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消失的她們

消失的她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88541
茱莉亞.菲利普斯
葉佳怡
遠流
2020年8月27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9573288541
  • 叢書系列:文學館-Quill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0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館-Quill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我們都是亂七八糟的人,

      但任何失落的人生,我們都可能一起造回來!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獲選《娛樂週刊》、《華盛頓郵報》、《寇克斯評論》、「美國全國廣播電台」(NPR)、「影音俱樂部網站」年度最佳書籍︱出版不到一年,全球瘋狂售出日本、韓國等23國語言版權

    ?

      ★葉佳怡(作家、翻譯家) 專文導讀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李欣倫(作家)、凌性傑(作家)、蔣亞妮(作家) 佳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八月的午後,遙遠的西伯利亞邊緣,一對姐妹被綁架了。

      搜索行動毫無進展,然而這事件如同一陣陣漣漪,

      逐漸波及鎮上的女人,層層掀開深埋在她們心底的黑洞……



      在愛情裡猶豫不決的邊境執法人員、遺失愛犬的目擊者、渴望與移工有肉體接觸的新手媽媽、受到家鄉男友遠距監控的女大學生、帶著幼女返回娘家的年輕未婚媽媽、極力嚴控女兒跟閨蜜互動的母親,當然,還有四處求神問卜想尋回愛女的母親……她們都在這個事件陰影的籠罩下,意外掀開了內心真正的恐懼、不安,與瘡疤。



      這是一幅小鎮女性的肖像畫,作者以精巧細膩的筆法,活現了這些需要被重新縫補的女人。隨著綁架事件的發展,她們各自用強烈或靜默的方式,凝視自己內心的黑洞——那很可能是消失了,或難以尋回的真實自我。然而,無論是面對如何不堪的過往、無法言說的恐懼與失落,她們終究找到了那奮力一擊的決心,尋得彌補生命缺塊的微光。

    ?

    國內外名家、媒體好評推薦



      李欣倫(作家)——


      此書以兩位女童的失蹤開場,帶出一則則如血發亮的故事,彼此折射、交融並沖積出新的陸地,所有的人該如相連土地,但歧視、排擠與猜忌點滴蝕穿關係地表,幽暗之窖最適合儲放秘密、醃漬八卦。消失的不僅兩個女童,崩解的也不僅以為永恆堅實的國族、家庭和信仰。似近又遠、變動無定的關係板塊中,故事是方舟,乘載著多疑又渴愛的眾人,渡越即將從暗處如瘋狗浪撲過來的,無常變幻。

    ?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

      這是一本會讓人「忘記找兇手」的懸疑小說!

      受到各種聳動標題影響,再殘酷的新聞似乎都讓人麻木,但在《消失的她們》,一對姊妹花失蹤引發的漣漪卻超乎想像。我們看著悲劇發生,卻只能任由真相被書中各種角色扭曲成利己的樣子,像是以為最能理解失子痛的母親們、急尋愛犬的主人,竟只忙著較勁、甚至藉此遮掩不願面對的祕密……翻轉的人性與性別刻板印象的誤導、交織成一篇篇喚醒心中醜惡的故事,羞愧之際、根本不會記得要找兇手!

      而這讓我更加羞愧。

    ?

      蔣亞妮(作家)——

      俄羅斯東北端堪察加半島,曾有一座小鎮,因地震而被海水淹沒。在這一個遠得像傳說的板塊與故事裡,作者以一場姊妹的失蹤與其後的創傷,成了小說壓底的亞特蘭提斯。但這本小說還有更多,它有著神話與傳說的顏色,卻不是仿舊的歷史召喚,現代半島的開放也是一種青春的開放,回不去與死亡的不只是生命,時間都成了海潮間的迷幻碎浪。無比精湛的小說敘事,與一部長篇美譯。

    ?

      《出版家週刊》——

      一部出色的懸疑處女作。故事從一對姐妹被人綁架事件開始,如同對當地投下巨大的漣漪……菲利普斯對於人物和景色的描寫筆法相當精湛,有其特殊的小說語言。這部小說宣告一位極具天賦作家的誕生。

    ?

      《圖書館期刊》——

      一部具有文學性和強烈情節的優秀……菲利普斯筆下的角色,雖生活在荒活的遠方,卻都是有溫度的人物……令人著迷的小說。

    ?

      《紐約客雜誌》——

      死去或失?的女孩是犯罪小說中的常見的工具,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的角色,然而茱莉亞.菲利普斯巧妙地打破慣例,帶引我們到一個火山噴發的半島上,深入她所塑造的各種女性生活……每個角色的聲音都相當獨特,是近年來少見的精采小說。

    ?

      《紐約時報》書評——

      相當出色的處女作!從一樁女童綁架事件揭示了堪察加半島的分裂……作者透過失去和渴望,映證了小說的力量。

    ?

      《娛樂週刊》——


      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熟悉的地方,很少有小說能將它如此生動地描繪出來……菲利普斯精湛的說故事技巧,令我們深陷其中。

    ?

      《歐普拉雜誌》——


      「菲利普斯呈現出的人物心境,讓人想到堪察加半島崎嶇不平的土地,也深掘出大眾在恐怖事件發生後所引起的集體創傷……相當好看的小說!」

    ?

      《華爾街日報》——


      「這部小說太迷人了!從兩個被綁架的小姐妹為起點,作者以一個章節一個月份及一個女人的故事,慢慢解開她們身上的矛盾與紐帶:一個被閨蜜冷落的女孩;得知丈夫死於山難的女人;一個在尋找走失愛犬時瀕臨絕望的女人……關於那些失落及壓抑,少有人能像作者菲利普斯一樣,說得如此獨特、動人……」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新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





    導讀



    密室犯罪之下的心靈突圍

    本書譯者.作家�葉佳怡


    ? ?

      遙遠的堪察加半島上,有分別為八歲及十一歲的兩個女孩遭到誘拐。小說《消失的她們》中,作者茱莉亞.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以女孩失蹤的〈八月〉章節作為小說開頭,一路寫到隔年七月。除了第一章和最後兩章跟女孩有關,其他章節的女主角都和她們沒有直接關係,但又全部籠罩在這宗誘拐事件的陰影之下。讀者會不停在閱讀時尋找案件線索,又不禁受到每個生動的角色迷惑而分心,直到結尾,你才恍然大悟,明白非得從頭再讀一次,而且這次讀的心情將截然不同。



      犯罪小說中消失的女孩



      美國犯罪小說中,常有故事圍繞著「消失的女性」展開。二○一八年出版文集《死去的女孩:論如何從美式執念中倖存下來》(Dead Girl: Essays on Surviving an American Obsession)的美國作者愛麗絲.波林(Alice Bolin)就曾寫道,「受害者的身體是中性場域,好讓男人們藉此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比起消失的男性,人們更習慣失語的女性,並會推出一位男性偵探為她代言,他的人生也會在破案過程中出現重要的蛻變。



      因此,儘管《消失的她們》風光榮獲二○一九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但這樣一個女孩失蹤的故事若要說帶有一點陳腔濫調的遺跡,也絕對合情合理。但不一樣的是,故事中的男性辦案警官始終只是關鍵性的背景角色,失蹤的女孩也沒有失去自主性,甚至是將所有女性同胞串聯起來的黏著劑。此外,當你發現這是一個出生在紐澤西的美國女作家,將背景設定於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所寫的故事,更會意識到小說中存在更多不同層次。



      反映僵固人際體系的密室犯罪



      當然,堪察加半島這個背景設定,作者菲利普斯也有回應犯罪小說傳統的意圖。作為一座曾經徹底對外封鎖,現今要抵達也交通不便的半島,此地可謂「密室」。許多美國犯罪小說也常將背景設定在類似的中西部小鎮,並透過一宗犯罪事件攪亂看似平靜的小鎮生活,再挖出緊密人際關係底下的一枚枚爛瘡。所謂「密室」不見得是上鎖的房間,也可以是幾乎與外界隔絕,並在缺乏多元刺激的情況下,將主流價值觀發揮到幾近極致的僵固處境。因此對菲利普斯而言,堪察加半島正是反映了人類許多共通困境的微觀世界。小說中許多想逃但又逃不走的年輕女性,也同樣象徵了這個密室的威力。



      茱莉亞.菲利普斯大學時讀俄國文學,也在莫斯科讀過書,因此始終想寫一個以俄羅斯為背景的故事,而堪察加半島深深吸引著她:這座半島大約跟加州一樣大、人口稀疏、進出曾受到嚴格管制、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是軍事管制區或環境保護區、跟俄羅斯本土沒有道路相連、有城市有苔原又有火山,還常發生地震及土石流。對她來說,這裡擁有獨特的地理及歷史環境,個性鮮明,同時也是一個人「消失的理想所在」。她在堪察加半島進行了密集的研究及訪談,帶著各種素材回到美國,消化了一年多,才終於提取出適合發展的元素。而其中最關鍵的,正是在堪察加隨處可見的失蹤女孩海報,以及她無從迴避的美國觀點。



      是女性困境、俄國的女性困境,還是美國的女性困境?



      小說依著月份順序講了一年的故事,但除了開頭及結尾之外,所有章節的女主角幾乎都隔著一段距離觀察這起案件,但也都因此被勾起了不同的創傷及噩夢。有高中女生因為個性獨立,不把誘拐案當一回事,而被摯友母親視為可能害女兒失蹤的壞榜樣;甚至有大學女生的男友在誘拐案之後,更加發揮自己的控制慾,掌控女友所有行蹤。在男性施加於女性的暴力發生後,所有的告誡及規勸都落在女性身上,甚至藉由不同形式的男性暴力去執行,這種現象確實在美國和俄國的文化中共同存在。但關於種族及階級的描述,作者也承認確實使用了美國人的「濾鏡」。



      比如,小說中有一位失蹤的原住民少女,她的母親忿忿不平,認為憑什麼俄國的「白人」女孩失蹤可以獲得大量資源,自己的女兒卻只被當作逃家少女。作者在此挪用了美國白人及印地安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但書籍出版後,有俄國的讀者反映,其實他們國家不太會使用「白人」的概念,頂多會強調「俄羅斯人」跟原住民族的差別。但這樣揉合了種族及階級意識的性別書寫,儘管出現缺陷,但也的確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菲利普斯相信普世性是基於特異性而存在,而透過不同文化揉雜而衍生的誤差,或許也能幫助讀者窺見普世性與特異性之間的層次。



       (未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