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民事法學之比較與整合

民事法學之比較與整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112721
許政賢
元照出版
2020年3月01日
187.00  元
HK$ 168.3  






ISBN:9789575112721
  • 叢書系列:民事實體法
  • 規格:精裝 / 448頁 / 15 x 21 x 6.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民事實體法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法律 > 民事法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所發表論文及專題研究計畫之成果,論述主軸在於民事法學之比較及基礎問題。在實體法層面,除探究實務上常見之以新換舊問題外,亦包括國內較少見之第三人損害補償相關議題。在程序法層面,主要針對爭議多年之最高法院定位,及食品安全消保團體訴訟之實務運作,以理論與實證資料為基礎,提供反思素材與建議方案。此外,作者並針對政府遷台後之私法發展及我國法官之選任制度,提出不同層面之整合分析。


     





    自 序

    作者簡介



    第一編 實體法

     第一章 第三人損害之補償──類型與案例之初探

      壹、問題提出�3

      貳、第三人損害補償之定位�8

      參、第三人損害補償之要件�18

      肆、第三人損害補償之類型�21

      伍、第三人損害補償之法律效果�28

      陸、類似制度之區辨與質疑�29

      柒、我國實務案例與運作建議�41

      捌、結 論�49

     第二章 汽車零件毀損之賠償與折舊──我國裁判實務之現況與省思

      壹、問題提出�53

      貳、汽車零件毀損之損害賠償�57

      參、折舊扣減之理論省思�62

      肆、解決建議�75

      伍、結 論�86

     第三章 台灣法上之公序良俗

      壹、前 言�88

      貳、公序良俗條款存在原因及體系地位�90

      參、法律行為違反公序良俗的要件與類型�95

      肆、違反公序良俗的效果�114

      伍、結 語�115

     第四章 台灣法上債權讓與的效果──以雙重讓與時的優劣決定之基準為中心

      壹、問題提出�117

      貳、學說與實務之爭議�119

      參、概念、規範與利益衡量�130

      肆、結 語�137

     第五章 台灣法上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

      壹、前 言�141

      貳、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與效果�143

      參、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149

      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區分相關問題�150

      伍、結 語�158

     第六章 債務不履行體系再建構之初探──以「違反義務」為中心

      壹、問題之說明�162

      貳、德國新債法之改革路徑�165

      參、我國債編改革之再出發──共通基礎之思考�179

      肆、結 論�182



    第二編 程序法

     第七章 最高法院法律審功能之反思──理論與實證之分析

      壹、問題之提出�187

      貳、法律審與事實審界限之現況�190

      參、法律審與事實審界限之再定位�210

      肆、言詞辯論之實施�221

      伍、結 論�225

     第八章 消費者保護團體訴訟實務運作之省思──以食品安全消費訴訟為中心

      壹、問題之提出�230

      貳、消保團體訴訟制度之建構�232

      參、食安消保團體訴訟案例一──塑化劑事件�235

      肆、食安消保團體訴訟案例二──大統油品事件�244

      伍、實務運作問題與解決建議�252

      陸、結 論�263

     第九章 大規模損害訴訟之酌定損害數額──以食品安全消費者保護團體訴訟為例

      壹、問題之提出�265

      貳、食安消保團體訴訟之案例�268

      參、酌定損害數額之規範模式�273

      肆、結 語�286

     第十章 支付命令之確定效力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訴訟──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971號評析

      壹、本案事實�289

      貳、爭 點�290

      參、判決理由�290

      肆、簡 評�290

     第十一章 德國法院訴訟費用制度之概況

      壹、基本背景�301

      貳、費用種類�302

      參、法律性質�303

      肆、法律規範�305

      伍、運作特點�321

      陸、德國與我國法之簡要比較�323



    第三編 基礎法學

     第十二章 Innenansicht des taiwanesischen Privatrechts

      I.? Einleitung�329

      II. Evolution des taiwanesischen Privatrechtes�332

      III.Die Charakteristika des taiwanesischen Privatrechts�343

      IV. Zusammenfassung�365



    第四編 司法制度

     第十三章 台灣法官選任制度

      壹、基本背景�371

      貳、司法制度架構�379

      參、法官選任制度�387

      肆、法官培養制度�410

      伍、法官晉升制度�414

      陸、評析與建議�420





    自序



      筆者早年服務公職,十一年前有幸轉任教職,並在政大法學院任職十載,迄今實務與學術生涯恰屬各半,實感無比榮幸!筆者自青年時期起,對於宇宙人生之奧祕,無不興味盎然,閱覽群書、探索智慧,乃成內心悅樂之源泉。嗣受林語堂先生啟迪,漸嚮往優游自在之閒適生活,崇尚浪漫主義之人生觀,追求在不違背天地之道下,成為自由、快樂之人。自中年轉業後,漸領悟教育為天命,並心儀慈悲、智慧之宗教情懷,徘徊於入世、出世之間,懷抱理性、神秘主義之情。潛移默化日久,哲人所崇尚澹泊明志、寧靜致遠、致中和之境界,中庸之道所蘊涵均衡和諧之智慧,遂成快樂人生之典範。



      自古以來,對於宇宙人生之思考,主要涉及人與自然、社會及自我之關係,東西方先人皓首窮經,或尋求學問之生命,或體悟生命之學問,方法或有不同,追求真理之心,殆無二致。近代科學興起後,自然、社會及人文科學應運而生,其中自然科學儼然成為新興宗教,自許為真理代言人。尤以西方理性主義之思潮東漸,東方神祕主義之傳統式微,生命之學問遂乏人問津。所謂物極必反,對立乃互補(大物理學家Niels Bohr語),分析、實驗方法推究至極,仍難盡窺宇宙人生之奧妙,綜合、直觀之道終未淹沒於演化洪流中,俱見其所蘊藏之價值。大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直指西方文化之危機,推崇東方文化之智慧,及提倡融合東、西方傳統之新

    典範,正與南懷瑾先生等識者不謀而合。在探索全方位無限之新時代中,此種洞見無疑一股活水源流。



      人之身、心、靈,過去、現在與未來,及世間諸多不可思議現象,形成無止盡探索之對象。在生命長流中,十年光陰本屬微不足道,宇宙萬物之吉光片羽,是否得以一窺堂奧,或因人生道路本屬有別,每因機緣與造化而異。在科學、哲學、宗教或心靈等不同範疇中,探究之道或有多端,追求方法亦有差異,但如登山路徑之不同,倘能秉持信念、鍥而不捨,終將殊途而同歸、萬法而合一。於登頂之當下,身處快樂巔峰,飽覽周遭美景,環顧人生風光,斯時豁然大悟,理性、神秘主義之藩離,不同路徑取向之爭議,均已無足輕重、無關宏旨。在人生旅途中,如能抱持學習、進化、提升自我之信念,無論面對何種課題,終將無入而不自得。



      本書收錄近年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所發表論文,及專題研究計畫之成果,論述主軸在於民事法學之比較及基礎問題。筆者對於法學之比較與基礎,素有偏好,而對於宇宙人生之哲思,亦興致勃勃。在專業與通識之浩瀚學海中,博學如天文學家薩根(Carl Sagan),早已洞悉凡人一生所閱讀書籍,大抵不過數千冊。筆者深感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求知多屬隨興涉獵,著述亦乏體系,雖能自得其樂,但與學術主流不免有間。筆者有幸,在迄今十年學術生涯中,於實現自我之餘,承蒙學術、實務界先進盛情,邀約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並有緣參與各項研究計畫,此種因緣促成多數文章之誕生。對於諸多前輩提攜、鼓勵之情,筆者除感念在心外,對於此生美妙之機緣,亦由衷讚嘆造化之神奇!



      家父許耀輝先生於去年七月間仙逝,家母許陳秀碧女士隨即於百日內歸天,享年同為八十八歲。雙親結縭近七十載,個人相伴逾半世紀,回首往昔,愛為雙親所留最寶貴之遺產。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承蒙雙親無限關愛與包容,一切均以個人所愛為依歸,始能聽從內在並實現自我。近年有幸體會快樂之旨,在於感恩、分享與愛,利他即最佳之利己,並盼快樂助 人與助人快樂,此種內在覺悟之契機,皆拜雙親庇蔭所賜。 先父、先母此生任務終了,如山似海深恩,個人無以回饋,唯願來世再報!內子正芬在繁重公務之餘,長期獨力操持家務,實非常人所能承擔,特此深致謝忱!元照出版公司編輯團隊,對於本書之編排事宜,盡心盡力;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黃靖雯、馬偉桓、吳明珊、陳俊宏及詹媜?等同學,合力協助論文之校對,併致謝意!


    許政賢

    於政治大學法學院

    2020年農曆春節前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