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戰後初期的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

戰後初期的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942567
邱家宜
玉山社
2020年7月08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2942567
  • 叢書系列:玉山社.其他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1.9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玉山社.其他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當今台灣媒體生態的起源、複製與再生。

    ?

      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歷四十多年(一九四五∼一九八七)的政治高壓管制,與三十多年(一九八七∼二○一九)的自由市場競逐,台灣的新聞媒體生態之所以發展成當前樣貌,跟這個社會的許多其他面向一樣,都具有歷史獨特性。

    ?

      本書以吳濁流、李萬居分別代表台灣本地報人及半山報人群體,而在外省報人方面,則以曾虛白、雷震分別作為依附國民政府政策與批判國民政府政策的代表,觀察這些不同的報人群體,如何代表其背後不同的知識階層,在戰後台灣報業的舞台上各自、同時也是共同的展現意志,在經歷交會與分歧、激盪與磨合之後,如何在台灣的媒體生態上持續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1.報人典型的選擇

    為理解台灣新聞媒體提供線索

    戰後台灣三種地緣背景的四類報人

    ?

    2.雷蒙德威廉斯的「感知結構」理論

    「感知結構」理論在本書中的運用

    何謂「感知結構」

    「感知結構」的「文化物質主義」立場

    「感知結構」與「霸權」概念的對照

    「感知結構」的「原生結構主義」方法論

    「選擇性傳統」與「感知結構」

    邊陲意識與「感知結構」

    ?

    3.戰後的台灣社會:匯聚與分歧

    看似相似而彼此陌生的人們

    語言與文字轉換的困局

    隔閡、誤解與歧視——以省參議會「完全奴化」風波為例

    多重「感知結構」之島——認同歧異問題

    為何選擇吳濁流、李萬居、雷震與曾虛白

    ?

    4.苦悶的殖民地知識份子:吳濁流

    前清遺老書香第

    殖民地知識階層的多重語境

    在報社當記者與編輯

    「不容青史盡成灰」的記者使命感

    「社會寫實」的小說寫作

    殖民地知識階層的認同崎嶇路——「亞細亞孤兒」意識

    ?

    5.徘徊在認同與放逐之間:李萬居

    海角偏鄉的困苦成長經驗

    日(殖民地台灣)、中、法三重經驗

    從國際問題到台灣問題

    前殖民地孤臣孽子

    問政與辦報

    組黨與挫敗——最後一役

    ?

    6.萬山不許一溪奔:雷震

    生長於浙江的「河南佬」

    負笈東瀛的心智鍛鍊

    對國民黨從參與到失望

    「自由中國」的言論先鋒

    與本土政治勢力合作組黨

    台灣民主運動的播種者

    ?

    7.國民政府政權的忠誠守護者:曾虛白

    常熟望族翩翩公子

    與父親共同經營書店的「文藝青年」時期

    與董顯光、張竹平合作辦報

    由記者轉為國民政府文宣舵手

    主持黨國媒體

    三民主義新聞學

    影響台灣新聞教育與實務數十年

    ?

    8.戰後初期「感知結構多重奏」的台灣報業舞台

    戰後初期台灣的報業概況

    四位報人的「感知結構」

    交錯的生命史與「失落的世代」

    「感知結構」多重奏的台灣報業舞台

    ?

    9.「選擇性傳統」的運作

    兩個重要轉折——二二八事件與雷震案

    「感知結構」與認同

    伏筆與線索

    ?

    10.結語

    回顧與前瞻

    在新聞史研究領域的幾個初步成果

    殘餘與重返——混種的「新興感知結構」

    ?

    附錄:曾虛白、雷震、李萬居、吳濁流之相關年代與事蹟對照表

    ?

    參考資料









    為理解台灣新聞媒體提供線索

    ?

      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歷四十多年(一九四五∼一九八七)政治高壓管制,與三十多年(一九八七∼二○二○)的自由市場競逐,台灣的新聞媒體生態之所以發展成當前樣貌,跟這個社會的許多其他面向一樣,都具有歷史獨特性。如今,當新聞媒體在政治、社會,甚至文化議題立場上各自選邊,並以「藍媒」、「綠媒」、「統媒」相互指稱,彼此壁壘分明,因而經常被指為製造對立的「社會亂源」時,「商業媒體基於市場考量」的簡單論斷,似乎並不足以解釋這些現象。由於新聞媒體本身就是各類社會論述的集散、加工與產製中心,其議題設定必然相當程度反映該社會明顯的或潛在的關切,尤其是那些歷久不衰的議題。

    ?

      一九八八年台灣解除報禁,過去公開壓制或扶植媒體的政治力逐漸後退,既有或新興的新聞媒體,透過事業資本與市場的互動,容納了更廣大的社會光譜。消費者取向的市場法則,在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中,都造就了大量五光十色的名人八卦、商品消費訊息等內容,顯示出在資本主義市場中一致的「去政治性」傾向。但每逢選舉,或遇台海兩岸互動等重大政治事件,台灣的新聞媒體就又都顯現出高度的政治性,但這個「政治性」並非對應於前述「去政治性」的一般政治性,而是經過立場選擇的政治性。這些在政治立場上的異質性,無法完全歸因於市場計算,亦無法簡單的用各自服務於政治鬥爭來解釋。觀察其與各式社會動員間的相互呼應,可以看到這些異質性原本即深植於台灣社會各個層面。如果我們假設,台灣錯綜複雜的近世歷史軌跡,是造就這些異質性的歷史淵源,那麼作為整體社會的一部分,繼承了不同歷史遺產的報人(新聞工作者),在擔負社會論述再生產工作時,會各自出現政治立場的偏好,似乎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

      究竟是哪些異質性?何以異質?本書透過對個別報人生命史的掌握,嘗試以「原生結構主義」式的「類型」,對戰後台灣社會中幾個不同屬性的報人群體做類型建構。從個體出發,類推至特定報人群體,再以此報人群體映照一個更廣大的社會群體。以「原生結構主義」式的「類型」,作為從理解個體生命史推向理解社會群體歷史的中介樞紐:透過對四種不同類型代表性報人之個人生命史的考察,及其彼此間的交光互影,我們將勾勒其所代表的某種「感知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並進行比較,再進一步追索此些不同「感知結構」的轉進與發展,以探究這些異質性的根源與演變,希望能為理解當時與後來的台灣新聞媒體,甚或整體台灣社會,提供有意義的線索。?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