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場──台灣最神祕的產業之一
民國三十七、八年間跟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到台灣的大陸籍人士中,大部分是隨著機關或軍隊孤身一人來台,僅有極少數人攜眷同行。這些單身的大陸籍人士心繫老家的親人、家園,一心只想盡快反攻大陸重返家園與親朋故舊相聚,所以沒有在台灣長居久留落地生根的打算。
不料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反攻大陸收復國土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卻始終未聞反攻大陸的號角響起,就這樣幾年過去了,又幾年過去了,當初來台的青壯年已開始兩鬢泛白,跟隨軍隊來台的少年兵及流亡學生們也都近而立之年。於是這些心繫故園的浮雲遊子逐漸地認清並接受事實,將他鄉做故鄉,從此,夜夜望斷歸鄉路。
故鄉是暫時回不去了,但思鄉之情卻是日甚一日未曾稍減,唯有寄託歌聲與家鄉味饌食方得紓解鄉愁。歌聲除了撫慰遊子的思鄉之情,亦是凝聚人心,歸屬認同的符號。歌聲將這些北望家山的遊子的心緊密地凝聚成群,彼此相濡以沫互相慰藉,於是產生群聚效應,越來越多的大陸籍人士不論在職或退休均有默契地往西門町聚集,然後分散在各個歌廳西餐廳內,既是同鄉袍澤聚會也是消磨時光,成為心情晦澀低落的日子裡,互相鼓勵打氣支撐著彼此努力活下去的動力。歌廳、西餐廳遂成了精神的依託,心理的歸宿。
國共內戰時(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九年),兩百萬人渡海來台的民族大遷徙的歷史故事中,歌廳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扮演了重要角色。不論是初期開端的豪華型大歌廳或是後來衍生的改良型紅包場歌廳,都親歷並參與了那個偉大時代的美麗與哀愁,也見證了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
一部歌廳史彷彿是那個大時代的縮影,承載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也上演了一幕幕感人催淚的故事,而歌星們所演唱的懷舊老歌神似故鄉親人的呼喚,撫慰了離鄉背井的遊子,也紓解了焦慮躁動的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