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搖籃曲之書:睡眠文化史的複合形態學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第一次聽到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的名字,是近兩年前他與藝術家鄭淑麗合作的作品《Sleep 79》(2018)。在這個題為「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的大型聯展中,這位同時也是學者的英國藝術家與臺灣藝術家共同合製了一個兼容裝置、飲料、表演、音樂、接力閱讀、腦電波儀器、圖文檔案及動態影像的藝術跨域計畫。顧名思義,《Sleep 79》透過七十九天的展期,試圖探問「我們如何擁有睡眠美學」。具體而言,兩位藝術家一方面藉由「唸書睡宿」活動、助眠飲料(雜草茶包、禾餘麥酒)及將觀眾腦電波發展為聲音表演的素材等作品形式,另一方面則奠基於富勒的《睡眠研究名人錄》、山岡希子的《睡眠勝地》與張英海重工業的《睡眠的藝術》等影音模態,賦予睡眠辯證科學實驗、日常生活,乃至政治批判的思想主體。
「我睡著了嗎?」——作為藝術跨域的悖論,在於如何思索睡眠及其思想。思辨睡眠的無法思想或其尚未思想在科學、日常與政治的涵義,既構成《Sleep 79》的題旨,更與富勒稍早完成的專書《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以下簡稱「《睡眠的方法》」)息息相關。可以這麼說,後者乃為前者的方法論,前者則為後者局部命題的藝術實踐。而今,隨著《睡眠的方法》譯本問世,讓我們可在《Sleep 79》的基礎上,更全面地掌握富勒的書寫基調與理論概念,並申論睡眠在當代世界的積極意義。
富勒開宗明義地將睡眠建立在相對於被動的動力階序上。作者這麼做的原因不難理解,至少為了將被西方先哲視睡眠為遲鈍或非思的認識論魔咒中解放出來。對他而言,睡眠絕非為遺忘與無用之物,而是代表力量、複合物與形態的表徵。簡言之,看似平靜甚至了無新意的睡眠,實則體現各方的靜極思動。專著副標題「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文化」,即清楚地標示作者野心勃勃地從社會科學等領域構建一部關於睡眠文化史的複合形態學。
全書架置於五十則長短不一,讓讀者可隨機翻閱的章節結構上,每一則以號碼編排且注有標題;每一則文體與文字節律錯落有致,有的猶如散文體般的片段絮語,有的則為旁徵博引的科學論述,有的更屬融合美學與政治省思的藝術評論。如果將此本闡述睡眠的著述視為搖籃曲之書,前二十幾個篇章可謂富勒從認識論與科學知識等體系重新定義睡眠,凸顯它尤在身體實驗、精神病學與生命政治等面向的作用。諸如由松果腺分泌的助眠褪黑激素、睡眠科學的晝夜節律系統與自動調節系統,到生理學家曾長時間於洞穴內以自我身體探詢睡眠作為無意識、淺睡期與快速動眼期等議題的臨床對象,體現睡眠的自治性乃至驅力的表徵。
如果睡眠的可思性在科學試驗中論證其生機勃勃,它的另一面則來自藝術性的力量。本書從中段以降,作者信手捻來許多中外世界的精彩作品,具體強化睡眠於藝術史與文化史中以夢遊、夢話、異睡症或睡美人等顯形的多重樣態及其變奏。由此,《睡眠的方法》作為「典藏藝術家庭」的出版譯著,彰顯特殊意義。確切而言,富勒不僅從美學與觀閱感知評述了繪畫、攝影、現場表演、影片等藝術範式的相關作品,更關鍵之處,還指出箇中作品介入社會展現解放動力的潛勢。睡眠遂非關私人與家事,更是與作為抗議的公共睡眠脫不了關係。從硬殼族、前述山岡希子行動主義的《睡眠勝地》與《跟我來》,到近年來佔屋乃至佔領廣場的全球集會行動,不僅是一種對於社會諸多不公不義的階序結構提出強烈批判,更是個體與集體試圖從各種形態的桎梏中展露政治抗爭甚至解放的鮮明表現。
顯然,睡眠乃是一種當代的生命形式,以其從未停歇下來的身體及思想動能,與世界持續地維繫生產性的互動。倘若富勒的《睡眠的方法》是對於睡眠的禮讚,準確之意,指向由過去至現在、私密至公共空間、歷史到美學,睡眠不只與人們自身密切相關,更毋寧是一個向變動中的世界施展創造性的重要時刻。
親愛的讀者,當您讀到這裡的時候,是入睡了還是從睡夢中剛醒過來呢?
導讀
睡眠是生物一日當中必定得完成的課表
江秉穎�醫師、教授
睡眠代表的是一天的結束與開始的交接,是前日的債務、累贅、消耗迎接新的償還、清除、補足的間隙;睡眠是對未來憧憬的總和,是精神擺脫肉體束縛的時刻;睡眠也是人體經過日夜循環的運作,透過眼睛等感官將時間的線索(Zeitgeber)傳達到大腦;或是在身體逐漸累積的疲勞感,到達了所能負荷的上限,便向大腦發出無聲的訊息,經過一連串的神經化學反應,所產生的便是睡意(詳見1982年Borbely及1984 等人發表的“Two Process Model of Sleep Regulation”)。
隨著醫學的發達,我們能夠逐漸揭開睡眠的神祕面紗,關於在睡眠當中所發生的諸多變化、睡眠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失眠會造成什麼問題等,都逐漸獲得答案。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看到原來睡眠其實是由很多階段組合而成,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徵,以及對身體的重要性。
根據科學方法,睡眠依照腦波與其他生理的表現分為第一期(N1)的淺睡、第二期(N2)真正入睡,到第三期(N3)熟睡,以及快速動眼期(REM)。正常的睡眠接續進入這些不同的階段,每90分鐘左右的循環構成一個睡眠週期。藉由儀器我們發現到在非快速動眼期(第一期到第三期),體內的荷爾蒙表現會與清醒時有所不同,而且此時身體也開始進行修補,包括免疫力的鞏固,以及導致失智症的有害物質在大腦內的清除……等;而快速動眼期則是夢境產生的時期,清醒時所經歷的記憶會在此階段受到加工,產生的夢境與大腦在做資訊處理,這個過程與長期記憶的固著有關。當您因鬧鐘打斷了美夢而感到疲倦時,代表的是睡眠品質發出了警訊,因?正常的睡眠當中,大部分的夢境是不會被睡眠者感受到或是回想起。另外,在2020年年初全球新冠肺炎 (COVID-19)的大流行與造成的悲劇,令人們不得不重視充足與健康的睡眠。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模式改變,睡眠的時間占比越來越少,但是人對睡眠質與量的需求不減反增!那麼這些被減少的睡眠會對人類帶來什麼影響?醫界也慢慢發現到其實許多人所謂的睡不好,其實是睡眠障礙所造成的.目前已知的睡眠障礙有80多種,包含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週期性肢動症,或是睡眠相位異常… …等。這些睡著之後發生的問題,不僅會造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喪失、心理疾病的產生,也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更可能是導致死亡的原因!但目前在醫學界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許多臨床醫師都忽略了去關注他們的病患睡眠當中發生的問題,以及因為睡眠障礙導致的許多慢性病。因此,筆者擔任理事長的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www.isstaslep.org)臺灣分會,與臺灣衛福部及臺灣經濟研究院合作,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和超過1200篇在國際醫療和學術界發表的SCI期刊論文,在2017年8月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www.apec.org)提出睡眠科技提案,該提案也在2017年底正式獲得亞太經合會秘書處的支持。因為這項提案是目前睡眠醫療科技史上受到最高層級國際組織支持的案例,所以2018年10月,睡眠醫學界最高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 10.6)的全球知名學術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的主編邀請我們針對APEC睡眠科技提案發表一篇題為“The Importance of Sleep for Governmental Sectors,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Sleep Technology Agenda”的文章,以促進世人注重睡眠的品質。睡眠健康的維護,是每一個現代人所需要學習的功課。因為睡眠影響的範圍很廣,隨著睡眠科技領域的定義與推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界、學研界、產業界以及政府單位開始重視睡眠醫療科技相關議題及其對健康照護以及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
要得到好的睡眠,首先就是必須了解什麼是睡眠,在本書中你可以透過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睡眠的意義,除了人體生理的需求外,睡眠對於人而言是什麼?隨著科普知識的發展,人們開始注重睡眠的品質,醫界與學術界越來越多專家投入睡眠醫學與科學的研究,市面上也越來越多種協助睡眠的產品推出,從床枕、被褥、燈具、音響、眼罩、耳塞,為的就是讓人擺脫睡眠的困擾,擁抱優質的睡眠。不同的宗教對睡眠也有不同的詮釋。佛教經典總是提醒著世人,要「放下」,而「放下」也是讓人能安穩入睡的其中一種心理狀態。睡眠是表意識通往潛意識的鑰匙,在睡眠當中人們能夠表現出深層的希望與慾望,不論是這種心理層面的功能,或是睡眠當中生理的運作,包含免疫力、內分泌系統、腦內有毒物質的移除……等等,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能成就最終的生物本能──「健康生存」。其中的做夢這個在睡眠當中產生現象也有一定的功能.然而一些比較複雜的睡眠生理現象,包括睡眠與夢境,或是其他如睡眠與免疫力,睡眠與情緒……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完整,有些還很不夠。類似電影《全面啟動》中所演出的「清明之夢(lucid dreaming)」的劇情,盜夢者們在夢境中竊取的是受害者的潛意識,是不想讓人得知,甚至是連自己都不肯正視的現實,或是因此衍生出來的心理狀態;而劇中角色受託來到夢境時,為的就是改變那最深的潛意識。夢境所創造的記憶,是潛意識為了維持生存而影響表意識的每日功課,在此劇中,從心理層面將「睡眠是延續生物存在的手段之一」這個概念刻畫得淋漓盡致。
為什麼每個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長短會有所差別?嬰兒的生活總是在睡眠以及哭鬧中來回切換;青少年總常是選擇熬夜來活動,並在隔日的疲憊中懊悔,但是夜晚卻依舊選擇繼續熬夜,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許多老年人家則是在晚餐後,家人還在話家常時就打瞌睡,但天還沒亮就清醒的困擾中緩步前進,隨著時間走入人生完結而無力改變!有什麼樣的方法能讓這樣的生活有所改善?睡眠困擾是發生在全體人類的普遍現象,錯失掉的睡眠時間將會被換匯成睡眠債保存在人生帳戶裡,然而後續要償還的,卻通常比消耗的睡眠代價更高!長期的疲勞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健康,也間接的影響他人,包含家人或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例如:許多社會安全事件的發生都會由疲勞引起的,包含因為睡眠不好引發的疲勞駕駛導致的車禍,因此睡眠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只單純牽涉到個人,甚至是政府機關也應加以重視的問題。目前美國的交通部及勞動部皆已針對民眾的睡眠安全推動一連串政策,以減少日漸頻繁的疲勞安全問題,筆者也多次受邀參與相關安全議題會議,包括最近在美東時間2020年2月3日由筆者代表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www.isstaslep.org)德國總會暨臺灣分會率領另外七位美國知名大學教授與睡眠業界高階主管,拜會美國運輸部,與部長趙小蘭女士、政策事務次長Joel Szabat、研究與技術部次長Diana Furchtgott-Roth等三位運輸部最高領導人,另外所屬包含聯邦航空、鐵路、高速以及機動車輛安全管理部門主管與官員均全程參與此次會議。筆者會中發表演說提到《ISSTA睡眠科技與疲勞駕駛白皮書》、2017年由亞太經合組織(APEC)秘書處正式支持的《亞太經合組織睡眠科技議題》(APEC Sleep Technology Agenda)……等議題。由上可知,睡眠是非常深奧且複雜的一門學問,且其影響的層面是非常廣闊的。
在這本書中,讀者們可以從哲學、藝術以及科學的角度觀察睡眠的樣貌,您可以拋開以往看學術論文般的謹慎批判,欣賞古典藝術家、哲學家們在科學尚未普及的時代是如何看待這個至今也尚未了解通透的睡眠科學領域;或是一同思考睡眠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您也可以藉此書更深入了解睡眠,理解這一切睡眠相關行為的意義為何。睡眠伴隨著人類,從出生至死亡,它是一個默默支撐您的程序,是維持人體恆定與穩定的每日課表,您無法忽視它,更需要的是好好的面對它、正視它,而最方便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好好的睡足一個健康的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