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心腦奇航: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

心腦奇航: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

庫存=4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3570967
丹尼爾•席格
宋偉航
心靈工坊
2017年8月17日
200.00  元
HK$ 170
省下 $30
 





ISBN:9789863570967
  • 叢書系列:Holistic
  • 規格:平裝 / 432頁 / 25k正
    Holistic


  • 自然科普 > 大腦科學

















      ※ 科學與靈性的磅礡大探問!

      ※ 收錄數十幅攝影作品,引發主觀心像,體會精神存有的奧祕之源!



      開心、傷心;專心、分心;放心、擔心;

      心滿意足、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心神不寧、居心不良......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談「心」,

      但「心」是什麼?

      「心」在哪裡?

      沒了「心」,我會是誰?

      我為什麼會有「我」這種存在感覺?



      曾經,科學家時髦的宣稱「『心』,是大腦運作出來的!」

      但以研究「第七感」著稱的大腦神經科學家席格博士卻反駁道:「絕非如此!」



      在本書裡,席格博士將領航一場探索「心」的深度旅程。他在神經科學的基礎上引入系統觀、量子物理學的概念,指出心是「能量訊息的迸現」,並與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哲學對話,一步步往科學所陌生的靈性疆域冒險。我們將發現,心之能量不只流動於大腦與身體內,更川流於人際,甚或大社會、大時空之中,與人生、與萬物休戚與共。



      席格博士也是一位情感豐富的科學家,他在書中以自己的生命故事引領讀者覺察自身的心理生命。如此理性又感性的旅程行來,時間的感受動搖了、生死的界線模糊了。「心」原來是渺小又巨大、既當下又永恆的存在:



      逝去的人「活在我心中」,竟可能是真的!

      「我」的心,竟也是「我們」的心!



      旅程的歸向,是洞悉心思混亂、僵化之處,整合小我與大我,安住當下,尋找生命的出路!



    四方讚譽



      林信男�台大醫學院兼任精神科教授

      胡海國�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洪裕宏�腦科學科普作家、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張達人�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楊 蓓�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謝伯讓�腦科學科普作家、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人的心若只是腦的活動,從演化而來深植於人腦的「戰或逃」原始反應就很容易主宰人心。好在上天給人留下慈悲的性靈,使人心超越單單存活下去的演化偏見,朝向關心大我而努力。本書對此心理過程論述精彩,值得大眾閱讀。──林信男 台大醫學院兼任精神科教授



      現在在看這段文字的人是誰?是你的眼球還是你的心?而心,又是什麼?……這些千百年來的大哉問,即將由這位腦神經科學家,也是正念實踐者的席格博士帶我們走上探索的旅程。──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丹尼爾•席格於這一趟人心的探索之旅,打開了我們的心靈、扭轉了我們的心靈,而擴大了我們的世界。走過《心腦奇航》這一趟旅程,驀然徹悟:世人不論對彼此、對宇宙,都有休戚與共、牢不可破的關係。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有《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柔軟的心最有力量》(A Force for Good)



      鑽研「心」的眾多學者當中,依我的看法就以丹尼爾•席格涉獵的最為廣闊。他提出人心具有涉身來源、關係因子,於生命的生態系統當中還有調節能量訊息流動的功能,這樣的洞見對我個人理解心靈和生命、對我理解療癒過程以及執業都有重大的衝擊。他最新的著作將我們對人際神經生物學以及自動調節的理解拉到新的高度。各位要是對療癒有興趣,本書堪稱必讀。 ──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著有《超基因讓你不生病》(Super Genes)



      丹尼爾•席格以優雅的姿態融謙遜、篤定於一爐,引領大家走過生命最大的迷宮:「心到底是什麼?」本書帶我們一起思索生而為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的價值體系又是如何,探索幾則最教人困惑的生命課題。本書針對生而為人的種種,提出清晰且具詩情的定義,不乏學術知性但又淺白易懂,堪稱哲學、神經生物學、科學、性靈薈萃的力作。下筆清晰明瞭又不吝放言高論,創新見解堪稱獨樹一幟,絕無僅有。 ──艾拉妮絲•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歌手、藝術家、作家



      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應用在安適、教育、公共政策方面,丹尼爾•席格實乃真正的先驅。他以《心腦奇航》一書帶領我們走上科學、哲學的探索旅程,跨越心純屬大腦活動的界線,對於我們怎麼思考、怎麼感覺、怎麼生活投下深遠的影響。 ──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著有《愈睡愈成功》(The Sleep Revolution)



      《心腦奇航》這樣一本書要寫出來,席格醫生實乃不二人選。融合科學、個人敘事、正念教育、新穎的比喻,為我們勾勒難以捉摸的心理運作面目,在不確定的世界追尋確定,從心靈駁雜的關係網中勤勤懇懇為我們裁剪出一襲自我。難怪席格有本事造福世上成千上萬的人。這一本新書可望為更多人打開心靈的視野。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有《人類時代》(The Human Age)



      首屈一指的科學家追隨靈光洞識而走上了這樣的旅程,於探索心靈途中動輒有所創見,教人難忘。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博士 著有《踏上心靈幽徑》(A Path With Heart)



      博學多聞但又簡單好讀,寓科學和推測於一爐,比例得宜,本書帶領讀者踏上追尋之旅,從心靈單純只是大腦的活動,一路走到心靈是從涉身的、關係的能量訊息流動迸現出來的;同時告訴我們單單改變一下心理運作,便能夠推展出多麼刺激的種種可能。本書橫跨多門學科,為讀者釐清心靈的力量何在,勾勒出有創意的健康心理之於個人、人際、社會的種種牽連。 ──艾倫•蘭格(Ellen J. Langer)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著有《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Mindfulness)



      《心腦奇航》一書針對歷來只有模糊比喻的一些概念,細細探索、仔細釐清,而將過去的枷鎖拆解卸除,讓臨床醫生可以自由施展身手,流露更大的理性和感性……拜讀了他的著作,因他的貢獻,我的工作成效更好……讀過《心腦奇航》一書,各位的心靈、世界、臨床診療的工作,都能向上提升。──《艾瑞克遜基金會通訊》(The Milton H. Erickson Foundation Newsletter)



      席格其人思慮過人,下筆不時刺激思考……本書適時為變動不斷的研究領域勾畫概況,像是為探索人是什麼的科學、哲學寫下這樣的進度報告。──《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鞭辟入理、明白曉暢,帶我們探索人是什麼的「何能」、「何物」、「何時」、」「何處」,甚至「何以」等等問題。──富比士(Forbes.com)



      一枝獨秀,啟發心靈,切中廣大讀者所需。確實帶領讀者走上心靈的旅程,結合科學研究以及個人的省察和知覺,苦心造就這樣一本啟發心靈、刺激思考的著作。──《追根究柢》雜誌(The Inquisitive Mind)

    ?





    推薦序1 精神健康追求的啟發性觀點�胡海國

    推薦序2 把「心」還給「人」�洪裕宏



    第一章 歡迎加入

    1-1 開場

    1-2 心也在探究心

    1-3 通行的看法:心是大腦弄出來的

    1-4 自我與心於內在和關係上的起源

    1-5 這本書為什麼要談「心」?

    1-6 敬邀

    1-7 旅程路線圖

    1-8 以字詞思索字詞的思索作用



    第二章 心為何物?

    2-1 為「心」尋找工作定義(1990-1995)

    2-2 心的系統:複雜系統,迸現作用,因果關係

    2-3 省察提要:能量訊息流動的自動組織



    第三章 心在安適或不適時如何運作?

    3-1 自動組織,失而復得(1995-2000)

    3-2 分化與連結:整合出健康的心理狀態

    3-3 省察提要:整合和安適



    第四章 心的主觀現實是真的嗎?

    4-1 適應心盲的醫學界(1980-1985)

    4-2 心見之於保健與療癒

    4-3 省察提要:主觀據有中心的地位



    第五章 我們是何人?

    5-1 探索自我之下層層疊疊的經驗(1975-1980)

    5-2 下行,上行

    5-3 省察提要:自我、自己、人心



    第六章 心何在?

    6-1 人心是否擴散到個人之外?(1985-1990)

    6-2 神經塑造和文化體系

    6-3 省察提要:內裡和間際



    第七章 心所為何來?

    7-1 意義和目的,科學和靈性(2000-2005)

    7-2 整合就是「人生的目的」?

    7-3 省察提要:目的和意義



    第八章 心所在何時?

    8-1 心、時刻、存在當下(2005-2010)

    8-2 同頻,整合,時間

    8-3 省察提要:覺察和時間



    第九章 貫串意識、認知、群體的連續體?

    9-1 整合意識,闡明人心(2010-2015)

    9-2 意識,無意識,安住在場

    9-3 省察提要:活在當下



    第十章 仁、人是否可以兼得?

    10-1 為人,做事,整合「心」(2015至常存不滅的現在)

    10-2 多重自我、自我整合

    10-3 省察提要:大小我,力行整合的自我,善良心



    致謝

    附錄:延伸閱讀

    ?





    推薦序1



    精神健康追求的啟發性觀點

    胡海國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Mind」,是「精神」,是「心」。作者丹尼爾.席格的新作《心腦奇航: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是以他豐富的腦神經科學知識與臨床經驗為基礎,以敘事手法,討論美國時下有關「Mind」(精神、心)的種種迷思。作者綜合腦神經科知識、精神醫學、心理學、量子力學、數學與哲學的諸多觀點,融合他的臨床洞見,定義了「心」為「從涉身的、存在於關係上的能量訊息流動所組成的複雜系統中?現出來的自動組織作用」。這看似火星文的工作性定義,恰如作者嚴肅地說:「本書談的是要超脫尋常習見的說法,為『心』摸索出定義」。作者的用意是藉此明確定義,尋找出一個「穩固的立足點,有科學基礎去看看營造精神(心)健康的工作,怎樣可以做得更為有效」。作者也因此提出一個「整合」的概念,把「系統分化的成分連接起來,促使系統的複雜度達到最大」,整合出健康的心理狀態,使個人因而感到安適、和諧,因此達到「靈活、有適應力、有凝聚力、有活力與穩定」簡稱「靈適聚活定」的精神健康狀態。使精神健康的追求有明確的目標與方法。



      我認為台灣的讀者們,對「Mind」是「精神」、「心」、「心靈」、「心理」等用語也是莫衷一是。台灣的精神衛生或心理衛生工作的進展,也因定義不明確,而面臨種種困境。本書確實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對「Mind」的哲學觀念有興趣的讀者是很好的參考書,對「Mind」的病理與健康有興趣的讀者(含研究人員、助人專業人員以及一般讀者),本書確實是具有相當的啟發作用,我樂意推薦《心腦奇航: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這本有價值的書,給有興趣的讀者。



    推薦序2



    把「心」還給「人」

    洪裕宏 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腦科學科普作家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值得所有的人閱讀。作者丹尼爾?席格是洛杉磯加州大學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在主流學界享有一席之地,然而在這本書中,他卻提出完全違反主流理論的看法,並且應用到臨床精神醫療上。簡單來說,席格反對「大腦時代」(上世紀最後十年)以來流行的主張,認為「心」是大腦的作用。席格認為大腦只是必要條件,心的運作不是只發生在頭顱內,身體也是必要的,他稱之為「涉身的」(embodied)。那麼,心是否就是發生在體表皮膚之內?也不是,席格認為身體外面的環境和社會也是心發生的要件,帶有「關係上的因素」。所以「心」是腦、身體與環境互動產生的。



      這本書的特色是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他在生命經驗和學術研究生涯中發生的許多個人故事。這些故事要全部讀完,才能領會作者如何從心的主流看法逐漸轉向到整體性的觀點。在他體悟到把大腦活動當作心發生的充分條件是錯的理論之後,他嚴厲地批判主流醫學界是心盲(無心)的。如果心由大腦活動產生,治療精神病症當然就會側重於使用藥物來治療精神病。這等於把病人的「心」去掉,把「人」去掉,把病人當做生物機器,醫療就只是這個心靈機器的修理而已。



      席格對精神醫學界的標準診療也很有意見。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俗稱精神疾病診斷的「聖經」。臨床醫生用這本手冊中條列的症狀來做為診斷依據。對席格而言,「人」不見了,「心」不見了。他說:「若臨床醫師不明瞭(DSM)診斷有其限制,就很可能在主觀的下行(Top down)濾網去製造自己對病人的認識。」藥物治療只能改變大腦,卻治不了「心」,也治不了人。人的本質就是心,而心不在頭顱內,也不在體表內,而在更廣泛的,可能包括全世界的時空之內。在主流學界內也不乏自我批判者。艾倫?法蘭西斯(Allen Frances),一個頂尖的臨床精神學家,也是DSM第四版的召集人,出版了《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Saving Normal: An Insider’s Revolt Against Out-of-Control Psychiatric Diagnosis, DSM-5, Big Pharma, and the Medicalization of Ordinary Life),嚴厲批判DSM第五版,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最新版本,認為DSM第五版會造成數以百萬計的正常人被診斷為精神疾病患者。席格認為問題都出在主流醫學拿掉「人」,拿掉「心」了,主觀性在講求客觀的醫學中不見了。然而作為一個人,主觀性具有中心地位,醫學要注重主觀性,注重內在感覺。



      「心」若不是大腦活動,那是什麼呢?席格認為心有四大面向:訊息處理,主觀經驗,意識和自動組織。雖然沒有人能定義「心」,或許「定義」不是那麼重要,為了研究與討論,席格提出了「心」的工作定義:具有涉身的來源,關係上的因子,自我組織,可以調節個體之內、之間的能量訊息流動。大腦內的神經放電是能量的流動,然而這樣的能量流動如何攜帶訊息?如何產生感覺經驗?如何產生意識?其實這些問題是「大腦時代」主流主張的盲點,也是哲學家查默斯(David Chalmers)所提出的「難解的問題」(the hard problem)。能量型態不一定代表訊息,訊息具有意義,可以被能量型態攜帶。腦中的神經激發型態如何具有意義?這一直是認知科學和哲學關於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核心問題。標準的解決辦法就是「意義不在頭顱」內。這支持了席格「涉身」和「關係」的說法。每一個個人都存活在身體以及他人(並加上環境)之中,心由這個場域中的能量訊息流動,透過自我組織而產生。



      席格說:「生命隨能量訊息在現在一刻接一刻的轉化而穿行於空間,不斷迸現形形色色的或然。我們──也就是能量訊息流動──不斷迸現,也就不斷從潛能推展到突然,再回到或然的汪洋。」這段話非常濃稠,背後假設了許多層次的想法。作者已盡力用簡單語言說明。他用到了量子力學和玻姆(David Bohm)的物理學。意識是由「或然的汪洋」崩陷而來,他用「汪洋」來代表宇宙的根本實存模式,可以理解成「潛能的汪洋」,實在世界由這個潛能開展而來。歸根究底,我們每一個人都相互連結,整合成一體。世界是一個整體(wholeness),我們都是這整體的一部份,卻又擁有整體。席格所說的,「既是我,又是我們」,他創造了一個字「MWe」(大小我),既是「me」又是「we」。這聽起來很玄,但是想想DNA,你身上每一個細胞都是你的一部份,但是每個細胞又擁有完整的DNA,所有關於你的訊息。「一即多,多即一」在物理世界其實是常見的現象,例如碎形幾何(Fractal)和全像投影(holograph)。



      席格如何應用到臨床精神醫療呢?「醫生要看進病人的內心,不僅身體,才好進行治療。」因為藥物治療只能修理大腦或身體,對席格而言,心理治療可能更根本。生病的原因是能量訊息流動產生混亂、僵化,因此要透過心理治療,敘事和自我故事是核心,來整合訊息之流動。整合是健康的基礎,有整合才有安適。這本書不論在理論面,或在臨床面,都有很原創性的觀點。相信對任何讀者,或心理治療專業人士而言,都是很有啟發的一本書。

    ?




    其 他 著 作
    1.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暢銷紀念版】:腦神經權威╳兒童發展專家的12個腦科學教養大關鍵,培養孩子的情緒力、專注力、社交力(0~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2. 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腦科學教你培養心智強韌的孩子,用安全依附克服人生的各種挑戰,邁向幸福成功之路
    3. 【親子教養課套書】(3冊)《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覺醒父母》、《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
    4.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Amazon教養類百大暢銷口碑書】
    5. 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正向思考的大腦:培養具有膽識、好奇心以及韌性的孩子
    6.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暢銷修訂版]
    7.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
    8. 青春,一場腦內旋風:「第七感練習」,迎向機會與挑戰!
    9.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