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當時不能明白
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有些事,當時不能明白,來日方知。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這本書,從電影閱讀的理性解析主文起始,終結於散文書寫的感性抒情附錄,一頁頁閱讀下來,卻可以發現不同文體之間,前後印證、相輔呼應,彷彿可以窺見作者在生命的某些歷程中,那些記憶、那些夢境、那些情感、那些感受、那些思維、那些體悟,點滴俱在觀影的閱讀與書寫之中,於字裡行間翻騰沉浮,而以如此的方式,與電影作者安德烈•薩金塞夫相逢對話。或許,此時重讀舊章併初閱新文,才能稍稍明白,為何她敢於找我指導她的碩士論文,為何如此肯定地是薩金塞夫的《歸鄉》。
  她,是我的學生,是在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北班的碩士論文指導學生,當初她們這一屆,尚不能以創作畢業,而她說,她不會寫論文,或許這便是一種奇妙的因緣,否則我們如今便無法閱讀到這樣一本書了。
  她,是我的學生,但當初,我並不明白她為何找我指導,因我專長於劇場,熟稔於戲劇創作,對於電影,雖不免也有自己的觀點想法,但大多時候只是遠觀,極少近看,雖然少時也曾試寫過極少量的電影劇本和所謂影評,但比起後來半百量的舞臺劇本和百篇以上的劇評,說是電影的門外漢也不為過,更現實的是我從未指導過關於電影的論文。
  她,是我的學生,上過我兩門課,卻未必與我相熟,事實上,一如我與朋友,通常相對較為慢熟,更何況,在學生們的耳語中,我是個嚴肅、嚴謹、嚴格甚至嚴厲的老師,給分數不甜、想畢業很慢,要求似乎也很多。但她既然敢於找我,就試試看吧!或許真的對她的論文會有幫助,也或許沒多久,她就會知難而退、默默消失,至少我當時真的是這麼想的,或者,其實她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且走且看吧!
  開始時,她說要研究電影,而且竟然是俄國當代導演,我曾質疑!(她應該後悔了吧?)她說她回去想想,給一個說服我的理由。然後,還是電影,還是薩金塞夫!
  她說要研究這位導演的首部作品《歸鄉》,我也質疑,很簡單的理由:我沒看過。(此時她應該更後悔了吧?)但,她給了我《歸鄉》的光碟,然後,《歸鄉》就是不歸路了!
  當時我並不知道,她老早就長期在報章雜誌上撰寫與電影相關的文章,以及其它的散文甚至小說篇章,在她的領域中,肯定是比我多有名氣的仙氣女作家。但當時我確實不知,否則我一定會婉拒的!也幸好我的孤陋寡聞以及並未讀過她的文章,才能一心一意地在她後來書寫的字裡行間品味屬於她個人的文句語彙,以及屬於她個人的獨特觀點。事實上,我一度懷疑她哪裡抄來文筆相似的片片段段、卻又言之成理且有興味的文章,卻沒想到她的確是「抄」來的,只不過那是抄引自她自己歲月累積的成果!也幸虧當時不知,所以得以持平地檢視、客觀地建議,並且扭轉她過於信手捻來、在傳統論文爬梳鑽研的架構下,可能過度出格踰矩的危機。
  另一方面,對於我的學生的她,隔行如隔山,我當時哪裡知道,她年紀並不比我長,名氣卻絕對在我之上。而此時,我不免好奇當初她是如何起心動念來到兒文所?而且完全出乎意料地,以飛快的速度成為他們班第一位口試通過的碩士生,而她的碩士論文,正是這本書的正文主體,在口試時得到專業的電影學者,以及專業的兒童文學教授的高度評價,使得我這看起來是不太專業的指導老師,在一旁傻笑地倍感驚喜與榮光。回頭再看一次論文,回憶起與她工作論文期間,突圍盲點之後,她寫得很快,我看得也很快,我回應的問題不少,而她修改的地方,永遠比她增添新寫的部分還少!
  我仍然記憶深刻地,論文書寫開始時,架構修改了幾次,但其實只是前後挪移而仍在她既有的思考範圍中。一個段落一個篇章逐漸落筆後,論文指導的我,指出的不再是方向,更不是紅綠燈的停與走,更多的是黃燈的閃爍靈光;導引的不只是道路,而是顛簸前行中偶爾剎車的痕跡,更多的是她不斷問我:「真的可以這樣寫嗎?」、「真的可以加這個嗎?」,真的可以嗎?其實我也沒太有把握,因為我喜歡(儘管還是擔心)她書寫中的破格,我私心以為,多一點「不像」傳統論文的書寫,就多一點閱讀創意的可能,同時也不免驚艷(同時還是擔心)她橫空出世般的聯想巧思,因我本以創作起家,即使是論文撰寫,創意巧思已是無法抹去的書寫心法,特別在《歸鄉》這樣動人的電影的閱讀之中,如何回溯創作歷程中作者的思緒暗流,鑽進導演在影片中留下的縫隙,以及大視角下的歷史與人文?恐怕才是觀影進而解讀的樂趣所在,而她,朝著如此的目標前行已久,我不過是這一次書寫行旅中的陪伴、鼓勵與提醒者而已,這一如我近幾年在【劇本農場】創作計劃中的自我定位一般。或許,我更加相信,廿一世紀的此刻,傳統所謂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必然有所改變,更何況她是風象的雙子座,而我是土象的處女座,如若不是當初誤打誤撞的師生緣份,又豈能讓我們讀到這樣一本好看的書?
  所以,只是當時不能明白啊!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的觀看,最直接地便可發現電影中有許多場景與畫面是前後呼應的,例如:前面是伊凡和哥哥安德烈及男孩們玩耍,在高塔上遲疑猶豫而不敢跳下,後面則是伊凡為了安德烈與父親激烈衝突後,因憤怒爬上高塔,拒絕與父親溝通,最後導致父親在攀爬高塔時,意外墜落死亡;例如:兩個孩子窺看父親返家第一晚的睡姿,不但像是圖片上的耶穌,更是最後父親墜塔死亡後,被兩個孩子安置在船上的姿態;例如:以父親的「歸鄉」開啟了電影的敘事,最終以父親死亡的「歸鄉」,更以安德烈與伊凡兩個孩子在電影中未被陳述過程的「歸鄉」收尾。事實上,電影的主要情節發展,便是夾在不同意義的「歸鄉」之中,父親帶著兩個兒子、未知目的離家旅行的一段歷程,其間,不斷在「你是誰?」的探問中,舖陳父子之間的衝突與愛,更是兩個孩子在短時間內被迫成長的旅程。然而,這本書對於《歸鄉》的解讀面向更為豐富而飽滿,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除了上述親情與成長的主題之外,我以為論述中最引人興味的,更是電影中政治寓言的詮釋,一方面從導演的生平及其後所有的作品切入,另一方面,同時爬梳俄國的歷史和政治的脈絡,將電影文本與俄國國家歷史及政治更迭緊緊扣合且反覆印證,這樣的解讀方式,讓人聯想對應到同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舞臺作品《櫻桃園》的解讀,將電影的詮釋拉開視角,帶來更為寬闊的可能性。
  其餘的精彩,還是讓讀者從閱讀中愉悅品味吧!
?
二○一九•十二•四 完成於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