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

高維度漫想:將直覺靈感,化為「有價值」的未來思維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583742
佐宗邦威
林詠純
三采
2020年7月31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9576583742
  • 叢書系列:Trend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rend


  • 商業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思考邏輯/決斷/創意











      ●商業理論+實用思考術+美感練習術.一次性整合!跨越思考盲區,開啟高維度視角,產出非凡的創意!

      ●SONY、PG的成功基石!策略思考、效率思考、設計思考逐漸失效,唯有透過漫想思考練習,才能突破思考窠臼,開創新局面。

      ●VUCA時代,學會「漫想思考」,開啟「自我模式」,運用左右腦「感性直覺+理性邏輯」的連結,就能隨時隨地將腦中的「胡思亂想」,化為高價值的超級創意!

    ?

      ◆日本上市一個月內賣破80,000冊!日本亞馬遜書店「商業理論類」、「哲學類」雙榜首,日本2019年年度話題大作、日本各大媒體話題沸騰!

      ◆獲選日本<時事通信>、<週刊文春>、<週刊鑽石>、<NewsPicks>、<Lifehacker日本版>等期刊雜誌�網站部落格特別選書



      VUCA時代降臨,再也沒有標準答案

      賈伯斯、貝佐斯、伊隆馬斯克…..這些顛覆世界秩序的商界奇才,為何能持續產出高經濟價值的超級創意?



      我們已進入了VUCA的時代:Volatility(不穩定)、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exity(複雜)、Ambiguity(模糊)各種元素翻騰的世界。策略思考、效率思考、設計思考逐漸失效,我們未來真正需要的,是「順應變化,但不受限於變化」的思考能力。

    ?

      解決問題→自由發想

      「為什麼我沒想到?」「為什麼別人都想到、都做過了?」

      電子產品充斥的現代的生活中,我們常在不知不覺間被動接收過多資訊,因而陷入「他人模式」,以致靈感枯竭。



      由外而內的思考方式,會使大腦陷入疲乏。練習「由內而外」思考,開啟「自我模式」,運用「感性直覺+理性邏輯」的連結,讓你突破思考僵局,隨時隨地將靈感化為商業藍海,打造真正具衝擊力、打動人心的超級創意!



      ★掌握「漫想思考」,訓練直覺/創造力,讓你在VUCA的時代點子不絕,將天馬行空的想法,化為高價值的超級創意。

      ★運用「漫想思考」發展自己的潛能,確立自己「真正有能力做,且有熱情持續做」的方向,才能找到適才適性,讓你發光發熱的工作。

      ★能夠純熟運用「漫想思考」的人或企業,能精準抓住時代的脈動,產出真正具有衝擊力的概念,締造產業榮景。

    ?

    本書特色



      豐富的內容x完整的架構



      【第一部】人類四大思考模式(效率思考、策略思考、設計思考、漫想思考)

      故事性構圖(超級創意之星、人生價值之峰...等),全面理解?人類四大思考模式:效率思考、策略思考、設計思考、漫想思考?漫想從無到有的四大生成步驟:「漫想」→「知覺」→「重組」→「表現」



      【第二部】各大思考理論簡介

      設計思考的三大本質�過渡理論�手部思考�課題驅動或願景驅動�射月型思考法�意義建構理論�疊代(反復)技法�「鳥眼」與「蟲眼」交替法(鳥眼:自高處俯瞰整體的宏觀視野�蟲眼:自地面掌握細節的微觀視野)......等



      【第三部】23個實用漫想思考訣竅

      空白紙本筆記本�晨間自由書寫�定時設定「自我模式時間」�漫想提問�愛好拼貼�積木樂高等「手動工具」訓練體感腦�魔法提問�「寶特瓶速寫」體驗模式切換�顛倒速寫�「色彩狩獵」訓練視覺腦�漫想速寫�「單詞圖像化」的視覺化訓練�雲朵狩獵�將情緒可視化的「情境版」拍照練習�可動式筆記術�不自然感自由書寫�叛逆鬼畫布�類比式「構想速寫」�「VAK」強制發想法�筆記時絕不依賴3C產品�創造「不得不表現」的場合�漫想藝術作品展�視覺筆記法�漫想海報�英雄故事架構......等



    前瞻推薦



      林哲宇(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

      徐震(嘖嘖創辦人)

      詹益維(VoiceTube CEO 暨共同創辦人)

      劉軒(軒言文創發行人)

      謝岳穎(ZENLET創辦人)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

    好評推薦

    ?

      【國內推薦】

      ◆林哲宇(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徐震(嘖嘖創辦人)、詹益維(VoiceTube CEO暨共同創辦人)、劉軒(軒言文創發行人)、謝岳穎(ZENLET創辦人),前瞻推薦!(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林哲宇:「這本書許多內容讓我想到這幾年創業旅程中許多的體悟,其中最喜歡的概念是:『創造留白』同時也是我這兩年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我們的世界太多『他人模式』,對於網路世代而言,許多人連感受幸福,為某件事物興奮、感動的能力也將逐漸喪失。因此,留白吧!留下空間給自己,在留白中創造新事物時,就能在過程獲得無比的幸福感。」

    ?

      ◆VoiceTube CEO 暨共同創辦人 詹益維:「喜歡漫想這一詞,更想把它轉譯成『浪漫的想法』。我認為這是每個創業家必讀的一本書,尤其是曾經參與『從0到1』並邁向『從1到100』企業過程的創業者。很多人忘記了『從0到1』的過程,但這的確是公司不斷迭代後,企業長久經營茁壯的關鍵。本書深寓此道。」



      ◆ZENLET 創辦人 謝岳穎:「當你所熟知的思考模式終將失靈,本書提出一套深具哲理且架構清晰的新思維,我認為是談論創新的集大成之作。」



      【國際推薦】

      ◆「經營管理學中的『商業直覺』與『創造力』,其實是可以訓練的!本書是世上第一本用最有系統的方法完成超級創意思考的經典!」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 入山章榮

    ?

      ◆「被局勢推著走的現代人……這本書可以將你從看不見未來的思考模式中拯救出來。」FC今治董事長 岡田武史

    ?

      ◆「把舊的商業理論都忘掉吧!抱著初生的心情接觸全新的世界吧!」橋爪大三郎 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

    ?

      ◆「這完全就是現在人們所缺乏的思考方式!」土井英司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創立元老、王牌採購�《老闆要的就是你! 讓好工作自己送上門》作者

    ?

      ◆「這堪稱是全新的工作改革法。」勝見明 朝日新聞記者�《巷口的商學院》、《創新的本質》、《鈴木敏文的統計心理學:用假設和驗證掌握顧客心理》作者

    ?


     





    前言 在「單純的漫想」與「無價的創意策略」之間

    被「他人模式」劫持的大腦

    不管是人還是組織,只要有想做的事情,就會強大

    能夠把「漫想」化為願景的人或組織,格外強大

    請試著不仰賴理論或邏輯來思考

    如何將直覺與漫想具體化?

    「留白設計」是思考的訣竅 ?



    序章 「直覺與理性」的世界地圖

    由PDCA支配的「效率農場」

    「效率農場的居民」開始遭受自動化與VUCA的威脅

    憑著「理性」開疆拓土的「策略荒野」

    再怎麼戰鬥都得不到的事物

    目的難民的新天地──「設計平原」

    設計思考的3項單純本質

    從「實用性」解放的「人生藝術山脈」

    4種思考循環的差異 ?



    第1章 最符合人性的思考

    為了改變而「繞遠路」──過渡理論

    掉進洞裡。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人們喪失「自我思考」的4個原因

    培養漫想思考的2個條件

    「創造留白」成為一切的起點

    現代人其實更容易培育「右腦」

    靠「頭腦」思考是不夠的。那麼靠「手」思考呢? ?



    第2章 一切都從「漫想」開始

    真正有價值的事物只會從「天馬行空」中誕生

    「與去年度相比至上主義」──課題或願景

    「無法實現的目標」真的不合理嗎?

    比起「成長10%」,不如考慮「成長10倍」──射月型思考法

    願景驅動化組織管理 ?



    第3章 「感知」世界的複雜

    「簡單易懂的世界」有什麼問題

    如何磨練知覺力?──避免頭腦「狹隘化」的方法

    「擅長探索」就能存活──意義建構理論

    意義建構的3個步驟

    關閉語言模式,仔細觀察事物原貌──?感知

    思考時請「畫成圖」,不要「條列出來」──?解釋

    在2種模式間穿梭,並創造「意義」──?賦予意義 ?



    第4章 克服平庸的「重組」技法

    最好從「無聊的漫想」開始

    不能看到「按讚數」就滿足。多道步驟就能好上加好

    De-Sign=破壞概念重新組合

    「條列式書寫」會僵化思考──分解步驟?

    誠實面對不自然之處──分解步驟?

    翻轉「理所當然」──分解步驟?

    為想法帶來「波動」的類比式思考──重新建構的步驟?

    促進「類比認知」的3個檢查重點──重新建構的步驟?

    有「限制」更容易統整──重新建構的步驟? ?



    第5章 不「表現出來」就不算思考!

    誰的工作不是在「表現」?

    疊代(反復)是「用手思考」的關鍵

    提早失敗就是搶得先機──「鳥眼」與「蟲眼」

    「速度」才能提高「品質」

    妨礙「用手思考」的事物──創造表現的留白?

    徵詢意見的「易懂性」──創造表現的留白?

    「打動人心的表現」都有故事──創造表現的留白? ?



    終章 漫想能夠改變世界

    再問一次,為什麼要從「自我模式」開始?

    在藝術家的成長中看見「將漫想打磨成實體的技術」

    從「社會脈絡」再次探索漫想──真.善.美 ?



    結語 漫想影響無形資產的時代





    作者序



      在「單純的漫想」與「無價的創意策略」之間




      有位朋友這樣告訴我:「最近,我愈來愈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了。」

    ?

      她在大型企業擔任專案的領隊,表現相當亮眼。團隊裡只要有她在,專案就會不可思議地順利運作,簡單來說,她是個「天才型溝通者」。成立任何公司或團隊時,這樣的人絕對是不可或缺。

    ?

      然而如此優秀的她,卻有著奇怪的煩惱。她說:「雖然工作很順利,但我卻莫名煩躁。我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對什麼不滿。」

      我想,她的問題應該是「溝通太過順利」吧!

      為了回應周圍的期待,她把思考的精力都花在別人身上,最終失去了切換成「自我模式」的開關。

    ?

      被「他人模式」劫持的大腦

    ?


      仔細想想,你的生活是否是這樣?

    ?

      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時間抵達公司,打開行事曆或記事本確認今日的行程,根據行程開會、見客戶。其他時間就處理文件或帳務問題。閒暇時間,就在推特或IG上貼貼動態,或是看看按讚數,跟友人聊聊時下話題。

    ?

      這些全部都是對他人給予的資訊做出的反應,屬於「他人模式」的行為。

      我們的大腦在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採取「他人模式」。比起「自己怎麼想」,更多時候都在思考「該怎麼做才能了解別人的意思,或是讓別人理解」。

    ?

      被工作績效追著跑、管理部下、應付客戶、做家事、帶孩子、照護家人……我們的生活被龐大的人際網路包圍,被「他人模式」佔據了所有時間。就連在社群媒體上發佈動態前,我們或許都會忍不住想:「該怎麼寫才能比較有趣,讓我的追蹤者願意按個讚呢?」

    ?

      反之,在日常生活中稱得上「自我模式」的時間,我想應該是少之又少吧?



      然而,一旦習慣停用「自我模式」,我們就會逐漸想不起來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就算別人特別詢問我們的想法,我們也會逐漸連「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都搞不清楚了。

    ?

      為何會這樣?因為我們失去了發想新概念、琢磨新事物的能力。

      更可怕的,就是連感受幸福,為某件事物興奮、感動的能力也將逐漸喪失。

      這就是「他人模式」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對於網路世代的我們而言,這或許更可說是一種「生活習慣病」。

      呈現出這種病症的人,絕對不算少。

    ?

      不管是人還是組織,只要有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會強大

    ?

      其實,在企業的經營,也會發生相同的現象。即使是業績穩定成長的企業,若只顧著把焦點擺在營收、利潤、股東、行銷、競爭公司等「外部」因素,而迷失了自己的初衷,就會愈發變得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這樣的組織將會莫名其妙失去能量,甚至影響數年後的經營狀況。

    ?

      反之,不斷拿出亮眼成績的公司或團隊,一定是懷著強烈的熱情,有著強大「我們要做出這個!」的意志。

      驅使他們的,並非「邏輯推理出的有利決策」,也不是「有數據分析支持的行銷方案」。

      真正成為他們原動力的,反而是稱不上有根據的「直覺」,或是莫名其妙的「漫想」。換句話說,這些都是「願景(vision)」的根本要件。

    ?

      我在SONY的任職期間,已經目睹過無數次,舉凡任何能夠順利運作的新計畫,都有著「漫想家」的參與,他們的點子都是從「直覺」出發。每當我看到這些專心致志朝著心中願景前進的人,心裡總是感到由衷佩服。



      也是在這樣的契機下,我成立了決策設計公司「BIOTOPE」。「決策」×「設計」乍看之下或許是個讓人覺得矛盾的組合。但「決策」其實就是「先定義出理想的狀態,再找出方法消除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而「設計」則是「將嶄新或不存在的概念具體化的手法」。兩者之間,其實意外地合拍。

    ?

      我們的工作,就是發掘出個人或組織從直覺發展出的「漫想」,透過設計,將其落實成為「願景」,從而將其訂定為一種決策,幫助他們「落實」。這雖然是一間創業僅僅3年的年輕公司,但我已經與各行各業優秀的「漫想家」一起合作了100件以上成功的案子。

    ?

      能夠把『漫想』化為願景的人或組織,格外強大

    ?

      擁有敏銳時代感知的優秀企業,都已經感受到「漫想願景」的重要性。



      創業300年的老牌企業山本山、文具製造商飛龍、NHK教育台、Cookpad食譜筆記、NTT DoCoMo、東急電鐵、日本足球協會……等,這些知名企業.團體,都曾找我們特別諮詢,想理解他們打造出「漫想願景」的可能性。



      我們的客戶橫跨了製造業、媒體業、貿易業、科技業、航太業、運動業、娛樂業、生技業等,業種相當豐富。

      我也在大學講授「從藝術到MBA」的課程。來聽課的幾乎都是在職人士,而我所傳授的則是如何將個人的發想,從「直覺」與「漫想」琢磨成具體方案。

    ?

      請試著不仰賴理論或邏輯來思考

    ?

      「這只是你一個人的『感覺』吧。請拿出數據出來證明。」

      「光憑自以為是的直覺,怎麼可能在商場生存。」

      「有理論背書的決策行為,才能導向成功。」

    ?

      這些都是過去的商場常識。

      我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寶僑公司,周圍同事都拼命灌輸我這些「常識」,而我自己也曾親身感受過理論與邏輯的強大威力。

      更重要的是,原本我就是「左腦型的人」,因此也習慣只使用邏輯或理論來思考。

    ?

      然而,世界正在發生變化。像這種「他人模式為主」的決策方式,在世界各處都已經漸漸失效。根據數據或邏輯,鎖定應該攻佔的市場,並集中挹注資本,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習慣的模式,但這樣的模式在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世界中,只會愈來愈不順利。

    ?

      而能夠純熟運用「直覺」或「漫想」的人或企業,卻能精準抓住時代的脈動,產出真正具有衝擊力的概念,締造產業再次蓬勃的契機。

      他們會先提出天馬行空的「漫想」,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建構理想的架構,吸引人才、資源、資金聚集,進而影響整個社會。

      而擅長如此「從無到有」的「漫想者」,如今個個活躍於矽谷的創新公司中。

    ?

      「讓人類在2035年之前移民火星,有沒有可能?」(伊隆·馬斯克�SpaceX)

      「如果可以下載所有的網頁,並將它們之間的連結都記錄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賴瑞.佩吉�Google創辦人)

      「何不免費將高品質的教育提供給全世界?」(薩曼.可汗�可汗學院創辦人)

    ?

      他們都是偉大願景的創建者,而這些願景都是由看似天馬行空的「漫想」出發。

      仔細琢磨,你還會發現:這些「漫想」和「利益導向決策」或「市場需求」並沒有關聯。



      經營學學者亨利•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是策略理論的泰斗,他非常排斥一種決策法,那就是「遠離第一線、由上而下擬定策略的決策法」。他主張:「真正好的決策,必須要在一步步地實際演練中浮現(譯註:人工智慧的重要概念,上位系統不具備的功能,在下位系統發現。由個別的行動,決定整體秩序。)。」二十一世紀的商場,一切都瞬息萬變,人們真正需要的正是這種「浮現式策略」(Emergent Strategy,又譯為「應急策略」)。

    ?

      就算你有機會親自問伊隆·馬斯克:「你為什麼想讓人類移民火星?」應該也很難得到合理的答案。這項驚人的劃時代計劃充滿太多風險與變數,恐怕並不符合利益考量。然而,或許連拯救人類都不是他的目的。

    ?

      如何將直覺與漫想具體化?

    ?

      充滿創新想法的人,並不會拘泥於「理性邏輯」或「利益導向的策略」。

      激發他們展開行動的,是「直覺」。促使他們繼續前進的,是他們構築的「漫想」世界。

      一般人遇到阻礙時會放棄,他們卻能依照自己的步調持續前進。

    ?

      這些成功的漫想家,他們的出發點看似最偏離「理性」,但為什麼他們的想法最終卻能夠化為實際的計畫,被成功執行落實呢?

      只是愛做白日夢的人,跟能夠真正改變世界的「漫想家」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無論再怎麼喜愛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如果只停留在純粹的「胡思亂想」,就沒有辦法創造出任何價值。

      以漫想為起始點,將想法具體勾勒,說服周圍的人接受,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驟。

      「始於直覺的思考」,若停留在「胡思亂想」的階段就止步,就太可惜了。

      漫想家以天馬行空的漫想為出發點,但同時也不忘連結「理性邏輯」,將漫想落實為實際可執行的策略。本書將這整串思考過程稱為「漫想思考」。

    ?

      「留白設計」是思考的訣竅

    ?

      或許有不少人聽到「從直覺出發思考」,會感到不可思議吧?我以前也是屬於「超級理性」的人,很明白這樣的心情。

      我以前也是「花一個小時腦力激盪,才好不容易擠出兩個點子」的人。即便累積了多年的職場經驗,仍然覺得「創意」與「靈感」是天選之人才擁有的天賦。

      但是請各位放心。因為本書介紹的「漫想思考」,其實人人都能做到。

    ?

      為了給各位稍微具體一點的概念,在此先透露一個漫想思考的「訣竅」:那就是「創造留白」。

      還記得開頭的故事嗎?我給案例中的朋友的「兩個建議」就是:

    ?

      ? 馬上去買一本筆記本(推薦空白的A6 Moleskine筆記本)

      ? 每天早上騰出15分鐘專門寫筆記的時間,並且立刻記在行事曆上。

    ?

      一個月後,她的神情明顯變開朗了。原本就聰明的她,思路變得更清晰,據她本人說法,工作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除了「親自手寫」、「持續一個月」、「不要給別人看」等指示外,我還給了她一項最重要的建議:「要盡量在筆記的週邊留白」。至於要「寫什麼」,我沒有給她任何指引。而她最後成功悟出了「連結直覺與理性的思考法」,逐漸找回了「自我模式」。



      這就是「留白」的力量。詳細的使用方法,可見本書111頁的「晨間自由書寫(morning journaling)」。這是我從近100項計畫中培養出來的獨特思考術精華。

    ?

      或許有些人會懷疑:「有這麼簡單執行嗎?」但請明白,培養漫想思考,就像是給自己的人生「下了一帖中藥」。這種思考法並不能與傳統的邏輯思考或策略性思考相比,長期服用才能從根本實際感受到它的妙用。

    ?

      那麼就讓我們進入正題吧。

      首先我最想告訴大家的就是「漫想思考與傳統的思考法有什麼不同?」從下一頁開始,讀者將能藉由插圖中的世界快速理解這本書的概念。祝漫想順利!

    ?
    佐宗邦威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