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生態建築可以怎麼做?:預測設計,一個人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

生態建築可以怎麼做?:預測設計,一個人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121422
楊經文(Ken Yeang)
蘇威任
本事出版社
2020年7月29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9121422
  • 叢書系列:WHAT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9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WHAT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環保建築











    「在五十位有能力拯救地球的人士當中,楊經文(Ken Yeang)是其中之一。」

    ──《英國衛報》(Guardian


    國際知名馬來西亞華裔建築師楊經文(Ken Yeang)親自撰述,

    獻給業界人士、普羅大眾之專業權威又淺顯易懂秒上手的生態建築圖文書!

    ?

      建築設計的初心,是避免環境損傷又要物盡其用。



      在地球未來走向毀滅以前,生態建築學還是有機會挽救,楊經文歸納了三種途徑:

      1. 執行建構前,在設計新建構環境初期,預測建構對地球環境的損傷,以避免製造負面的環境結果,達到零衝擊與正面成果。

      2. 重新設計現有的製品來矯正其帶來的負面結果。

      3. 設計時考量到建構與製造的產品,物盡其用以後,如何在最終整合回歸自然環境。

    ?

      預測設計是生態設計最基本的態度,

      前瞻性設計將可能產生的結果先提出,才能避免環境損傷。



      「不是只有一個設計途徑,也不是只有一個單一的綠化美學……,我們不但要設計綠色建築,我們的地球也需要綠色企業、綠色食物生產、綠色娛樂、綠色行旅、綠色工業、綠色經濟與種種綠色生活方式,這是活生生的系統,與自然互惠共生的一部分。」

    ?

      現代有許多設計者對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無知,如建築師、工程師、工業設計與策展人、那些工作上關係到衝擊自然環境的從業人,然而,他們的行動與決定卻深深地影響環境後果,無論是在他們所在地的生態系統或更廣的生物圈。

    ?

      綠色環境理念,不單只是應用太陽能、風能、再生材料那麼簡單,而是一個人造環境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生死與共的願景。

    ?

      改變必須從你我做起,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改變在自然環境的行為,

      那樣,我們就不再是貪婪的掠奪者,而是守護者。


     





    介紹





    前言

    ?

    為什麼需要綠設計?

    ?

      我們的人類社會,已經把地球塞滿了東西。

      社會用生產來剌激景氣,製造業以工業規模生產出商品(包括像汽車、卡車等大型物品,以及電子產品,大型家電,食品等等),數量龐大。



      人類比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種,製造出更大量的東西,此外,人類的能源生產系統所排放的廢物更污染了生物圈的生化循環,並使得全球氣候惡化。



      人類比起地球上其他物種製造出來的東西都多,又大規模建造人數眾多的群聚結構,諸如鄉鎮、城市,再用高速公路和大型運輸系統做網絡連結,將整個星球變成了一個單一的人工製品。

    ?

      這些不考慮環境的大量生產,絲毫不受限的使用方式,和肆意妄為的傾倒,至今仍源源不斷的「生產流」,正是造成當今環境破害的元兇。即使我們人類現在停止對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破壞行動,已經被破壞的狀態仍然會持續到未來。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具體的行動,那麼,新的千禧年很可能就會是我們的最後一個千禧年。

    ?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已預期到這種損害,在設計新建築環境時就避免了這種負面的環境影響,在實際建造之前就以對環境零衝擊和正面回饋作為目標?有沒有可能在朝這個目標邁進同時,我們還得以對現有的造物作重新設計,彌補原本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設計上已經能做到預期產品從製造生產到壽命屆臨盡頭的命運,考量到它們如何能夠對環境無害地分解,得以重新再利用,回收,重新製作,以及最後不留痕跡地重回自然環境之中?來回答「為什麼我們需要綠設計」?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正確該做的事。

    ?

      像是建築以及其他基本上無法被生物降解的人造物,我們應當將它們的生命週期納入設計之後,才能開始生產它們:從開採原物料之際,到生產和加工,一直到最後,使用壽命結束時所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設想這個週期結束後該做什麼事。與其在產品生產後再擔心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在它們還沒被生產之前就設想好產品或物品廢棄之後的問題。我們必須盡可能消除廢棄物處置的問題。

    ?

      「這種預期性的設計方式,就是生態設計的根本目標。綠設計的挑戰,就是如何有效地達成這個目標。明瞭這件事的重要性,對設計師的設計方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

      同樣的,一旦我們的社會在未來面臨到一個不可逆的關口,或者更迫在眉睫的是,當人類社會造成的全球環境損害超出地球的承受能力,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時,整個社會都會開始反省原因,並且得出相同的結論:

    ?

      要是我們從設計之初就已經開始計入這些後果,而不是事後才做事倍功半的補救措施,這種環境損害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

      當社會和設計界都開始對我們現有的設計方法和生產系統提出質疑,並且看出其中明顯的缺陷,所得出清一色的解決之道,一定是從根本上來進行重新設計,以及改造我們的物品製造方式,我們的能源使用,和我們的工業、農業生產體系。

    ?

      這將導致對於我們所有生產的物品進行全面的重新製造和重新生產,包括我們用的物件,營造體系,它們的製程,以及對既有建物做內部的改造。



      到這個時候,綠設計就已經不再是一種選項,而是成為必要。關鍵點在於,我們切莫不可等到這個不可逆關口成形時,才採取具體行動。



      不幸的是,目前大多數的設計師──包括當代建築師,工程師,規畫師,工業設計師,這些人的工作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卻都對生態和環境科學一竅不通。



      他們大都不在意自己的行動和決定對環境造成的後果,包括對地方生態系統、生物區域性、以及更大的生物圈層級產生的後果。

      在面對重新設計之前,設計師必須重新接受生態教育。

    ?

      重新設計=重新教育

    ?

      不僅現在的執業設計師要重新教育,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設計師──我們的學生。設計學院必須現在就開始教生態學,它怎麼影響設計,以及設計如何反過來影響生態環境。

    ?

      這會讓學生能夠從自然生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設計成果,而不僅僅是以藝術家或工藝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不應該將自己的設計視為純粹商業成品或是社會企業,而是應該視為有機的、與自然融合的一部分。

    基於這樣的理念,驅使我致力於推動生態建築。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