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 | 
              
                | 
 
                    
                      |  |     
						  |  |  
						    
                            |  |   |  | 9789888562220 |  |  
                            |  |   |  | 譚蕙芸 |  |  
                            |  |   |  | 突破出版社 |  |  
                            |  |   |  | 2020年5月01日 |  |  
                            |  |   |  | 217.00                               元 |  |  
                            |  |   |  | HK$ 195.3 |  |  
                            |  |  |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88562220規格:平裝                                             / 552頁 / 14 x 21 x 2.76 cm / 普通級                                          / 初版出版地:香港 
 | 
				
			  
                | 
 | 
				
		      
			  
                | 分 類
 | 社會科學  > 報導文學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 
			  
			  		      
                | 內 容
 簡
 介
 | 
 
2019年6月,因著一條準備修訂的法例,引起了一場從來沒有人預計、如此波瀾壯闊的反修例運動。
 
 
 
 一個週末接一個週末,一百萬人遊行,二百萬人遊行,一百八十萬人流水式集會;至後來一日接一日,不同的晚會,各區的連儂牆,手牽手的人鏈活動,午飯時的「和你lunch」,聚集各個商場高唱反修例歌曲──數以萬計的市民以不同方式向政府吶喊,表達自己的訴求。
 
 
 
 政府最終撤回了修訂《逃犯條例》。然而,撤回以外,警方發射了萬計的催淚彈、橡膠子彈、海綿彈,布袋彈以至實彈,對白衣人衝入港鐵車廂襲擊視而不見,有警員走上車廂胡亂揮棍,甚至進攻大學校園;很多示威者被捕、受傷,甚至在示威現場受重傷後離世──很多人恐懼、流淚,晚上睡不著。
 
 
 
 這是很多人看報導、看直播知道的。
 
 
 
 身為記者,也是大學講師的譚蕙芸,走進了不同的示威的現場,觀察雙方的行動,記下了重要的歷史時刻,但筆下寫得最多的不是衝突的大場面,而是那些鏡頭不會聚焦的小人物──他們或者是陪著兒女出來遊行的父母、為了支持黃店而改變生活習慣的退休夫婦、大腹便便仍然參加遊行的準父母,又或是因社會運動而收入大減卻繼續抗爭的勇武、衝突之後開車送年輕人回家的義載司機,甚至是不懂誰對誰錯卻又無法置年輕人不顧的的士司機。
 
 
 
 面對無盡的黑夜,看似暗昧的眾星,越發閃亮。最終讓人無法忽視。
 
 
 
 「在這場運動中,我見證了香港人從未展現過的精神面貌,也感應到市民對記者的託付──他們敞開心窗,流露脆弱,好讓我記下了一個時代的悲傷,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微光。」──譚蕙芸
 
 ?
 
 | 
			  
                | 
 | 
			  			  			  
                | 目 錄
 | 
 
區家麟序
 
 陳健民序
 
 莊梅岩序
 
 何榮幸序
 
 ?
 
 序章? 溫暖燭火,冰冷之光
 
 ?
 
 第一章? 香港人加油
 
 是我們活著的人需要安慰
 
 隨時被滅聲才是連儂牆的意義
 
 膠膠地而不膠化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I am proud of working in Pacific Place
 
 冷氣房高層之惡
 
 廢青廢老大和解
 
 天愈黑,星愈亮
 
 元朗人的無聲吶喊
 
 巴士.鐵路.私家車
 
 熱血空中服務員
 
 幼稚園旁的子彈殼
 
 把他吃掉吧
 
 Gear
 
 那個可能會是我
 
 口罩上那雙驚恐的眼睛
 
 ?
 
 第二章? 暴烈與溫柔
 
 青春殘酷物語
 
 海綿
 
 大光燈之外
 
 沒有示威者在場的拘捕
 
 尖沙嘴始末
 
 因為一句黑社會
 
 槍口指住香港人
 
 「7.21是我作為新界原居民的奇恥大辱。」
 
 不戴口罩的自由
 
 因為港鐵停駛,我才決定走出來
 
 風吹雨打,推輪椅與中風母親走畢荃葵青遊行
 
 「做警察的弟弟救過我一命,這個6月我們決裂了。」
 
 ?
 
 第三章? 恐懼抹不走
 
 遇上太子列車的尾巴
 
 圍城
 
 趕走記者的後遺症
 
 和理非與勇武的神秘紐帶
 
 第七天
 
 香港之歌的啟示
 
 憂心忡忡的父母
 
 個心唔舒服
 
 巧遇叉雞飯大叔,他有他的溫柔
 
 做應該做的事
 
 新伊館不打之迷
 
 戲院逃命記
 
 9月29日
 
 ?
 
 第四章? 香港人反抗
 
 人生第一次遊行
 
 遊蕩記者奇遇記
 
 八十後勇武:收入大跌七成沒怨言
 
 守護自己和他人的孩子
 
 一張紙的意義
 
 重慶大廈最美麗的一刻
 
 我們與惡的距離
 
 催淚
 
 沒有狂歡的自由
 
 當我們失去了維園
 
 強光與道歉
 
 ?
 
 第五章? 山城與紅磚
 
 安息吧!天國不用抗爭
 
 身為一個老師,目睹防暴警察攻入大學校園
 
 當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也吃了催淚彈
 
 有燈就有人
 
 城裏.城外
 
 理工大學裏不只有?包,還有生命
 
 做議員應該關心生命,而不是磚頭
 
 用別人的十年來換回自己的十年
 
 ?
 
 第六章? 初夏到寒冬
 
 雪糕車伯伯:「食完催淚彈,最?食返條雪條。」
 
 拔罐DIY
 
 這是一個素人的時代
 
 連一個印傭也害怕的脆弱政權
 
 外判的快樂時代
 
 猶太人大屠殺歷史專家:「??」和「狗」兩個負面標籤有程度之分
 
 聖誕樹下的防暴警察
 
 聲音
 
 差一點,我就成為了防暴警察
 
 後巷共同體與元旦催淚彈
 
 兩個哭泣的女人
 
 警察宿舍被扔磚那天,我在窗邊俯視樓下的手足
 
 和理非:這半年我們改變了
 
 台灣青年:這一夜,我把「香港加油」穿在身上
 
 721之後,我由藍絲變黃絲
 
 過了八個月,仍然有一種盡忠職守叫保安
 
 每一晚,我們守護悼念的燭光
 
 殺雞用牛刀
 
 ?
 
 後記
 
 記雨傘運動五周年:埋在泥土裏的種子發芽了
 
 | 
			  
                | 
 | 
			  			  			  
                | 序 
 | 
 
序(節錄)
 
 
 
 這場反修例運動,讓每個記者的心情七上八落,文友鄭依依形容得好:「2019 年風高浪急,連帶走在時代第一線的記者也被?上?下,波濤高處感激讚譽聲不絕,被捲進海底時則被詆毀為『黑記』。」
 
 
 
 我自己親歷了這種「拋上拋下」的狀況。或許是時代的悲涼,大眾對記者時而愛慕,時而憎惡。本書的文章全部來自我的個人臉書專頁。反修例運動之初,該專頁只有三千人看,半年之後,讀者人數飆升到四萬餘,不少是來自香港以外,包括台灣的讀者。
 
 
 
 我深深感受到,群眾對記者的愛戴,好像波濤一樣,把我推送去到一個前所未經歷過的境地。我經驗來自讀者的不同情感,有時是濃濃的愛,有時是強烈的恨。這些圍繞著記者的濃稠情感,是我當了近二十年記者,從未經歷過的。這本書收錄的文章,有被追捧為如實紀錄,讓公義得以彰顯的作品,也有被批評成一文不值,甚至被指控為失實誤導的文章。
 
 
 
 連月採訪,我體會到在這一段香港人集體情緒繃緊的日子,大家對記者的工作都懷有強烈的意見和看法。有時,大家對記者提供的意見,互相矛盾,例如有人感謝你發文,也有人要求你刪文;有人要求你發佈被捕者的臉容讓他儘快得到法律支援,也有人要求你替當事人作匿名處理,以免他身陷險境。很多時候,文章刊出,專頁信箱被炸滿,我要逐一解答大家對新聞倫理的質疑,有時甚至為了回應大家的關注而作出修正。
 
 
 
 做到老,學到老。即使是新聞系老師,即使採訪資歷有近二十年,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讓我從今次反修例採訪中學習到很多。
 
 
 
 ***
 
 
 
 2019年聖誕夜的旺角,警方發射了胡椒球彈和催淚彈,我靠著一個電箱作掩護。忽然,我瞥見電箱上有人寫了一句英語塗鴉:「Living in Truth 」。
 
 
 
 看到之後我呆了一下,那是捷克前總統和劇作家哈維爾的說話。在極權體制下,沒有人是無辜的,大家都是共謀,因為我們會講出無傷大雅的謊話,變相維護了體制;因為我們習慣長年累月活在謊言之中,要有意識去選擇「活在真誠之中」。而對於體制,只要任何平凡人表現真誠,就成為對政權的威脅。我們要真切檢討,是否每一刻都能面對事實、面對自己,不向自己及他人說謊。
 
 
 
 這場運動,讓我見證了香港人從未展現過的精神面貌。香港人不少是難民的後裔,因為歷史緣故,我們迴避政治,生性現實,自私自利,實際功利,搵食就是核心價值。今次忽然基因突變,在逆境之中互相照應,對陌生人展現無私愛心,猶如黑夜中的星光,照亮人心。
 
 
 
 在採訪反修例運動的過程中,我最享受的時刻就是跟平凡的香港人談天。和理非長者訴說自己如何慢慢改變生活習慣,戒掉光顧撐警茶樓,適應吃西餐的黃店;火爆爸爸告訴我,四年前他的店舖因為佔中堵路導致虧蝕結業,他如何由最初討厭示威者,慢慢學懂體諒抗爭者;爽朗的少女告訴我,她如何成功通過考核成為警察,但最後寧可讓父母傷心也要忠於自己的志向,毅然放棄當警員;兩個弟弟是警察的大男人傷心地告訴我,他感激弟弟以往待他的恩情,但這個夏天,親情和公義兩難全……感激每一位受訪者的信任,你們敞開了心窗,挖出了私密的傷疤,不介意向我這個陌生人流露自己的脆弱,好讓我記下了一個時代的悲傷,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微光。
 
 
 
 很多次,我和受訪者在遊行隊伍中談得興起,直至前面一陣騷動,看到催淚彈射出才無奈地中止了對話。然後我會戴上安全帽,在受訪者的祝福中跑上前線。再然後,我看到很多衝突,暴戾,血腥……我看到人性的陰暗面,也看到人性的光輝點。
 
 
 
 我只寫我親眼看到的。
 
 ?
 
 | 
			  
                | 
 |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