
容
簡
介
重量級神經科學家最新作品,了解意識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頂尖神經科學家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新展望,提出對腦與人類行為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與洞見,提供了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可能工具。
?
本書是一場針對意識現象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內容簡單扼要、具啟發性、且引人入勝。
最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之一的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最新作品,在本書輕薄短小的48個章節中,他幫助我們了解意識與心智的關係、擁有意識與清醒或感知的差異、情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生物腦與意識的發展。本書結合各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的新展望,最重要的是,還提出了改變我們對腦與人類行為的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
意識是人類傳達與轉化自己對周遭世界的體驗與自己在其中地位的感知的基礎能力。想要了解意識,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序)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黃揚名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些意外的。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出心靈的機制與風貌。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
在本書中,大師級科學家與柔滑的散文造型師聯手,產生一則又一則激動人心的見解。……達馬吉歐成功地縮小了身心之間的差距。
——《紐約時報》書評(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
達馬吉歐簡潔、準確和清晰的散文有效地傳達了他幾十年來提煉出來的核心洞察力:情感——包括情緒、感覺、動機和情緒——對於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情緒的核心,以及我們是誰,是相當重要的。
──《科學》雜誌(
Science
)
?
達馬吉歐撰寫了清楚面對大眾讀者的清晰散文。更妙的是,這本書簡潔而有益地分為幾十篇短章節,很多只有一兩頁。但是,請不要搞錯,達馬吉歐是熟悉諸多學科的深刻思想家,因此本書既是哲學著作,也是硬科學。熟悉大學程度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讀者會發現有價值的見解。
——柯克斯評論(
Kirkus Reviews
)
?
目
錄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黃揚名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
開始以前
1
2
?
I 存有
生命的目的
病毒帶來的難堪
腦與身
神經系統是大自然後來添加之物
存有、感受與知曉
生命一覽表
?
II 關於心智與新的表徵藝術
智力、心智與意識
感覺不同於有意識也不需要心智
心智的內容
無心之智
製造心像
將神經活動轉為運動和心智
組構心智
植物的心智與查爾斯王子的智慧
廚房裡的演算法
?
III 感受
感受的起始:做好準備
情感
生物效率與感受的起源
奠基感受 I
奠基感受 II
奠基感受 III
奠基感受 IV
奠基感受 V
奠基感受 VI
奠基感受 VII
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恆定感受
但這感受不全然是心智的
?
VI 意識與知曉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
自然的意識
意識的問題
意識所為何來?
心智和意識不是同義詞
有意識不同於清醒著
建(解)構意識
延伸意識
輕輕鬆鬆,連你一起容納
感受的真正奇蹟
內心世界的優先順序
匯集知識
整合並非知識的來源
意識和注意力
基質也算在內
失去意識
意識形成中的大腦皮質與腦幹
感受機器與意識機器
?
V 尾聲:平心而論
?
延伸閱讀
致謝
序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
此刻,閱讀著這個段落的你,無疑地知曉自己理解字句的意義;同時,你也可以輕易覺察心跳、呼吸、肢體甚至器官的位置和律動;此外,你能決定自己要不要注意環境中的音樂聲、咖啡香氣、和空氣流動。更重要的是,你明確地知道這些源自內或外的感受、訊息以及思考的內容是你自己的,而非屬於其他人或物。這些你所擁有的、對於當下的所察所感,還有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想望,匯聚為自己的意識內容,縈繞在身體和心智與週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中。不僅如此,你更有能力揣想在各種情境下,其他人意識到其自我的可能樣貌,據以進行推論和選擇。
任何清醒的正常人都擁有上述自我意識。本書書名《感與知:讓「心」有意識》明白指出「感覺」(feeling)與「知曉」(knowing)同為意識(consciousness)的重要基石。作者達馬吉歐自1994年出版《笛卡兒的錯誤》一書後,持續以流暢優美的文筆,將他自己以及其他神經科學家探討意識本質的尖端理論和實驗,介紹給一般大眾。《感與知》正是這一系列深刻省思的最新力作。迥異於作者過去鉅細靡遺的論述風格,此書由四十八篇核心短文構成,篇篇直入對於意識本質的深刻思辨。達馬吉歐在首篇明言,在多次與讀者交談後,發現以往他在書中滿懷熱情地想傳達的論點,卻被埋沒在長篇論證中,未能有效傳達;於是,這一次他決定只寫他認為最核心的概念,而略過構築這些概念所需的奠基與連結材料。
藉由精簡的篇章,作者深刻地討論了「智力」(intelligence)、「心智」(mind)、「感知」(sensing)、「知曉」(knowing)、「感受」(feeling)、「覺察」(awareness)、「清醒」(wakefulness)……等種種與意識(consciousness)有關或是作為其要素的概念,並且為讀者繪制出「意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意識?」的理論藍圖:意識是神經系統與身體共構的產物,缺一不可;它和所有生物所具備的生理構造以及行為功能一般地受演化力量形塑。具備意識,讓生物對於自己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的理解與控制更有彈性,而能達到更佳的存在穩態。相對地,非生物(例如礦石和雲彩)不會有意識;某些身體條件不支援或所處環境不需要動態調整適應的生物(例如植物和單細胞生物),也不會發展出意識。此觀點明確地否定了認為「萬物有靈」的泛心論(panpsychism),也補強了認為意識純粹發生在神經系統內的物質論(materialism)不足之處。
達馬吉歐明確指出神經系統是為身體服務的,神經系統內各種功能運作演化的驅力,源自於它時時刻刻需要偵測來自於身體的資訊,設法讓身體處於穩態(homeostasis)。因此,作為反映身體在所處環境中狀態的感受,理所當然地會被優先處理,也是決定意識內容的最重要元素,不應該被意識研究者忽略。
一個好的科學理論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一定可以激盪出許多試圖驗證它的問題與新研究,讓人類對於整個主題領域的理解更進一步。達馬吉歐的思維為下列許多問題帶來新的思索方向:生物的意識內容與結構,如何與其神經系統的複雜度對應?當計算能力夠強大時,人工智慧是否會有意識?能否將意識複製到另一個大腦或雲端儲存系統?思覺失調、強迫症、植物人和夢境中的意識狀態是什麼樣的?意識存在於腦中特定部位嗎?
好奇這些問題的答案,或是如何思索它們的解決方向嗎?請細細品讀《感與知》吧!
?
?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在書中提到,現在關於意識的討論越來越多,我自己的感受也非常深刻。這某部分可能是因為近年來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很多貼心的客製化服務陸續問世,讓我們有種人類可能要被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取代的危機意識。
但是要取代人類的意識,哪有這麼簡單!我喜歡達馬吉歐在書中用食譜來比喻演算法則,真是太精準的說法了。雖然食譜是做一套菜的核心,但是就算獲得了食譜,演算法終究也只能把料理做出來,「他們(人們)不會獲得真正烹調和真正食物的實際味道和氣味。」
相較於達馬吉歐的務實,近來一些影視作品,倒是對於意識都存在一些尚不切實際的想像。其中一個常出現的,就是我們未來的科技可以完整複製人的意識,不論是要做備份保存,或是移轉到另一個個體身上,都是可行的。
不過,就連當代的大夢想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都還不敢肖想我們能複製大腦的運作,要能夠複製意識,還是很漫長的一條路。或許也是看清這樣的事實,馬斯克的作法不是複製意識,而是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可以和機器結合,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升級,就有點像大家在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所看到的那樣。
從學術上的發現,簡單的腦機互動(Brain-Computer Interaction, BCI)已經行之有年,但老實說,目前做得最好的也只不過是動作的控制。要做到所謂的讀腦,恐怕還非常遙遠。在很受矚目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有個2021年的新研究,說明了我們在這件事情的發展上,並不如想像中神速。
這個研究團隊,在一個有發音障礙(anarthria)病人的腦中,植入記錄腦部活動的電擊。透過二十幾個小時的大腦活動紀錄,他們後來可以很精準的(98%正確率)預測,這個病人想要講50個單字庫當中的哪個單字。雖然研究上是個突破,但從現實面來說,這能力差不多相當於爸爸媽媽從一歲多孩子含糊的語調中猜出孩子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也還是非常簡單的訊息。
我在想,我們在解讀大腦活動上的發展之所以會這麼龜速,一部分當然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本來就相當複雜,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很多研究者對於大腦的運作可能沒有正確的設定。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些意外的,就像他認為細菌是有智力的。
推薦大家跟著達馬吉歐的腳步,重新思考我們身而為人,此時此刻所體會到的存在,究竟怎麼來的。當你參透這背後的道理,你或許也能更好的和自己以及他人相處!
?
?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
人類如何決策?情緒是否影響行為?自我究竟為何?意識的本質又是什麼?談到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本書的作者,美國南加大的神經心理與哲學教授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達馬吉歐是決策、情緒、自我、與意識研究領域的頂尖人物。他最早在研究人類的行為決策時,就率先指出了「笛卡兒的錯誤」。笛卡兒認為,身體和心靈二元分立,心靈所涉及的思維和推理決策等心智能力,皆不在身體內。笛卡兒這樣的想法,也瀰漫於早期的經濟決策理論之中,這些決策過程模型,通常不包含情緒,而僅有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
然而,腦科學的興起,在理性至上的氛圍中掀起風暴。
達馬吉歐和其他科學家在腹內側前額葉的腦傷病人身上觀察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他們無法表達情緒,甚至也無法正常的經驗情緒。達馬吉歐因此點出「笛卡兒的錯誤」,提出了「身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他認為來自身體的內在感受,應該也是行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當腹內側前額葉受損時,病人會無法取得身體的內在感受訊號,此時就只能使用相對緩慢的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決策行為也就會因此失常。
達馬吉歐後來更把內在的身體感受,視為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根基。
「自我」這個概念,一直是哲學上困擾眾人已久的問題。為什麼人類的心中會存在著一種關於自身、持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達馬吉歐認為,自我概念的起源,就在於我們的大腦創造出了一個關於內在身體的表徵地圖,並以此來做為所有其他知覺表徵的指涉參照點。其原因就在於,關於內在身體的表徵,通常極為穩定且僅會緩慢變動,因此非常適合作為不變的「自我」參照點。
現在,在這本新書中,達馬吉歐更進一步主張,這種內在的身體感受其實就是意識的前提。他認為,大腦中的腦幹表徵了內在身體感受,也就是「自我」,而大腦皮質只是提供了知覺與意識的經驗內容而已。
然而,「內在感受」作為意識的前提,似乎仍有讓人不甚滿意之處。例如「內在感受」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意識狀態嗎?把「內在感受」當成意識的前提,不是一種循環論證嗎?還有,達馬吉歐的意識主張,真的有解決查爾默斯(David Charlmers)的「意識艱難問題」?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出心靈的機制與風貌。至於他的理論正確與否,則留待讀者自行反思。意識問題的撲朔迷離與眾說紛紜,正是它千古迷人之處!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當代神經科學大師闡釋腦如何建構意識
2.
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套書(BU0188擁有自我的心智+BU0146事物的奇怪順序+BU0176感與知)
3.
神經科學大師套書(BU0146事物的奇怪順序+BU0101X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4.
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5.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6.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