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對「即心即佛」開示了「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我們對第一句很容易相應,一直停留在「前念不生」就著了頑空了。
就像<<金剛經>>裡的「應無所著而生其心」,很多人也都只修上半句「應無所著」,這就是「前念不生」;但它還有下半句,「而生其心」啊!這 ...更多
六祖大師所開示的「常自見己過」,並不是要我們懺悔,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心境。一個能常見己過的人,他的心燈是亮的,他是活在光明的世界中,而不是活在漫漫長夜裡。 ...更多
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處在一種不知足的狀態下,再加上我們的思維「以念為食」的特質,它就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吃,吃各種的「念」。一個人靜不下來,不是嘴吧要動,就是腦筋要想,身體要動。所以,禪定才會那麼困難。因為,我們的思維裡面含藏了累世以來就不斷累積的一種「潛意識裡的恐 ...更多
誠如六祖所言「於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然而,如果我們連「觀心」都會錯了,又如何見性呢?
誠如古德所言,修頓悟之法,「即修之時,即入佛位」。畢竟,開悟只是修行的起點,為何聞法還不開悟呢?這是一本讓禪行者,在修行多年後,好好的面對自己重新出發的大好時機。
長久以來,什麼是見性?什麼是佛?甚至有人問「修禪如不見性,怎麼辨? 」....一直是禪行者心中的疑問。
在本輯裡,六祖的一句話「悟此法者,即是見性成佛道」,可以說,在隔了歷史的文字障之後,讓我們重新認識「佛」,也認識了釋迦真教法,不假方便,直入菩提。本 ...更多
六祖大師一句「不思善,不思惡」,就讓惠明言下大悟了!但是,現代人修行,我們所聽到的,卻是「學佛三天,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也許就是因為學了太多,而為前人葛籐、知見所縛了罷!這次,透過寬可老師多年禪修指導實務的解說,您將重新認識到一個活潑潑的,能夠落實在 ...更多
當一個人開始接觸心靈、探討佛學之後,雖然可以立即享受到生活的自在與智慧,但也難免有一些禪病,有時甚至從原先的追求光明而掉入黑暗中!禪宗祖師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妨一起來讀<<六祖壇經>>,透過寬可老師多年在禪修指導上的實務與對<<六祖壇經>>的詮釋,不但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