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 (全)【獨家書衣版】

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

庫存 > 5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0010851275
菊池真理子
SCALY
尖端
2020年3月20日
83.00  元
HK$ 78.85  






ISBN:0010851275
  • 叢書系列:休閒生活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休閒生活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震撼日本的「毒親系」作品

    與怪物家人奮鬥30年的真實漫畫



      「我想自己選擇,要遺傳下去的東西——」



      一起慶生、跨年的客廳裡,

      開著要爸爸去死的家庭會議——



      耽溺酒精的爸爸、沉迷宗教的媽媽、嘻皮笑臉的妹妹與視若無睹的我,

      組成了被血緣囚禁的「家」。



      真理子的家庭成員很一般。

      父親、母親、和小自己三歲的妹妹,

      比較不一樣的是,

      真理子的爸爸總是喝醉,而媽媽則是沉迷於宗教。



      沒喝酒的時候,爸爸是個沉默寡言又老實的人。

      可是只要一喝酒,就會變成一隻擾人的怪物,

      破壞環境、酒後駕車、還差點在浴缸裡溺死自己。



      某天,只有國二的真理子突然成了一家之主,

      必須肩負起照顧爸爸、妹妹與自己的責任。

      從那天開始,應該充滿歡笑的家裡

      全剩下不好的回憶。



      要是我足夠堅強、

      要是我早點發現問題,

      爸爸、媽媽跟妹妹,是不是都會幸福一點呢?



      漫長的照護地獄,讓真理子懷疑起

      難道自己,才是那個不配成為家人的「怪物」嗎?



      好想改變這個家、好想改變自己,

      好想自己選擇,要遺傳下去的東西——



      這是真理子滿布淚水,與家中「怪物」奮鬥30年的故事。



      ▍本書獻給這樣的你



      關於童年,你其實傷痕累累。

      談及家庭,痛苦的事總是比快樂的事多。

      對於親人,你又愛又苦。

      有著與家人不和睦、和異性相處不順、不善與人交流的困擾。

      討厭自己的父母。



      ▍如果親情傷害了你,那都是為「愛」所痛



      家人是最親密的關係,但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被他們所傷。因家庭關係而受到的傷害,總是難以向他人說明,因為並非所有人都能和自己感同身受。家庭會帶來的傷害除了常聽見的物理性暴力之外,其實更多的是「冷暴力」。和最親近的人沒有共同語言,朝夕相處反而像陌生人,惡言相向、過度干涉、漠不關心……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讓自己堅強面對外來的傷害,但面對來自內部、家人的傷害,人們總是脆弱的多。



      ▍即使厭惡至極,卻無法逃離



      「情緒勒索」其實最常見於家庭關係中,卻也是最令人難以察覺的。面對其他關係、我們或許能找到脫離的方法,但面對父母家人,「血緣」的枷鎖卻會令我們無法輕易割捨。



      『我是不是不應該頂撞父母?』

      『父母其實很辛苦,我怎麼可以任性?』

      『父母把我養大成人,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



      本書深刻描寫了主角面對父親時的複雜心境,美好的記憶、骯髒的回憶、想對他生氣、想要原諒他、明明討厭、但還是愛他……不論是怎麼樣的家庭環境,對於在這樣的家裡成長的人來說,那裡永遠是獨一無二的「家」。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家人之間必須和睦、相親相愛,面對父母必須盡孝道。但我們必須明白的是家庭關係並非理所當然,真正聯繫著家庭的應該是「愛」,而不是「孝」。



      ▍停止自我霸凌,與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是影響人格培養最重要的因素,而童年時受到的傷害,對性格的影響是最劇烈的。過往的經驗會影響現在的自己所做的判斷,如果自小家庭給的愛情就是不完全、甚至匱乏的,漸漸地我們會習得無助感。缺乏對愛的感受甚至會不敢去愛。



      但該思考的是,孩子並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與過去做出切割,重新愛自己,學習面對親情中受到的傷害,懂得原諒才能夠得到解脫。



      儘管過去的經歷是疼痛的,但不去複製悲傷,不將痛苦帶給未來的自己、是甚至是未來的家人,才能夠活出全新的人生。

    因為人生,是屬於自己的。



    各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律師娘 林靜如

      -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 親職教育顧問、作家 陳其正 (醜爸)

      - 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各界好評回饋



      「孩子或許對學業、遊戲失去熱情,卻總是深愛著自己的父母。但也是這一份忠誠且毫無保留的愛,即使小小的身軀承受了許多來自父母的傷害,他們也不願說出口。除了想守護父母之外,他們也將自己遭受的傷害,誤以為是父母愛他們的方式。」——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這是一本令人深刻思考人生是什麼,活著是怎麼一回事的作品,也充分表現出人物心中的各種糾結。不論是閱讀的過程、還是分享著感想的現在,我的眼淚都不曾停過。」



      「事實上,家庭不一定全都是幸福美滿的。我們無法去了解每個『家』的殼底下藏著什麼樣的家庭。」



      「閱讀本書我深刻地感受到,即使是機能不健全的家庭,但對於在那樣的環境裡長大的人來說,那也是唯一的『家』。一想到這我就停不住我的淚水」



      「閱讀起來非常流暢,讓我幾乎是一口氣閱讀完本書。即使沒有相同的境遇,我也能夠感同身受。作為一位『家長』我從本書學到非常多。」



      「與雙親的關係不和睦、和異性之間總是不順利、無法對他人敞開心胸…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的原因。透過這本書,我終於了解了為什麼。我認為本書觸及到了許多人心中的痛苦、以及悲傷,是本不可多得的作品。」



      「不管碰到什麼樣的事,都無法真的討厭自己的父母。明明最討厭他們,卻又將自己困在『自己究竟哪裡不好』的泥沼裡。有令自己無能為力的父母的孩子,這樣的傷會會一輩子跟著他們,對有著相同遭遇的人來說,這本書實在太寫實了。」


     





    《中文版獨家導讀——儘管討厭爸爸,但依然深深愛著他》

    《中文版獨家導讀——勇敢地陪自己再長大一次》

    《第1話 有個酒鬼的家裡》

    《第2話 隱藏的內心》

    《第3話 不正經的是誰?》

    《第4話 停止思考》

    《第5話 不懂與人之間的距離》

    《第6話 加害者》

    《第7話 再見了,渣男》

    《第8話 結束的開端》

    《第9話 痛罵》

    《第10話 無法善待》

    《最終話 今後的日子》





    中文版獨家導讀



    儘管討厭爸爸,但依然深深愛著他




      「毒親」通常是指心理上未達健康程度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常有人格疾患,或者其他心理困擾,像是可能有藥酒癮,或者賭博成性。這樣的父母難以提供孩子正常的生活,常給予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但少數這樣的父母卻可能是在外人眼中愛家愛子的模範。



      心理上的虐待比較幽微,變化也很多種,不一定容易被辨識出來。譬如說,孩子不管怎麼做,都會遭受辱罵或訕笑,即使在身體照顧方面呵護備至;也有孩子被限制跟外人互動的機會,外面的世界被描述得極端危險醜惡,只有父母可以信任。



      「毒親」這樣的說法,目前在我們的社會依然無法被普遍接受。這牽涉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樣的思維傳統,還有「養育之恩重如山」這種詮釋方式。也就是如果不是父母的生養之恩,我們怎麼有辦法活在這個世界上批評父母,因此提到父母的不是,或者僅僅是內心對於父母過去的對待難以諒解,這便是不孝、忘本、不知感恩!



      把親職神聖化,還有使用道德譴責來打壓孩子對父母的負面情緒,這兩種力量緊緊地纏繞住我們文化中的每一個人。所以討論來自原生家庭的傷,至今依然有許多禁忌,以及相應的反撲力量。



      譬如說,還是有人會假設「沒有父母是不愛孩子的」,所以那些對於「為你好」的撻伐,就變成是沒有去感受到當父母的苦心;各種心理操控背後一定有正當理由,只是做孩子的不懂。而且很多時候,並不能全說是父母的錯,這是時代的傳承,父母常常也只是受害者,所以不能責怪父母。



      另外,有人會「憂心」:如果我們「蓄意」從負面去挑出父母的「不完美」,那就會把當父母的標準拉得很高,那這樣誰還會想要當父母?如果都沒有人生小孩,人類不就滅亡了嗎?



      從這個角度去反思被虐待長大的孩子的處境,就知道有多麼艱難了。有時候跟別人談到「自己的父母好像『不太一樣』」的話題,還可能得到「是你想太多了」、「父母只是不懂得好好表達而已」、「是家人才會對你說難聽話」……這類的貶抑。



      讓受虐者鬱悶的,不只是自己從小被不當對待的經歷,還有整體社會想要忽視、抹去這種聲音的高壓威權。那種連想要好好被傾聽的渴望,都被汙名為罪孽的恐懼,常讓受害者持續活在漫長的被處罰的監獄裡。



      總是會有好事者,以捍衛傳統道德自居,或者以自己也正在扮演著父母的角色,所以自以為比受虐者更清楚狀況的那些親戚朋友,要受虐者原諒父母,懂得感恩父母的辛苦。那種人還會幫腔,甚至一起來檢討、責怪受虐者,反正檢討受虐者所要付出的成本小,得到的好處比較多,這個歷程看《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這本書就更明瞭了。這些人也算是一起把受虐者關在監獄的獄卒,他們以正義之名,在別人家裡伸張著屬於他們的自我價值,並且站在不能被質疑的道德高點。



      「我有一股衝動,想用女性的身分對同為女性的母親請求,家裡的領袖是男性,我是個地位低下又被迫盲從的無力的女性,但妳是成年女性,應該不需要繼續盲從吧?……母親望向窗外,看都不看我一眼。(啊。)我的心,應聲跌到谷底。我懂了,我在這個家裡是沒有同伴的。」∼姬野薰子《謎樣的毒親》



      在父權社會之下的女性,常是受害者,也可能轉而變成加害者,一起欺凌更弱小的孩子。有些媽媽即便自己被家暴而痛苦,依然會合理化爸爸虐待孩子的正當性,或者轉而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恐懼是可以扭曲人性的。長期在極端恐懼下生活,對於許多常理性的判斷可能會失準。譬如說,長期受暴的小女孩長大之後,容易跟有暴力傾向的男友交往;雖然不喜歡被打,但是在被打之後不一定會反抗,甚至會幫對方找理由,心裡想著,其實對方是「愛我的」。



      這種打你罵你虐待你,都是「為你好」的邏輯,正是毒親的拿手戲。所以受虐的孩子常常想的,倒不一定是要父母來愛他、疼他,而是今天回家之後,可不可以少一點被打被罵、少一點被父母找麻煩?!



      受虐的孩子,常會感覺寂寞,尤其是其他家庭成員沒辦法伸出援手、自顧不暇,或者視而不見的時候。那種被背叛、信任被辜負的難受,讓寂寞成了磁鐵,不斷吸附著失落、憤怒、委屈、恐懼、愧疚……等負面情緒。常常因為太痛苦了,而有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的念頭。



      從幼年的心理發展開始,就缺乏關懷與溫暖的陪伴,再加上程度不等的身體與心理虐待,容易造成情緒發展異常與調控功能不佳的狀況。譬如說,突發性的暴怒,沒有來由的痛哭,又或者難以言說自己的情緒性經驗……



      有些受虐的孩子會發展出一種無意識的策略,用第三人稱在描述自己所遭受的不當對待。講述過程中的冷漠與不在乎,即便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自保的防衛,但又讓聽者忍不住懷疑,這到底是不是親身經歷?



      有些受虐的經驗過於沉重,也可能被當事人有意或無意選擇性遺忘。從此閉口不言,即便內在傷痕累累。但創傷症狀,可能在其他事件引發之後出現,不過,當事人可能難以覺察根源。



      當親子關係不在正常的軌道發展,受虐者常要在長大之後,花上大把時間與力氣,把自己找回來。如果有幸遇到一個內在溫暖有愛的伴侶,如果又能剛好維持足夠長久的關係,那便可能加快療癒的速度。



      不過,也有可能複製虐待性互動,讓傷痛代代相傳。



      一個人長期被罵,容易習慣性地責罵自己。一個人長期被虐,也可能在內化之後虐待自己。



      所以即便在理智上知道被虐待並不是自己的錯,但在情感上依然深深自責,甚至可能自我厭惡到自傷的程度。在毒親過世之後,心裡有可能充滿著懊悔遺憾,反而不一定會因為實質上生活比較好過之後,能自然地獲得內在的寧靜安詳。



      那懊悔遺憾,或許一部分來自這一輩子所期待的被愛,或者想聽到一句誠懇的道歉,隨著毒親的離世,終究是落空了。有些孩子感覺自己這一輩子被父母視為工具或者附屬品,再也沒機會變成對方心裡面的「人」了。



      主角真理子那種儘管討厭爸爸,但依然深深愛著他的矛盾糾結,在這樣的脈絡下,也就能被理解了。



      然而,最重要的理解,是受虐者能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因父母的否定或忽略而消失。當事人需要透過閱讀或者跟專業人員討論,釐清自己到底遭遇了什麼,看見自己從小被迫養成的思考習慣,像是「會發生不好的事,都是自己的錯」,然後體會這些想法對自己人生的阻礙。



      「不先把扭曲的想法修正,心中的波濤洶湧是不會平息的。」



      就如同真理子的體悟,藉著修正扭曲的想法,讓自己的判斷慢慢回到一般人思考的範圍,跟現實接軌,以緩和內在的不安定。這有助於設立健康的界線,既能維持關係,又能保護自己不受欺凌。



      很多時候,因為受虐者長期感受到的寂寞,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處境不值得對人言說,也沒人能懂。有些會在想要揭露過往不堪的時候,湧現強烈的羞恥感。然而,只要突破這一個心理關卡,願意求援,會知道不少人在這個領域努力,也可以看到從「淪落人」走向「過來人」的親身分享,發現原來自己不孤單。



      「只要稍微向外看,一定就會有救贖。」



      踏上療癒之路是不容易,但慢慢走,也能走出雲開霧散,迎向朗朗天晴。



      應對情緒的方式有必要重新學習,不壓抑、不疏離、不怪罪,試著扮演自己心目中慈愛的父母,透過安全放鬆的獨處,陪著像寶貝一般的自己,好好把情緒走一回。願意允許自己脆弱無助,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肯定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最後能對自己說聲「我愛你」。



      我們常要先學會自愛,才能感覺到被愛。那種「安心被愛」的感受,受虐者失落已久。有些人是藉著寵物,體驗到不需要太多附帶條件的被愛的美好。



      最後,有些受虐者能看清楚,自己的父母生了病,或者一直在面對著很難擺脫的心理困擾。對父母的理解越充分,諒解便成了可能,和解也可以考慮選擇。



      我們不再是過去的受害者,藉著這本書的協助,我們成為了更自由的人。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