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假新聞」旋風席捲全世界,不只影響成人世界,更傷害年輕人的認知與判斷。為什麼人們會相信假新聞?怎麼教年輕人不會被假新聞所惑?這正是這本書的目的。
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承認,曾經分享、傳播過假新聞。很多研究也發現,無論年齡大小、對科技是否熟悉、智商有多高,大眾普遍都沒有質問關鍵問題的能力,更難從中判斷新聞的可信度。
換成孩子,更值得警惕。
加州大學兒童數位媒體中心(Childrens Digital Media Center)的心理學家烏爾斯(Yalda T. Uhls)說,很多孩子們同時上網、發簡訊、閱讀、看影片,但是常常不假思索就相信、分享傳播所收到的消息。
2016年史丹佛大學針對近8千名國中和高中生進行實驗與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有82%的學生認為廣告付費的置入性行銷也是新聞。可見難辨新聞真假的現象普遍存在。
那麼,新聞造假有多嚴重?
2004年美國哥倫比亞電視網(CBS)資深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指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Bush)逃避越戰,事後證實引用偽造文件。丹•拉瑟道歉,2005年辭職。
2005年臺灣的東森新聞S臺「社會追緝令」節目爆料有不肖業者回收祭品,再轉售給自助餐業者,結果完全不實;爆料的主持人身兼臺北市議員王育誠遭所屬的親民黨停權。政府決定撤照,關閉該臺。
2014年美國發生《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報導校園性侵案造假事件。《滾石》雜誌刊登維吉尼亞大學派對發生女生遭7名學生集體性侵,震驚全美。後來發現這篇報導從頭到尾只有受害者一人說詞,事情全是掰的。經過調查,《滾石》確實犯錯,公開道歉,撤回報導。最後以4百萬美元和維吉尼亞大學和解。但雜誌信譽已難挽回。
這些事情發生,不但嚴重傷害新聞媒體的可信度,傷害民主社會裡媒體的監督功能,更可能讓公民因為錯誤資訊,產生誤判,影響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
在網路時代,假新聞氾濫會更危險,因為人常有從眾的壓力,所以很多人以按讚數、追蹤數來判斷一則消息或貼文來源是否是真的,容易以訛傳訛。
另外,科技公司、社群媒體用演算法不斷餵食用戶新聞、動態消息, 讓人不停往下看;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不停推播;Google的搜尋結果,是依照被搜尋與點閱的熱度排序,而不是資訊的真假。但人們就是會容易相信被搜尋引擎放在前面、在社群媒體被比較多人看過的消息。
網路的便利,社群媒體深入生活,雖然帶來很多好處,卻也表示假新聞會帶你到一個你以前不認識的世界,離開你的溫室,也挑戰你的批判思考力。
我們要怎麼突破重重陷阱,對假新聞說不、對它們喊停呢?
這本書不想浮光掠影地帶讀者看假新聞。在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裡,假新聞的對與錯雖然重要,假新聞可能是數據錯誤,論述立場不同,或讀者因種種原因而忽略的議題,但無論如何,它的影響力非常可觀。
重要的是我們仍然要依賴兩者:知識和良知判斷,來辨別新聞的真假,甚至突破假新聞以假亂真的話語霸權,不要被網路上看起來很多人按讚的假訊息迷惑。
這本書從臺灣出發,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和臺北藝術大學最專業的新聞傳播學者合力撰寫,因為我們對假新聞的問題感同身受,也是很切身的關懷。本書希望把教學研究和實務做最佳整合,提供讀者最好的指引。
很多假新聞發生在國外,像美國、歐洲、中南美洲、大洋洲、非洲或其他亞洲國家、不同國家也會採取不同的角度看假新聞,因此別有所見。我們希望這本書的假新聞不只以英語世界的文化作為出發點,更能加上不同國的例子,也指出臺灣本地的問題,為你解惑。
最後,希望讀者能多多質疑,也會判別網路信息的可靠性;能學會看得出廣告和新聞報導的差別,然後也告訴你的朋友、家人,我懂得什麼是假新聞,也不會在網路上亂傳。希望你能善用本書提供的例子和技能;你愈會質疑,就愈能挖掘真相,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愈有幫助。
假新聞無所不在,讓數位時代的新聞事業必須肩負起新的責任。我們每個人也有我們的責任。希望這本書讓大家一起認真關注「假新聞」製作的意圖、加工,和為何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的問題。
蘇蘅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