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讀蘇軾詩不容易,在於其思想雜,數量多,也在於他創作時期的跨度很長,由最早印行的《南行集》到離世,中間歷經共四十多年之久。本書所選蘇軾詩作,由他二十六歲,初出茅廬的年青歲月,到逝世前一年的都有。細讀,可以發現其中的思想和技巧,確有不少變化和發展。蘇軾詩書畫三絕,是中國歷史上的藝術全才,文學上的成就亦不止在詩歌,思想上也不是隨便用儒佛老莊,任何一種就可簡單概括,這種企圖用概括的描述來形容天才詩人,從來都很容易失焦旁落,對蘇軾更是如此,只要看後人企圖用“豪放派”來為他在詞史上定型,結果謬之千里,就是明顯例子。
從內容言,蘇軾詩和傳統文人相近。他一生所寫的詩歌,既有關心政治、恤念百姓,抒發情性和寫景懷人,可謂豐富繁多,其中贈別酬酢的作品也不少。評論和分析蘇詩,大抵都會諸點並陳,不大遺漏,過程中,一個傳統知識分子的詩人形象,亦清楚可見。只是仔細分析,這些不同種類或內容的詩作,會隨著蘇軾生活順逆和仕途浮沉而出現,這對於文學和文人,亦很正常不過。王水照說:“蘇軾在任職時期和貶官時期確有兩副胸襟,兩幅筆墨。”(《蘇軾選集•前言》)談蘇詩特色,也不是運用簡單概念就可以言盡,有時“豪健清雄”,有時“平淡自然”,有時又會“縱筆放曠”,這在本書的“前言”部分有詳盡介紹,讀者可以細讀。
這篇導言篇幅所限,無法深入論析。不過讀蘇軾詩,能讀出他的胸襟抱負和思想情感,固然是大得著;但也要讀出他的聰明敏銳,洞透人生,方不負天才生在千載之前。
?
潘步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