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論老年【限量精裝紀念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論老年【限量精裝紀念版】: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893980
西蒙.德.波娃
邱瑞鑾
漫遊者文化
2020年8月05日
340.00  元
HK$ 289  






ISBN:9789864893980
  • 叢書系列:verso
  • 規格:平裝 / 768頁 / 15 x 21 x 3.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erso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老年」代表一個人於根本存在上的改變。

    它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無數的事物一去不復返」。

    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

    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

    他們沒有真正熱愛過生命。

    ——西蒙.德.波娃



      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

      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



      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



      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

      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



      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



      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



      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



      2.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

      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



      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e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



      「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



      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



      ◆



      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



      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



      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



      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



      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



      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



      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



      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特色



      ◆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重磅出版社Gallimard隆重授權

      ◆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



    各界名家推薦



      王聰威|小說家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郭強生|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索|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鍾文音|作家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序)

    ?


     





    《論老年》



    導論

    開場白



    【第一部】外在性的觀點

    第一章? 老年與生物學

    第二章? 民族學的論據

    第三章? 各歷史時期社會中的老年

    第四章? 今日社會中的老年



    【第二部】存在世界之中

    第五章? 老年的發現與承擔:身體切身的體驗

    第六章 時間、活動、歷史

    第七章? 老年與日常生活

    第八章? 老年的一些例子



    結論

    附錄

    中法名詞對照



    ?





    開場白



      到目前為止,我談到老年,就好像這個詞具有明確的實在性一樣。事實上,當它涉及我們人類,它的內涵並不容易確定。這是一種生物現象: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具有某種特殊性。老年會引發心理上的後果,也就是說,有些行為會很正當地被認為是老年特有的。就像所有的人類處境,老年也具有「存在」的面向:它改變了個人與時間的關係,因而也改變了個人與世界、與其個人歷史的關係。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從來不會活在天生本然的狀態裡。老年階段,就和在各年齡層一樣,他的身分是他所屬的社會強加給他的。這使得問題更形複雜,在各個不同觀點之間,彼此是緊密互相依存的。我們現今明白了,把生理感知和心理事實分開來考量是一件很抽象難懂的事,因為它們是彼此相通的。我們知道,這兩者的關係在老年階段特別明顯,屬於典型的「心理─身體」領域。然而,我們所謂一個人的心理生活,只有根據他的存在景況才能理解,而存在景況也會影響人的生理機能;而且,根據身體或多或少的衰頹程度,我們和時間的關係也不相同。



      總之,我們的社會是在考慮了老年人個體的特異反應──他不靈便的肢體、他的經驗──之後,才指派給他位置和角色;同樣地,個體會受到社會對他的實際態度和意識型態所影響。因此,以分析的方式來描述老年各種不同面向是不夠的,因為每個面向都會影響到其他面向,也反過來被其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掌握的是此一循環難以界定的運動。



      這也是為什麼要研究老年就必須努力研究得全面而徹底。既然我的主要目的是闡明今日在我們社會中老年人的命運,說不定大家會很訝異我花這麼多篇幅來寫在所謂原始社會中的老年人景況,以及他們在人類歷史不同時期中的景況。不過,作為生理上受制於生物自然法則的人,如果說老年是一個跨越歷史的實在(realite),那麼,這個受制於生物自然法則的生理命運則會根據社會背景的不同而有異;反之,老年在一個社會中是有意義或無意義,會使得整個社會必須重新評議,因為,是通過老年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是有意義還是沒意義。為了評價我們這個社會,有必要在它所選擇的對待老年人的解決辦法,以及不同時空中其他群體社會所採用的解決辦法之間進行比較。這個比較,讓我們可以明白老年人面臨的景況是無可避免的,不管是在何時、何地;這個比較,讓我們清楚該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並在何種程度上可以找到方法來緩和老年人的困境;這個比較,也讓我們清楚在今日所處社會的系統,對老年人的處境應該負什麼樣的責任。



      所有的人類處境,都能從外在性來觀察──即它顯現於他人面前的樣貌,以及從內在性來觀察──即個體如何承擔並超越自己的處境。對他人來說,老年是知識研究的對象;對自己來說,它是親身經歷的現實經驗。本書的第一部中,我採用第一種觀點,研究了生物學、人類學、歷史學、現代社會學傳授給我們的老年。在第二部中,我則努力描繪人是怎麼內在化他與自己身體的關係、與時間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但是這兩方面的探究,都無法讓我們定義「老年」;相反地,我們會發現老年有許多面貌,而且這些面貌不可能彼此化約。在歷史上,就像在今日,階級鬥爭左右了一個人怎麼邁入老年;老奴隸和老菁英階層之間隔著一道鴻溝,退休金微薄的老工人和億萬富翁之間也一樣。造成個別老人之間差異的還有其他種種因素,像是健康、家庭等。不過,老年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人為數眾多,另一類人是極小眾,他們分屬互為對立的剝削者與被剝削者。那些宣稱涵蓋了全部老年人的主張,都應該被我們摒棄,因為這些主張試圖掩飾這兩類老年人之間的斷裂。



      這時立即就有一個問題產生。老年並非一個靜態的事實,而是一個有延伸、有結果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什麼呢?換句話說,什麼是老化?老化這個概念,和變化的概念相關。不過,胎兒、新生兒和孩童也是個持續變化的過程。我們應該像某些人一樣下結論說,我們的生命是緩慢地邁向死亡?肯定不能這樣下結論。這種似是而非的話,不瞭解生命主要的真理:生命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它無時無刻都在失去平衡又重拾平衡。只有停滯不動才是死亡的同義詞。生命的法則是變化。老化的特徵即是某一種變化,意即不可逆的變化和不利的變化,也就是越來越傾向衰頹。美國老年學家藍辛對老年提出下面這項定義:「一種逐漸往不利方向變化的過程,通常和時間的進程有關,在邁入成熟期後變得明顯,並必然走向死亡。」



      不過,立刻就有個困難攔下了我們。「不利」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它具有價值判斷的意涵。只有當你有一個瞄準的目標,才能談進步或倒退。當瑪希愛勒.郭緒薛滑雪比不上那些比她年輕的人時,她就從運動的角度把自己看作是老了。我們是在「活著」這件事裡,才有年紀的高低等級之分,而根據什麼標準來判定高低等級則非常不確定。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生命瞄準了什麼目標,才能決定自己是發生哪種變化,是接近目標還是遠離目標。



      如果我們在考量人時只考量他的身體機能,問題就變得很簡單。所有的身體機能都傾向於繼續生存。為了繼續生存,它每每在受到危害時,都必須找回平衡之道,保護自己不受外在的侵擾,更廣泛、更堅定地探取這世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有利的」、「無足輕重的」、「有害的」這些字眼才有明確的意義。從出生一直到十八、二十歲之間,我們身體機能的發展,傾向於提高生存的機會:它變得更強壯、更有抵抗力、更有精力,也更加增了它的可能性。大約到二十歲時,個體的體能臻至最高點。因此就整體來看,在前二十年的生命中,身體機能的變化是往好的一面走。



      有些變化既不會改善也不會減損我們身體的機能。這些變化無足輕重,就像在幼年時期會有的胸腺退化,還有遠比我們所需數量更多的大腦神經元的退化也是。



      有些不利的變化在很早期便已產生,像是視覺邊緣的調節幅度從十歲就開始下降。青少年時期之前,我們對高音的聽力已經開始減損,記憶力也從十二歲就開始衰退。根據金賽報告,男人的性能力在十六歲以後即開始減弱。這些非常有限的耗損並不妨礙孩童和青少年循著一道上升的曲線發展。



      二十歲以後,尤其是三十歲起,各個器官開始退化。我們該從這時起就說已經邁入老年嗎?當然不。對人來說,身體不是純屬天然的領域。身體機能的減損、變質、衰弱,是可以由依程序組織的行動、自動作用、實際技能、智識來彌補的。只要機能減退是偶發的,並且輕易就可以掩飾,我們就不會說自己已經邁入老年。當機能衰退變得很明顯,而且再也無法補救,這時,身體會變得脆弱,而且多少變得不靈便,那麼我們便可明確地說老年來臨了。



      如果我們從整體來考量一個個體,事情便變得更為複雜。我們在達到頂點以後就開始走下坡,但這頂點是落在哪裡呢?儘管身體和精神彼此相互依存,但這兩者的發展並非完全平行的。一個人可能在他身體尚未衰頹之前,就在精神上蒙受巨大的耗損;相反地,他也可能在身體衰頹時,智識上卻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應該更看重上述哪一種情況呢?每個人給的答案不盡相同,因為這要看他看重的是身體的能力,還是心理的能力,又或者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個體與社會就在這樣的選擇之後,對不同的年紀畫分等級,但沒有哪一種選擇是所有人都接受的。



      孩子更勝於成年人之處,在於他充滿豐富的可能性,在於他無盡的探取能力、他感官感受之清新。等孩子漸長,失去這些豐富性的時候,這可以說是退化嗎?佛洛伊德似乎在某些點上認為這是退化。他寫道:「在一個非常健康又無比聰明的孩子和一個智力低落的普通大人之間,兩者真是一種令人傷心的對比。」這也是二十世紀法國作家蒙特朗經常表達的想法。他在他的《死皇后》一劇中藉由費杭特的嘴說道:「孩童時的天才,它一旦殞落了,就是永遠殞落了。我們常說蝴蝶是從毛毛蟲蛻變的,但是就人來說,卻是蝴蝶化為毛毛蟲。」



      這兩人基於個人因素(雖然他們彼此的個人因素差異極大)都特意看重童年,但不是人人都和他們看法相同。通常,「成熟」這個詞指的是,我們認為成年人比孩童與少年優越,因為成年人取得了知識、經驗、能力。知識分子、哲學家、作家的頂峰通常是在他人生的中點。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把老年視為人生的精華,認為老年帶來了經驗、智慧與平和心境。人生是沒有衰頹這回事的。



      對人來說,要定義什麼是進步、什麼是退步,意味著我們有個目標當作參照;但是在本質上,沒有哪一個目標是優先的。每個社會都會創造它自己的價值:只有在社會的脈絡下,「衰頹」這個詞才能找到它明確的意義。



      這番論說和我在前面談的並無二致,也就是說:要瞭解老年,只能從整體來考量。老年不只是生物事實,也是個文化事實。

    ?




    其 他 著 作
    1. 形影不離(入門《第二性》之前必讀的西蒙波娃小說•塵封逾半世紀、震撼歐洲文壇之精湛傑作)
    2. 論老年: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3. 第二性(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三冊精裝限量典藏版) Le Deuxieme Se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