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定名為「精神醫療社會工作」,但內容不僅包含醫院內的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實務,也涵蓋各項社區心理衛生工作與精神衛生立法與政府政策之介紹。相對於其他領域的社工人員,精神醫療社會工作雖然屬於小眾,但卻是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樞紐,尤其近幾年國內新興的「心衛社工」、「處遇社工」、「自殺關懷訪視員」等,其實都屬於廣義的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大家庭的一份子。作者們不希望因為書名而侷限了讀者的思維;相反地,不論是學界或實務界,公部門或非政府組織,精神醫療與心理健康的實務工作者能異中求同、彼此合作,共同守護國人的心理健康,才是本書作者所衷心期盼的結果。
本書內容整合國家政策、理論學說、實務工作,強調貼近台灣實務現況與精神醫療社工專業養成之必備知能。在章節安排上,全書共分為13章,內容深入淺出,透過專業文獻引用與作者個人的實務經驗分享,介紹國內當前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的各項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包括:基礎概念與理論介紹、個案工作與團體工作、精神障礙者家庭處遇服務、精神病患與自殺個案關懷訪視服務、成癮戒治之精神醫療社工處遇、家庭暴力與性侵害之精神醫療社工處遇、社區精神復健、災變心理衛生、精神衛生政策以及《精神衛生法》。
實務工作者或學生可以針對感興趣的主題章節逕行參閱,大學教師可按照課程進度安排,循序漸進介紹各章內容。為了幫助讀者掌握學習重點,本書各章之始都列有「本章學習目標」,每章最後則附有「問題討論」,以作為課堂講授後的師生討論素材。此外,各章穿插有相關的額外補充,以增加相關議題內容的豐富性。讀者如對於章節內容想要進一步深入了解,也可利用各章的「參考書目」檢閱相關資料。
關於全書用詞,作者在此簡要解釋如下。首先,本書由四位作者認領自己的專長領域撰寫後集合而成,因此各章的寫作風格難免有所差異,也會出現不同的用詞,例如社工師、社工人員或社會工作者。其次,精神疾病與心理健康雖然有所不同,兩者間並無絕對的區分界線;同樣地,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與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的範疇雖然或有不同,但兩者之間的內涵差異,每個人可能也有不同的見解。本書相信,這些用詞的不同必然有其意義存在,也值得仔細思考。然而,由於本書定位是一本教科書,不同用詞之間的學術比較與辯證不是本書的重心;相反地,本書之目的在於協助社會工作新世代了解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的樣貌,並可作為學生實習時的參考工具書。
這本書因為作者間的同窗之誼與師生合作才得以完成。身兼本書寫作召集人的作者之一(王金永)偶然受到新學林出版社的出版邀請,經與主編電話商談後,兩人彼此都同意,國內目前針對大專院校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課程的教科書並不多,或許在這方面可以有所貢獻。在這樣因緣際會之下,召集人答應了出版社的寫書邀請,唯一的條件是自己力有未逮,必須偕同其他專家共襄盛舉。在出版社同意下,召集人找上了過去在東吳大學社工所的三位同窗好友(許如悅、李易蓁、陳杏容),她們先後都曾在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擔任過社會工作師。他們二話不說就答應跨刀相助,讓召集人十分感動,也有了勇氣與信心,相信能在忙碌的研究、教學與家庭責任縫隙中,找到時間投入教科書寫作,為社會工作教育略盡棉力,也是一個多年同學敘舊兼合作的好機會。
原本四位作者兼好友興致勃勃地已展開寫作計畫,但很可惜地,後來如悅因醫院工作負荷實在太重,不得已只好中途退出寫書的陣容。為了讓寫書計畫能持續,召集人邀請了過去指導過的慈濟大學碩士班學生李玟王巽(讀音同「全」)承接如悅的寫書工作,並獲得玟王巽的允諾支持。本書四位作者都具備精神科臨床工作經驗、教學與研究資歷,熟知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相關理論與實務。更重要的是,四位作者都懷抱傳承的心,希望能提供社會工作新世代一本實用的入門教科書,帶領他們認識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甚至引發興趣,未來一起加入精神社工的專業助人行列。
王金永、李易蓁、李玟王巽、陳杏容? 謹識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