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序
餖飣文字,英雄事業
有人說如整理文獻、校注文字等工作,無非是餖飣之事而已,孫大川先生卻把這樣的工作名之為英雄事業。試想,沒有正確的語言知識,再多的文化理論解釋不都是沙上建塔,毫無根據嗎?我不只同意孫先生的看法,而且始終認為這個工作值得國家給予一個博士後的員額,讓有能力從事的學者可以日出日入、勤勉而無憂地進行這個偉大的工作。遺憾的是,把這件事看得偉大的人除了孫先生與我以外,似乎再無其他人。所幸就在我感到絕望時,僥倖得獲一位朋友的協助,遂能邀請馬玉紅博士來校隨我做一年的博士後研究員。玉紅多才多藝,她遇到的卻是一個並不怎麼光明的時代,無處可以託身任教。那一年裡,她除了協助民雄、阿里山的文化創意計畫,主要的工作就是協助我校注連橫文學,特別是文集。
整整一年,玉紅每天工作八小時,卻未能完成連橫詩文集的校注,其難可知。她離開後,陸續有黃清順、李知灝兩位博士,以及其他梁鈞筌、賴恆毅、謝崇耀、卓佳賢、黃千珊幾位先生、小姐,從他們的碩士時期做到博士階段。他們的投入,使得初稿得以注解。儘管所費時間長,投入人力大,臨出版之際,我再邀請林文龍先生、張淵盛博士、陳厚任博士生,協助校訂與詳審。適中國南開大學中文糸趙季教授來校短期訪問兩個半月,承趙教授的熱心襄助,陸續又有諸多的改訂。
經過的努力如此之多,愈是教我感到心驚肉跳,只怕本書的訛誤終無法避免。只是,我已來到人生最後的一哩路了,再不完成,也許永遠無法完成了;是在這樣的催迫下,決定了付梓的必要性。在這一刻,我只能期望這塊我以及師友們共同砌下的磚上,後來者再加再厲,不斷地會有更好的「注」作出現。
?
江寶釵
己亥年歲首於嘉義中正大學寧靜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