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中國經濟制度變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803987
李萍,楊慧玲,吳垠,李標,李怡樂
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2020年5月08日
260.00 元
HK$ 221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6803987
叢書系列:
M(西南財經-新)
規格:平裝 / 568頁 / 17 x 23 x 2.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M(西南財經-新)
分
類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經濟學
同
類
書
推
薦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下)(4版)
擺脫市場的自由:自由市場的公義思辨
從工業化到城市化:未來30年經濟增長的可行路徑
經濟學一次學會套書(共兩冊):《一本書讀懂經濟學》+《一本書讀懂資本主義》【博客來獨家限定套組】
蜜蜂的寓言
內
容
簡
介
本書是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回望、檢視中國七十年來的經濟變遷,描繪和勾勒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經歷的建立、探索、改革、轉型與完善過程中艱難曲折的發展脈絡,研究並解析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遷路徑、特徵及其績效。
本研究目的是使讀者更加認識新時代裡中國的經濟歷史方位,增強價值認同,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本書是一項集體合作、匯聚了集體智慧的研究成果。從制度基本理論入手,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制度理論為基礎,全書隱含且貫穿其間的是一條「雙向度變遷」的理論分析主線和分析框架,即一定社會的核心經濟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具體經濟制度三重規定性及其內在關係,以及微觀經濟制度、中觀經濟制度、宏觀經濟制度三個層面的內在關聯及其相互關係構成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向度;同時,一定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內在關係及其矛盾運動構成一定社會經濟制度變遷的外在向度。
基於雙向度之間的關係並在其互相作用下形成了一定社會經濟制度變遷與發展的歷史過程。進一步地,從循環深入的史實及其歷史進程的多維透視中,把握制度變遷的內生性與階段轉換的自洽性,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變遷的特殊規律性。
本書的開篇緒論和尾論站在科學界說、理論建構、方法論解構的角度比較集中地論述了這一「雙向度變遷觀」的核心思想與基本觀點,各篇也運用其探索了中國跨越兩個世紀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形成、改革、轉型及其創新和完善的變遷歷程。把中國經濟制度變遷進程放在了世界大變革、中國大轉型的背景中,力求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去與現實及未來相銜接、縱向與橫向比較相聯繫上做出一定程度上新的理論、方法、結論的探索和研究。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體系:理論基礎與實踐探索…………… 2
一、馬克思制度理論的精髓與當代制度理論的一般含義……………… 2
二、經濟制度:內部分層及其關係……………………………………… 8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變遷:三重規定性及其特徵………… 11
第二節 基本經濟制度變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20
一、所有制的變遷:從單一公有制向多元化轉變的歷程……………… 20
二、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關係…………………………………………… 26
三、非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發展………………………………………… 28
第三節 具體經濟制度變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31
一、微觀層面:企業制度變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32
二、中觀層面:區域經濟制度和產業經濟制度變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35
三、宏觀層面:宏觀經濟制度及其調控制度變遷的理論與實踐……… 41
四、小結:新中國具體經濟制度變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45
上篇 微觀經濟制度變遷
第二章 城市國有經濟制度變遷……………………………………………… 49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城市國有經濟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949—1978年)… 50
一、國營經濟與其他經濟成分並存(1949—1956年)……………… 50
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確立後單一公有制經濟的發展(1957—1978年)… 56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城市國有經濟制度的改革與轉型(1978—2012年)… 61
一、國有經濟改革的基本取向…………………………………………… 61
二、「兩權分離」 與國有企業產權改革………………………………… 64
三、股份制與現代企業制度改革………………………………………… 68
第三節 新時代城市國有經濟制度的深化改革(2012年—)…………… 73
一、國退民進的反思與國進民退的調整………………………………… 73
二、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 78
本章小結………………………………………………………………………… 89
第三章 農村集體經濟制度變遷……………………………………………… 91
第一節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變遷……………………………………………… 92
一、改革開放前農村土地改革及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1949—1978年)…………………………………………………… 92
二、改革開放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兩權分離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78—2012年)………………………………………… 95
三、新時代農地集體所有制下「三權分置」改革的深化(2012年—)…… 96
第二節 農村生產經營制度變遷……………………………………………… 97
一、改革開放前農村混合經營向集體經營的轉變 (1949—1978年)… 97
二、改革開放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兩權分離」時期 (1978—2012年)…………………………………………… 101
三、新時代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三權分置」時期(2012年—)………………………………………………… 103
第三節 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制度變遷歷程…………………………… 106
一、改革開放前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時期(1949—1978年)…… 106
二、改革開放後「按勞分配為主體與按要素分配並存」的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時期(1978—2012年)…………………………… 109
三、新時代「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體制機制」的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時期(2012年—)……………………… 110
本章小結………………………………………………………………… 112
第四章 新中國非公有制經濟制度變遷…………………………………… 113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非公有制經濟制度變遷(1949—1978年)………… 114
一、第一階段:限制、利用階段(1949—1952年)………………… 114
二、第二階段:改造、合作化階段(1953—1956年)……………… 119
三、第三階段:取締、湮沒階段(1957—1978年)………………… 125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非公有制經濟制度變遷(1979—2012年)………… 128
一、第一階段:非公有制經濟恢復發展階段(1979—1992年)…… 128
二、第二階段:非公有制經濟平穩發展階段(1992—2002年)…… 134
三、第三階段:非公有制經濟飛速發展階段(2002—2012年)…… 138
第三節 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制度變遷(2012年—)…………………… 143
一、明確「兩個不動搖」「兩個都是」………………………………… 143
二、明確「兩個不可侵」「兩個健康」………………………………… 144
三、明確「三個平等」「三個沒有變」………………………………… 145
四、明確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146
五、明確弘揚企業家精神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重點……………… 147
本章小結………………………………………………………………… 149
中篇 中觀經濟制度變遷
第五章 城鄉二元經濟制度變遷…………………………………………… 155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城鄉二元經濟制度(1949—1978年)…………… 156
一、國民經濟恢復期相對開放的城鄉經濟關係(1949—1952年)…… 157
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嚴格隔離的城鄉經濟關係(1953—1978年)… 158
三、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城鄉二元經濟制度的客觀評價……………… 164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的城鄉二元經濟制度(1978—2012年)…………… 166
一、以農村改革為先,農產品流通市場化?動與農村工業化探索(1978—1984年)………………………………………………… 166
二、以城市改革為重,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與土地市場的確立(1985—2002 年)………………………………………………… 171
三、從城鄉二元分割到城鄉統籌發展(2002—2012年)…………… 177
第三節 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推進(2012年—)……………………… 182
一、新時代以來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政策支持……………………… 182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惠農與扶貧政策的落實……………… 185
三、市場化、工業化視閾中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與邏輯必然……… 187
四、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交互作用下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未來… 190
本章小結…………………………………………………………………… 194
第六章 產業制度變遷 ……………………………………………………… 197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的產業制度變遷(1949—1978年) ………………… 198
一、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的確立……………………………………… 198
二、服務於工業化的農業產業政策…………………………………… 200
三、通過技術引進實現工業化的產業政策…………………………… 203
四、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下的第三產業……………………………… 206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的產業制度變遷(1978—2012年)………………… 208
一、市場取向改革探索階段的產業戰略……………………………… 208
二、農業產業制度變遷………………………………………………… 211
三、工業產業制度變遷………………………………………………… 215
四、第三產業制度變遷………………………………………………… 219
第三節 新時代的產業制度變遷(2012年—)…………………………… 225
一、新時代的產業轉型升級戰略……………………………………… 225
二、新時代的農業產業政策…………………………………………… 227
三、新時代的工業產業政策…………………………………………… 231
四、新時代的第三產業政策…………………………………………… 235
本章小結…………………………………………………………………… 238
第七章 區域經濟制度變遷………………………………………………… 239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區域經濟制度的形成(1949—1978年)…………… 240
一、生產力平均佈局的指導思想……………………………………… 240
二、趕超發展與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 242
三、沿海與內陸地區的均分發展格局………………………………… 244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區域經濟制度的優化(1978—2012年)…………… 249
一、效率優先的差異化發展指導思想………………………………… 249
二、梯度發展與三沿、四沿發展戰略………………………………… 251
三、三大地帶與四大板塊的異化發展………………………………… 253
第三節 新時代區域經濟制度的再探索(2012年—)…………………… 260
一、注重公平的均衡化發展指導思想………………………………… 260
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戰略………………………………… 262
三、多點多極與內外聯動的協調發展………………………………… 264
本章小結…………………………………………………………………… 270
下篇 宏觀經濟發展及其調控制度變遷
第八章 宏觀經濟制度的形成及其演變 …………………………………… 273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單一行政管理方式的確立(1949—1978年)………………………………………………… 275
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對國民經濟實行行政管理(1949—1952年)… 275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標誌著對國民經濟全局實行計劃統籌管理(1953—1956 年)………………………………………………… 276
三、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計劃經濟管理制度的曲折探索(1957—1978年)………………………………………………… 277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與市場化改革相適應的宏觀經濟制度演變(1978—2012年)………………………………………………… 279
一、改革開放進程中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的形成(1978—1992年)………………………………………………… 279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時期的宏觀經濟制度改革(1992—2002年)………………………………………………… 281
三、制度性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制度改革(2002—2012年)…… 287
第三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制度創新與發展(2012年—)……………………………………………………………………… 291
一、經濟「新常態」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經濟制度創新……… 291
二、新時代中國宏觀經濟制度的改革方向定位……………………… 296
本章小結……………………………………………………………………… 297
第九章 勞動就業制度變遷………………………………………………… 299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時期的勞動就業制度(1949—1978年)………300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勞動就業制度………………………………… 300
二、統包統配就業制度的建立和演變………………………………… 301
三、統包統配就業制度的運行特點…………………………………… 302
四、計劃就業制度的缺陷……………………………………………… 304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勞動就業制度的變遷(1978—2012年)…………… 306
一、國有企業的漸進式改革與就業雙軌制…………………………… 306
二、市場化就業制度的初步探索……………………………………… 312
三、市場化就業制度的深化改革……………………………………… 317
四、非正規就業與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發育………………………… 319
五、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制度………………………………… 321
第三節 新時代下勞動就業制度的變遷(2012年—)…………………… 325
一、新時期就業優先戰略的重要意義………………………………… 325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就業結構的調整…………………………… 326
三、通過發展新經濟促進自主擇業、創新創業……………………… 329
四、創新驅動與提高就業質量………………………………………… 331
五、建立更加積極和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 332
本章小結……………………………………………………………………… 334
第十章 收入分配制度變遷………………………………………………… 335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收入分配制度變遷(1949—1978年)……………… 336
一、過渡時期「混雜型」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演變(1949—1956年)…… 336
二、計劃經濟時期「單一型」收入分配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957—1978年)………………………………………………… 340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收入分配制度變遷(1978—2012年)……………… 348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與?動(1978—1992年)………………… 348
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創新(1992—2012年)…………………… 351
第三節 新時代收入分配制度變遷(2012年—)………………………… 358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深化(2012年—)………………………… 358
二、新時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徑:走共享發展的中國道路…… 363
本章小結……………………………………………………………………… 370
第十一章 經濟開放制度變遷……………………………………………… 371
第一節 改革開放前獨立自主但有限的開放(1949—1978年)………… 372
一、獨立自主對外經濟開放思想的確立及其淵源…………………… 372
二、新中國國民經濟恢復和過渡時期的對外經濟開放(1949—1956年)……………………………………………………………………… 374
三、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對外經濟開放(1957—1978年)……… 378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外經濟開放(1978—2012年)……………………………………………………………………… 382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對外開放思想的確立及其發展………… 382
二、改革開放主動探索時期對外經濟開放(1978—1993年)……… 385
三、改革開放高速發展時期對外經濟開放(1993—2001年)……… 396
四、中國加入WTO後全面提升時期對外經濟開放(2001—2012年)……………………………………………………………………… 405
第三節 新時代中國創新型對外經濟開放(2012年—)………………… 416
一、新時代經濟全面深化對外開放思想的確立和發展……………… 416
二、「一帶一路」 倡議的提出及制度演進……………………………… 417
三、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419
四、中國對外經濟開放的成就及面臨的新挑戰……………………… 425
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428
本章小結……………………………………………………………………… 430
第十二章 宏觀調控制度變遷……………………………………………… 432
第一節 宏觀調控政策工具之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或規劃…………… 434
一、「一五」計劃階段:內部集體決策(1953—1957年)………… 434
二、「二五」計劃到「四五」計劃階段:領導意志主導決策(1958—1975年)………………………………………………… 438
三、「五五」計劃和「六五」計劃階段:重新迴歸「內部集體決策」(1976—1985年)………………………………………………… 442
四、「七五」計劃到「九五」計劃階段:「諮詢決策」(1986—2000年)……………………………………………………………………… 445
五、「十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階段:「集思廣益」(2001年—)…… 450
第二節 宏觀調控政策工具之二:財稅政策………………………………… 457
一、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管理時期的財稅政策(1949—1978年)…… 457
二、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建立和完善時期的財稅政策(1978—2012年)…………………………………………… 460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的財稅政策(2012年—)……… 465
第三節 宏觀調控政策工具之三:貨幣政策………………………………… 469
一、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管理時期的貨幣政策(1949—1978年)…… 469
二、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建立和完善時期的貨幣政策(1978—2012年)…………………………………………… 471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的貨幣政策(2012年—)……… 474
本章小結……………………………………………………………………… 477
尾論 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一個方法論的解釋
第十三章 新中國制度變遷的制度整體主義分析: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解釋… 482
第一節 新中國經濟制度演變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實踐雙重邏輯……… 483
一、新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嬗變:從量變到質變………………… 483
二、生產關係的內在制度變遷邏輯:基於制度層級系統的視角…… 487
三、新中國上層建築的制度變遷……………………………………… 494
第二節 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路徑:「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互動耦合……………………………………………………… 498
一、內在向度邏輯分析: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制度系統三層級的互動耦合………………………………………………………………… 498
二、外在向度邏輯分析:「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之間的互動關係…………………………………………………… 504
第三節 新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方式……………………………………… 511
一、時間維度的新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方式:從強制性為主到誘致性為主的漸進性變遷…………………………………………………… 511
二、空間維度的新中國的經濟制度變遷方式:從均衡佈局到非均衡發展戰略再到協調發展………………………………………………… 517
第四節 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演變方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 521
一、新中國經濟制度演變進路:從外在向度的調整到內在向度的協調再到外在向度的協同求變………………………………………… 521
二、深化開放背景下的經濟制度完善和經濟發展———制度前設、路徑選擇…………………………………………………………… 524
本章小結……………………………………………………………………… 526
參考文獻……………………………………………………………………… 529
?
序
序
如果以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之年作為元年,那麼,2019年正好是新中國建設與發展的70年。今天,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檢視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70年變遷,描繪和勾勒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經歷的建立、探索、改革、轉型與完善過程中艱難曲折的發展脈絡,理解新中國經濟制度70年的變遷路徑、特徵及其績效,以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更加自覺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價值認同,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高度自信,是極具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大而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的。
一
理解新中國經濟制度70年的變遷路徑,內含對理論的抽象性和實踐的具體性辯證關係進行探索,展現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變遷中「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性特徵和演變軌跡的歷史語境和歷史邏輯。
對新中國經濟制度70年變遷的回顧和檢視,既不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制度變遷的單純轉述和旁觀寫照,也不是簡單地對這一嬗變現實的直接模擬與刻畫,而是力求還原歷史、置身其間,對「特殊歷史背景的認識、國家戰略的選擇、體制機制的建構、政策措施的實施—新的歷史環境的變化、國家戰略的轉變、體制機制的改革、政策措施的調整—……」這一循環深入的歷史進程,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辯證關係的基本命題出發,做出7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演進變遷特有路徑「全景圖」的歷史書寫,其中既在時間上體現為一個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大時段、各時段內亦包含若干階段的連續性動態變遷的漸進過程,又在空間上體現為包括中央和地方、城市和農村、東部中部和西部、工農業和服務業、微觀及中觀和宏觀等各個層面、各個領域、各個維度、各個方面的關聯性互動變遷的複雜過程。其間,有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抽象性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具體性辯證關係的探索,也有對中國經濟制度變遷中「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性特徵及其演變軌跡的歷史語境和歷史邏輯的展現:服從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必須盡快完成「變農業國為工業國」和「國家工業化」的趕超戰略及其歷史任務,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是對過渡時期亦公亦私、公私結合的多種經濟形式混存經濟制度的第一次否定;而改革開放後服從於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新的戰略決策,公有制經濟外允許非公有制經濟作為「補充」的存在和發展,及其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基礎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和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則是對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第二次否定。
今天,從歷史的角度辯證、客觀地審視這一經濟制度變遷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無疑,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對過渡時期亦公亦私、公私結合的多種經濟形式混存經濟制度的第一次否定,具有警示的歷史性價值。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極其落後的國情基礎上試圖實現工業化和趕超戰略的強國目標的歷史緊迫性面前,我們試圖通過構建起新的社會經濟制度、發揮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的作用,在所有制的改造和構建上犯了超越階段的冒進和片面升級過渡的歷史性錯誤,導致超前的生產關係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對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欲速不達」的嚴重制約和影響,這也為後來改革開放的制度創新提供了有益的歷史鑒戒。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我們儘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我們初步建立起的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關係最初的制度表達也得以完成。在這個意義上,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累積了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政治經濟基礎。而改革開放進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基礎上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第二次否定,但並非對新中國之初過渡期亦公亦私、公私結合的多種經濟形式混存的經濟制度的簡單迴歸,而是在改革開放凝聚了「發展共識」的新的歷史背景下,在重新認識唯物史觀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辯證關係的基礎上,匡正改革開放前「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反向向前推進即以上層建築反作用邏輯為主的內部封閉靜態循環,調整為改革開放後「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正向向後推進即以生產力的決定邏輯為主的開放動態演進,在嵌入「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系統結構互動機制中經濟制度體系適應性調整的創新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長期快速增長和人們生活的極大改善以及全社會福利的極大增進,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自我完善的「中國實踐」。
二
理解新中國經濟制度70年的變遷特徵,其中的一個歷史性視角是觀察改革開放土壤中生長出的新的「生產關係適應發展觀」,從而促成了由先前「生產關係自我中心觀」向「生產關係適應發展觀」的歷史性轉變。
中國進入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改革始於改變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及其單一公有制格局與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總體水準低、多層次、不平衡的現實經濟條件的不適應性,改革使得原有「生產關係自我中心觀」逐漸轉為了「生產關係適應發展觀」。即改革開放前脫離中國社會生產力現實、一味追求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疾風暴雨式的升級過渡,單純以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建立和「一大二公三純四平」的主觀願望為中心,導致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長期超越生產力現實條件,阻礙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自身客觀求實地探索、創建、發育和成長。其脫離中國現實國情、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而陷入「貧窮社會主義」發展的困境,延緩和抑阻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在客觀上又為之後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經驗鑒戒和動力支持,並且為始終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也累積了可供反思與創新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
改革正是旨在促使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適應現實生產力狀況,放開單一所有制的傳統意識的限制,允許與較為落後和低下的、多層次的、不平衡的生產力水準相適應的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適當發展,促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主體經濟、主導作用與非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和互動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新芽的萌發,以及適應生產力現實和基本國情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不斷發展。這一過程中,相對於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而言,儘管仍存在著公有制實現形式創新改革的不足及其活力、創造力和競爭力不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供給不足與制度規範不夠,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間行業壟斷體制壓縮民企發展空間的一定程度上競爭不平等等諸多問題,但是,從整體上看,、改革領域的不斷拓展和全面深化,各經濟主體利益激勵的「生產性努力」迸發,各要素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從而迎來了改革開放巨變中迸發出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以及包括農民、工人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勞動者在內的各經濟主體收入增加的良性發展態勢。
從「生產關係自我中心觀」到「生產關係適應發展觀」,是從抽象定性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先進性回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究柢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一句話,「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的歷史唯物主義客觀的「生產力標準」的依循之上,是社會主義制度評價標準走向科學尺度和價值尺度的有機統一。這一改革初衷和歷史轉變值得追憶,值得銘記。
三
理解新中國經濟制度70年的變遷績效,分析以改革開放為界其制度供給和需求、制度成本和效率的關係,走過並正在經歷一個典型的政府主導、縱向層級式、制度供需信息非對稱非流動的單向封閉型及政治偏好下較高制度成本和效率漏損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轉向基層訴求與政府頂層設計上下協同、制度供需信息流動的雙向開放型及其「發展共識」一致性偏好下追求制度變遷長期績效的「適應性效率」、誘致性與強制性耦合聯動的制度變遷歷史過程。
新中國成立後選擇走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受當時特殊歷史環境下國內外各種複雜因素及條件的約束,無論是實施「國家工業化」戰略、盡快重構工業及國民經濟體系以鞏固和加強新生政權,還是實行「一化三改造」以促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加快形成,以及之後實行中央集權計劃經濟體制以推進國家主導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一方面發揮了資源匱乏條件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舉全國之力,集中優勢資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項目、事件,才成就了「一五」期間「156項工程」」和「兩彈一星」等重大戰略、工程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發展,迅速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鑄就了中國國防安全的戰略基石,並且對國家科技發展乃至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國家憑借政權力量破除舊制度障礙、以行政命令方式強力建構起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新制度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其自上而下、單向封閉的制度供給,以及政治制度和政治權力強勢決定資源配置、缺乏基層制度需求信息來源與反饋的制約及其糾偏機制,此間制度僵化導致制度變遷的「適應性效率」長期趨於低下。
而改革開放以來快速增長和發展勢頭,無不昭示出其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新認知,突破單一公有制、排斥市場等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圭臬的定式誤區,做出適應生產力發展水準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權改革」、市場取向改革及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全方位的建設、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與政府兼具「引導型與推動型」「防護型與進取型」角色及作用制度效應的初步釋放。這中間,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與政府頂層設計的結合互動,從民生發展的制度需求到與政府科學發展的制度供給形成的「發展共識」一致性偏好的協調推動,從誘致性制度變遷到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的耦合聯動,改革帶來的「制度釋放剩餘」和制度變遷愈益靈活性內含的報酬遞增及其自我強化機制的累積效應,逐漸形成促進長期增長中制度成本相對降低和制度效率提升的良好績效,一定意義上其制度變遷「適應性效率」的增強,在國內外轉型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經驗的驗證。
四
本書是一項集體合作、匯聚了集體智慧的研究成果。由李萍教授提出總體框架和研究思路,從制度基本理論入手,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制度理論為基礎,全書隱含且貫穿其間的是一條「雙向度變遷」的理論分析主線和分析框架,即一定社會的核心經濟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具體經濟制度三重規定性及其內在關係,以及微觀經濟制度、中觀經濟制度、宏觀經濟制度三個層面的內在關聯及其相互關係構成經濟制度變遷的內在向度;同時,一定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內在關係及其矛盾運動構成一定社會經濟制度變遷的外在向度。基於雙向度之間的關係並在其互相作用下形成了一定社會經濟制度變遷與發展的歷史過程。進一步地,從新中國70年來的「特殊歷史背景的認識、國家戰略的選擇、體制機制的建構、政策措施的實施、經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新的歷史環境的變化、國家戰略的轉變、體制機制的改革、政策措施的改變、經濟制度的相應調整改革和轉型—……」循環深入的史實及其歷史進程的多維透視中,把握制度變遷的內生性與階段轉換的自洽性,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新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變遷的特殊規律性。本書的開篇緒論和尾論站在科學界說、理論建構、方法論解構的角度比較集中地論述了這一「雙向度變遷觀」的核心思想與基本觀點,各篇也運用其探索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跨越兩個世紀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形成、改革、轉型及其創新和完善的變遷歷程。其間,把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進程放在了世界大變革、中國大轉型的背景中,力求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去與現實及未來相銜接、縱向與橫向比較相聯繫上做出一定程度上新的理論、方法、結論的探索和研究。
全書除導言外,分緒論、上篇、中篇、下篇、尾論五個部分共十三章,各部分負責人為:緒論,李萍;上篇,吳垠;中篇,李怡樂;下篇,楊慧玲;尾論,王雪苓。具體執筆者依次為:導言,李萍;第一章緒論,李萍(第一節)、韓文龍(第二節)、張鵬(第三節);上篇,第二章�吳垠,第三章�韓文龍,第四章�劉金石;中篇,第五章�李怡樂,第六章�趙勁松,第七章�李標;下篇,第八章�楊慧玲,第九章�劉書祥,第十章�姜凌等,第十一章�王軍,第十二章�楊海濤;第十三章尾論,王雪苓。全書由李萍負責統稿。自2018年5月起至2019年5月全書定稿,冬去春來歷時一載,共舉行團隊成員集體討論或逐章探討修改大大小小會議二十餘次,大家本著保證研究成果較高質量的初衷和共識的良好意願,對書稿的基本內容、觀點、結構、邏輯、方法等進行充分討論和交流,在寫作團隊內培育出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之不加疏」的嚴謹學風與和諧氛圍。尤其是在後期的統稿修改過程中,課題組成員間積極合作,愉快地分享討論和交流相長的樂趣,珍視彼此間學科專業知識的互補、思想碰撞火花的閃現以及筆觸之下的文墨友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標副教授始終如一地盡心負責與出版社的對接和課題組成員間的聯絡、協調與落實工作,並全程協助統稿事宜,滿腔熱忱地為大家服務,付出了大量時間和努力。借此書成之際,謹向所有參與了本書相關研究的諸位同仁表示真摯的謝意!
希冀《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一書,以其既沉潛於歷史縱深對70年來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的特殊史實、經濟現象和社會場域所做的思想檢視與價值辨析,又眺望於時代創新對當下和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變遷的歷史價值、發展旨歸的思想建構與理論自覺,提供一個切中肯綮的政治經濟學解釋,值新中國誕生70年之際,為其波瀾壯闊、不斷創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和理論探索的研究著上一抹亮色。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