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出版一本經典電影配樂,是我遠在大學時便萌生的想法。
擁有過鋼琴老師、補習班講師、上班族、企管顧問等多種職稱,不少人聽見我大學的主攻科目都會發出驚嘆:「什麼?你是念電影的?」儘管礙於現實考量,沒敢一頭栽進電影這行業(如今看來,錯過了國片起飛這班列車,有點遺憾?),但好不容易從多倫多大學拿到電影學位的我,始終對電影抱持著一分深邃而微妙的情感。
十九世紀末,法國盧米埃兄弟改造愛迪生實驗室出品的西洋鏡,發明放映機,為電影這項視聽藝術的發展揭開了序幕。電影誕生之初,受到技術上的限制,既無聲音也無字幕。為了避免觀眾因為看不懂或太無聊而睡著,各國片商競相發揮巧思:日本有所謂「辯士」(即「敘事人(narrator)」)的出現,負責補述角色間對話,或針對情節進行評論。巴西則有歌手在後台配合演員的唇形唱歌,並加入清唱表演及小型歌劇。除了鋼琴師或風琴師,大城市的戲院甚至增聘管樂師或管弦樂團,更有效地刺激觀眾的情緒。
1927年,人類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問世。配音技術的介入,讓敘事人與現場樂師從此沒了頭路。但生活在廿一世紀、感官被多媒體影音寵壞的我們不得不這麼說:有「聲」有「色」的電影,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一部傳世之作,除了生動的故事、到位的演出、專業的剪接、悅目的布景?等元素構築成畫面主體,最後賦予電影生命、發揮「點睛」之效的神來一筆,無疑是將氣氛烘托到極致的音效及配樂。與情節緊密相扣的大編制管弦樂,時而浪漫唯美、扣人心弦,時而氣勢磅礡、懾魂動魄,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操縱在音符的流轉間。
電影配樂,是我最鍾愛的音樂形式。幾位令我無比激賞的當代作曲家─義大利的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美國的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日本的久石讓(Joe Hisaishi),都是透過動聽的映畫音樂,深深擄獲了我的心。
我一直記得,在多倫多大學時教我們〈好萊塢電影〉的女教授說:「身為一個電影人,散場時,別急著衝出戲院,耐著性子看完工作人員表,向幕後默默付出的推手們致敬吧。」教授的話不聽則已,一旦乖乖照做,便不得不對毅然投入電影製作的人們肅然起敬,其陣仗之龐大,說明了一部影片的誕生何其不易─多少人拋灑青春熱血,花費數年時間一點一滴創作,才萃取出這100多分鐘的視聽享受,呈現在我們眼前!
本著對電影從業人員的崇敬,以及分享好音樂與好電影的初衷,我完成了這本《經典電影主題曲30選》。儘管曲數不多,文字介紹也僅短短一頁,但其間蒐集資料、核對人名年分、採譜、製譜到後期的校稿工作,各個環節都煞費心思,只盼能帶給每位喜愛電影和電影配樂的讀者,一本值得珍藏玩味的電影音樂書。
編者 朱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