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95年高曼博士出版EQ一書,強調個體情緒智力的重要性,提醒大家在重視一個人的聰明才智(IQ)之餘,也應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從許多社會新聞可以看到,即使學歷工作條件再好,都可能因為一時的情緒失控,造成令人遺憾的後果;而一個人即使學科考試能力很強,也有可能在面對挫折與壓力的能力上是不及格的。
不論是情緒智力,或是一般口語常聽到的情緒管理,這些名詞聽起來都很抽象,它不像IQ可以用一些標準化的測驗來評量,用評量結果的數字來說明一個人的IQ高低,因此會讓人產生許多的誤解。例如認為一個人若很愛生氣,就是他的EQ很低;或是一個人如果看起來都很冷靜沒什麼情緒,就認為他的EQ很高。每學期情緒管理課程的第一堂課總會詢問學生修課的原因與期待,許多學生會說自己很愛生氣,脾氣差,希望能夠修習這門課,學到一些方法讓自己不要那麼愛生氣,脾氣可以再好一些。事實上,生氣是很自然的情緒,代表著我們的領域被侵入了,我們的權益被剝奪了,我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情緒就好像流汗一樣,一個人很熱就會流汗,流汗是正常的現象,也有益於身體健康,但如果一個人很熱卻無法流汗,那就表示他的身體出狀況了。
華人社會重視人和,不喜歡可能會導致人際衝突的情緒,如生氣或忌妒等,也因此常會教育孩子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導致許多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認為這些情緒是不好的。因此當有這樣的情緒產生時,便努力地壓抑,或是責難自己何以會有這種情緒。但如前述所言,情緒是一個正常反應,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情緒的處理與表達方式是否適當。而在學習表達與處理之前,必須要先覺察且接納它的存在,否則如果連自己有什麼情緒都不清楚,或是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一概否認,遑論下一步的好好處理或表達呢?覺察與接納是情緒管理中很重要的能力,需要時間培養,需要空間滋養。在實務工作的現場,常會看到沒有能力覺察自身真實情緒的學生,他們多半長期以來一直不能也不敢有自己的情緒。唯有能夠感覺情緒,接納情緒,才有可能學習處理與表達情緒。本書有許多的專欄與活動,可以提供讀者練習及反思,進而提升自己覺察、接納、表達與處理等情緒能力。身為教育及輔導工作者,期待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們能夠有更多的心理能量與更大的心理空間來修鍊我們的情緒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與挑戰。
?
蔡秀玲、葉安華、楊智馨?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