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詩的旅程:詩言志、詩教與詩義

詩的旅程:詩言志、詩教與詩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06535
江寶釵
允晨文化
2025年3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9606535
  • 叢書系列:允晨叢刊
  • 規格:平裝 / 404頁 / 15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允晨叢刊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史











      本書以「語文學」為方法,佐以宗教神話,進行中國文學與文化史的研究,自甲骨文、楚簡、金文、篆文等文字的形音義的演變,參證出土文物與傳本文獻,考釋詩、風、雅、頌、賦、比、興等被視為文學類型或作法之前期,其實際代表的意義。詩的本字是寺,詩是寺的孳乳字;援寺庭、寺人予以佐證,則詩原指祭祀中的敬獻行動,在語言凸出後,才變成寺中的祝禱之詞。賦,訓為斂、鋪、布的本義,概括了巫的儀典中不同階段的行動需求。士大夫登高能賦、不歌而誦,係從巫祝通天的祝頌歷經行人的專對,轉型而來。與詩賦同意,比興風雅頌的字形和本義都與巫、楚、樂、歌、舞文化有關,在先秦主要以儒家思想為前導的人文化過程裡,浸潤義理,成為道德境界,比為比德,興為類應,雅為正聲,而頌舞容,轉為六義,形構政教倫理的詮釋,再經魏晉個人意識的崛起,玄學的風行,聲韻說的發現,抒情文的應運而出,文學獨立為一領域,賦比興向語言形式層轉化,風雅頌保存為詩歌體類,並開始分衍為三體三用的體用關係,至唐代孔穎達而達到確立。以此詮釋中國詩的發展,獨出機杼,值得一讀。


     





    自序

    推薦序 李豐楙



    緒 論 中國詩歌的旅程

    一、從「詩言志」提問詩的根源與作用

    (一)「詩言志」與「抒情」傳統的確立

    (二)詩用論:抒情言志傳統的反思

    二、語言與文字的文化形態學

    (一)音節文字的語言學

    (二)表意文字的語文學

    三、中國詩學、軸心突破與文化轉型

    (一)神學、宗教與神話學

    (二)一個比較的視野:軸心突破與文化轉型



    第一章 詩言志以前─中國詩歌構成期的探索

    一、前言

    二、從甲骨文、金文觀察詩從言寺聲的祭祀內蘊

    (一)甲骨文時期:「 」的祭祀性質

    (二)金文時期:「 」的持物進獻

    三、從楚簡、小篆抉發詩言志的形成

    (一)楚簡中「詩」字形的多樣衍化

    (二)從「在心為志」到「發言為詩」

    四、結語



    第二章 詩言志─上古中國「詩」的軸心突破

    一、前言

    二、寺廷:舉行祭典的場所與空間

    三、寺人:「作為詩」的巫祝、侍臣與閽者

    四、軸心突破─從祭典祝禱到賦詩言志

    五、結語



    第三章 賦的起源暨其與賦體形構的關係

    一、前言

    二、巫與祝─溯跡賦的始源

    三、賦誦與登高─從巫史到士大夫的行動變遷

    (一)不歌而誦

    (二)登高能賦

    四、賦體的建構溯跡

    (一)記誦與賦詩

    (二)專對與言志

    (三)鋪摛與宮商

    五、結語



    第四章 比興與詩歌創作活動的多元詮釋

    一、前言

    二、論比

    (一)從舞蹈到樂音

    (二)從聲比到比類的轉義

    三、論興

    (一)從樂語到降興上下之神

    (二)從認識論到成德說

    四、比興:藉類思維邁向語言形式層

    (一)比興衍化為語言形式層的歷程

    (二)例舉比興用於詩之表現、審美的評析

    五、結語



    第五章 論風雅頌的源始暨其內涵

    一、前言

    二、說風:鳳鳥、巫風與諷誦

    三、說雅:從「楚烏」到王畿之聲

    (一)楚烏「雅」與楚文化的關聯

    (二)雅作為王畿正樂之聲

    四、說頌:儀式中的樂器、舞容與敘事

    五、結語



    第六章 六詩轉向體用關係建構的歷程

    一、前言

    二、從六詩到《詩》的經典化

    三、體用關係論發展中的六義

    (一)先秦兩漢的始源期

    (二)魏晉六朝的發展期

    (三)唐孔穎達的確立期

    四、結語



    結論 神話、語文學與中國詩歌的文化轉型

    一、諸神形象的創造與敘事

    二、語文根源、敘事形態與體用關係

    (一)詩與六義的語文神話學

    (二)詩的敘事形態的拓變與發展

    (三)詩學的體用關係的建構與文化轉型



    引用書目

    古籍部分

    近人論著

    引用期刊

    外文文獻





    推薦序



    李豐楙




      記得與苑如到嘉義故宮博物院南院觀展,約了江寶釵教授在嘉義高鐵站見面,她高興的說自己正在撰寫一本書,隨後又到中研院文哲所擔任訪問學者,在工作坊完成後也援例要作報告,當時正值疫情期間,未能親聆其訪問結束的精彩演講,但還是有機會看到她的大作殺青,並交給允晨文化出版社。三位審查人都是內行專家,各從專業的角度給予高度的評價,肯定其辨析古「詩」之源,乃是近人對此一問題的研究定論。在〈自序〉中縷述其撰述因緣,一再強調其採取語文學的視角,歸因於大學本科所受的?發,在諸多老師中首推魯實先先生。如是大事因緣,配合她與學界同行展開學術社群的對話,方能適時完成此一大作。



      在大學本科的紮根時期,我有幸與江教授都受到魯先生?蒙,在當時師大的明/名師中,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是語言、聲韻及訓詁的基本訓練:前者是魯先生,後者則如許世瑛先生。在其後的治學生涯中終身受用,雖不敢以此為專業,卻是受用至今猶有餘蔭。後來在此一領域中,縱使資料日多而後出轉精,但作為人文學的基礎訓練,此一基本功卻未曾稍替。日後有幸專治道教學,溯源必然濫觴於古巫,在中文學門開課,其課程也不離《楚辭》,在講學過程中難免需要因應世界學術潮流,不斷地引介原始宗教與神話等,但根柢所在仍在語言文字的基本工夫,捨此恐怕就會被強勢的異文化拉著跑,可見先立定「己文化」的腳跟何等重要!江教授正是如此。



      這部大作題名「詩的旅程─詩言志、詩教與詩義」,從副題可見其中試圖解決的難題,在當前的中國詩學或文學批評史中,在這些名目下關聯者至大,乃因學界同好花費兩、三代嘗試解答,其真相也日漸浮現。際此五四百年後的學術氛圍,重新檢視此一糾纏已久的難題,其實正是一個良好時機,在當前開放而多元的民主氣氛中,學界既肯定先秦軸心時代的重大突破:人文化成,從而理解詩教與詩義中的「詩言志」體系;但反過來說,也可誠懇面對原儒、原巫以至原始宗教,不再糾纏於巫教與迷信的泥淖中,坦然正面理解文化的活水源頭:遠古時代鬱鬱蒼蒼的原始文化,既是宗教的始原,也是禮儀、詩教的厚實根源。捨此則詩、歌、舞如何合一?漢文化源頭並非一開始就是人文化成,而欠缺天文、地理的蘊育,如是就形成人類文明的一大異數,此乃違反文明進化的基本認知,乃蔽於人而不知天、地。



      在長期教授《楚辭》的過程中,其實一直存在許多疑問,其中不斷思考的就是古巫與禮樂文化的關係,所謂「詩教與樂教」,原儒之功在將其人文化成,但源頭何在?有一次與苑如遠赴日本,為小南一郎教授的古稀頌壽,當時特別選了「夢魂與招魂」為題,探討「屈原複合巫、祝禮儀的運用」,開始所引的正是《國語•楚語》一段,觀射父回答楚昭王之問幾乎就是巫教的小史,巫與祝如何源同而後分流?這本《桃之宴》既標示「漢學新詮」,正是亟想借此小文解釋一個歷史之謎:古巫與文化的關聯性。紀念集委由新文豐出版(2014),但贈送日本學界者多,江教授似乎不及見。當時的意圖所在與江教授乃同一構想,從「詩」的造字初義解決「詩教」之源,而我則是亟欲另從「巫」的造字初義,解釋宗教之源:宗教文學正是兼敘事文學與抒情文學於一,就屈原一生的「憂與遊」而言,可視為抒情,但專就其敘述筆法與文化元素則是敘事,此乃混沌未分的初始階段。故相信江教授這部書的立論:詩教乃是後來人文化成的結果,原貌則是寺人,在寺廷官舍所發之聲,後人以今涵蓋遠古,就文藝教化而言尚可,若是單就人文化成探其原始難免有隔。



      當初師大畢業後轉到政治大學深造其因緣就是仰慕王夢鷗先生,當初所學的是文學批評史、詩學,但王先生一再警告:若但論詩學之理而不能通讀眾作,一病也。故指示轉向用心於道教,上既可溯源巫教、神話,下則可沿流兼及詩與小說。從此四、五十年於茲,如今方能體味其旨。江教授本治現代文學、尤其台灣文學,其成果斐然乃學界通知;而今因緣所及轉而治此「詩的原初旅程」,同樣也能發揮其厚實的「小學」基礎;縱使面對諸多前人之作,仍能不卑不亢表達一己之見,此即博今而後通古,並非以現代文學「名」,即僅僅受限於此。我知悉她曾有哈佛之行,此一期間受到王德威院士的激發,而敢於投入省思抒情傳統,終能先綜合而後提出其創見。我和苑如曾有哈佛之行,親身體驗常春藤大學的學風,既開闊又自由,容易激發出許多內蘊的靈感,日後自然會開花結果,此即所謂「名校效應」吧。江教授之能完成此一大作,想亦有同感焉,乃將其所得奉獻於同行,在此簡敘江教授的學術因緣,得此一書亦堪告慰於諸師:當初埋下的種籽,終有開枝散葉的一天,爰書此為賀,並推薦於有志斯學者,曷不興來細味其真意。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