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好評改版〕

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好評改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7702100391
黛比.米曼 Debbie Millman
林育如
商周出版
2020年3月07日
117.00  元
HK$ 111.15  






ISBN:4717702100391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概論

















    平面設計大師在想什麼……

    一本集結尖銳、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訪談


    王志弘、陳宏一、詹宏志、孫大偉? 好評推薦

    美國亞馬遜書店5顆星評價



    在設計領域工作二十多年的黛比.米曼,熟悉每位設計師的生涯發展,在和大師Neville Brody、Stefan Sagmeister、Peter Saville等人訪談之中,她敏銳而友善、同時又帶有挑戰性地展開對話,她步步為營想要一揭究竟,而每位設計師則像是魔術師,總能在途窮時施術,換掉手上的底牌,如此攻防造就這本精彩至極的訪談集。



    訪談不限定在作品探討,而是從早年啟蒙、生活、夢想談起,逐漸觸及對設計的態度、接案規畫、和設計一行的甘苦點滴。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使人探知設計師們的內在,這又巧妙的和作品脈絡相循,甚至有些是孕育出偉大作品的奶水,對於從事創意工作的人有不少的啟發。



    書中21位設計師許多曾是業界的刺蝟,回首幾十年生涯路,他們真誠流露,自剖經營與創意思維。平面設計不同於純藝術創作,它具備商業色彩,負責將訊息遞送給觀者。書中的對話兼具教育與娛樂性,使讀者見識他們如何思考與看待世界,同時,讀者從中還能看見他們如何得以創造出精彩絕倫的作品。



    本書七大特色

    1.平面設計大師V.S知名品牌顧問 = 設計人、廣告人、品牌公關、行銷企畫人必看

    2.平面設計是一門視覺藝術,本書透過作者和21位知名設計師的對談,

    嘗試檢驗並歸納所謂的「設計思考學」,見證平面設計師的不平凡思考,

    呈現平面設計人的立體人生

    3.不必出國,一次請來21個美國超頂尖平面設計師現身說法,他們成名多時,

    皆創造有國際性代表作品

    4.呈現設計大師獨到的觀點和生命智慧,見識設計師的本性

    5.訪問者是設計界資深品牌顧問,和受訪者有一定熟稔,能提出核心問題,

    全觀了解設計大師的重要創意啟蒙

    6.設計人的EQ管理:多項觸及陷入狀況人生(如沒有靈感、情緒憤怒等)的因應態度

    7.美國亞馬遜5顆星評價



    設計師語錄



    彼德.塞維爾Peter Saville

      要去喜歡你所做的事,然後為別人賦予它們意義。

    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

      我相信你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傳遞出什麼樣的想法和信念。


    前田約翰John Maeda

      我隨身都會帶著相機,即使只是過個馬路,我也覺得眼前有好多事情值得你去發掘,像是路上的水窪、天空、花朵、垃圾……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產品的品質遠比設計師來得有影響力。


    詹姆斯.維克特James Victore

      把其他一切都丟開,把所有心思放到事實的探究上,你就會找到那一顆閃亮的寶石。

    保羅.塞爾Paul Sahre

      要把設計做好、要能夠打動人心,設計就非得跟設計者本身緊密相關不可。


    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的時候,我會先用「心」,再用「手」。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你很難把一件設計的內涵和外觀分開來看,說:「噢,這個設計的點子很棒,可惜醜了點」。


    史蒂芬.道爾Stephen Doyle

      想像力,可以讓你掙脫邏輯思考的陷阱。

    聶維爾.布羅第Neville Brody

      這一行讓我很愛的原因,在於它像是一場機智問答,其中也存在著永恆的矛盾。


    卡倫.戈柏Carin Goldberg

      我之所以成為一個平面設計師,是因為我最愛漂亮的床單和毛巾。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電腦軟體升級這件事搞得我頭很大。我一直在等Adobe跟可口可樂一樣,重新推出他們的Photoshop 1.0……叫「Photoshop經典版」。


    麥可.貝汝Michael Bierut

      我會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後,回頭讀它幾遍,然後就會想:「哇,寫得太讚了,我真是天縱英明啊。」設計最初帶給我的感動也是這樣子。

    馬西莫.維格涅里Massimo Vignelli

      黑色是最有格調的顏色,其他的顏色都比不上。還有很多其他顏色也會讓人看了心情愉快,但那是屬於花朵的顏色。


    佛漢.奧利佛Vaughan Olivier

      我們的設計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讓它有很多想像的空間,不會去告訴你什麼是什麼,幫你下好定義。

    露希爾.坦那札斯Lucille Tenazas

      我來紐約之後總共面試了65次。我跟我自己說,一個月內打三次電話給人家沒什麼好丟臉。我拿著話筒,緊張得要命。


    奇普.基德Chip Kidd

      天啊,你的時間還夠我說嗎?我一天到晚都在怕東怕西的,我隨口就可以告訴你好幾樣:我怕癌症,我怕女人的陰道、大蟑螂、凱西.李吉佛最近的一張聖誕歌曲專輯,我怕被燒死、怕龍捲風、軟骨、小孩,嗯,我怕被小東西噎死、怕教宗囉哩叭嗦、怕頭髮糾結在一塊、黛博拉.蘇斯曼的假睫毛……


     





    推薦序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自序 黛比.米曼(Debbie Millman)



    麥可.貝汝 Michael Bierut?

    「我還去接受心理治療,因為我對『洗衣服』這件事有很病態的癖好。」

    卡倫.戈柏(Carin Goldberg)?

    「在我年輕的時候,設計師通常都是沒什麼名氣的,更別說是眾人注目的焦點。他們不寫書,不做耍噱頭的表面工夫,沒有人玩這一套。」

    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

    「到了晚上,我就會把所有黏土玩偶都搗散,然後等著第二天又可以再重新創造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寶拉.雪兒(Paula Scher)?

    「我想要做出很棒的、大家都很喜歡的東西,而且是重要、有意義的東西。」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知名的設計師跟知名的水電工沒什麼兩樣。」

    聶維爾.布羅第(Neville Brody)?

    「我可以有時間坐下來慢慢思考整個情勢、低頭檢查我穿的鞋、買幾套新衣服、過幾天舒服的日子,然後再一次放眼看世界。」

    彼德.薩維爾(Peter Saville)?

    「我加入五角星之後發現一件詭異的事,那就是──他們希望讓我打消改革創新的念頭,同時讓我看看誰才是真正的老大。」

    艾蜜莉.歐柏爾曼(Emily Oberman)和邦妮.席格勒(Bonnie Siegler) / 十七號工作室(Number 17)?

    「我們應該幫對方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知道妳的答案,我相信妳也知道我的答案。」

    詹姆斯.維克特(James Victore)?

    「我會把每一件案子都當成是必須完美達成的工作。」

    約翰前田(John Maeda)?

    「你不能拿對付A4紙的方法來對付人。」

    保羅.塞爾(Paul Sahre)?

    「我本來以為自己以後會像查爾斯、舒茲那樣子靠畫漫畫賺錢。」

    奇普.基德(Chip Kidd)?

    「這就是做平面設計最爽快的那一刻,絕對可以媲美做愛。」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我今天寫的東西不痛不癢、明天寫的又索然無味;這個人說我寫得太抽象、太艱深、太文雅,那個人又嫌不夠文雅。」

    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的時候,我會先用『心』、再用『手』。」

    露希爾.坦那札斯(Lucille Tenazas)?

    「我跟我自己說,一個月內打三次電話給人家沒什麼好丟臉。」

    佛漢.奧利佛(Vaughan Oliver)?

    「我想我會重新找回自己對平面設計的熱情,因為我已經喪失這種熱情好一段時間了。」

    史戴夫.蓋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在我的設計生涯中的確有過一些良知上的掙扎;最後,我還是選擇做了一點妥協。」

    史蒂芬.道爾(Stephen Doyle)?

    「當下我覺得,哇,米爾頓.葛雷瑟好了不起,可以和莎士比亞、凱撒大帝平起平坐耶。」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我是不是太在意一般世俗所謂的美和品味?」

    馬西莫.維格涅里(Massimo Vignelli)?

    「愛有很多層次,就跟蛋糕很像。」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誰說訪問者一定比受訪者來得遜色?一場精采的對談,大方且能言善道的來賓固然是重要關鍵,但是訪問者也絕對不能落於被動、單調、甚至搞不清楚狀況。訪問者在訪談當中,要態度充滿熱忱,而且在受訪者冒出出其不意的談話內容時,要能夠立刻掌握情勢。也因此,高明的主持人必須在事前做足功課。詹姆斯.利普敦(James Lipton)在其主持的知名訪談節目《演員工作室內幕》(Inside the Actors Studio)時,總是會準備厚厚一疊的藍色卡片,上頭密密麻麻地記著他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彼此間又有系統地環環相扣。當來賓暢言他們的生涯與心路歷程時,利普敦總是能夠對於突如其來的話鋒見招拆招,使得訪談在不脫序的情況下順利進行,同時引導來賓敞開他們內心那個不為人知的世界。我只能說,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做訪談要具備一定的敏銳度,知道如何去引導善於表達──還有,特別是沉默寡言的來賓,侃侃而談。最糟的情況是,受訪的來賓惜字如金、對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多所猶豫。但若是主持人能夠以一連串深入、有見解的問題去刺激受訪者──當然,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自二○○五年起,黛比.米曼(Debbie Millman)就擔任網路廣播節目《設計有關係》」(Design Matters)的主持人,每次訪談之前她都做了充分準備──當然,不止是這樣。黛比.米曼訪談時的語調優雅怡人,她和每一位來賓之間往來的問題,都是她為了激發受訪者深入回應而用心設計的。對於來賓的生涯與作品,她總是表現出無比的興趣,想要一探究竟的真心誠意使得每一位受訪者在接受訪談時都能夠展現出自信。她的主持風格絕對不是芭芭拉.華特絲(Barbara Walters)的那種咄咄逼人,但也不會過分溫和謹慎。我曾經在幾個不同的場合接受她的訪問,每一回她的訪談方式都會視當時整體狀況而有所調整。她會很友善、但是帶有一點挑戰性地從開場白引導你進入談話主題,然後展開毫不設限的對話。黛比不會隨便拿一張紙寫幾個問題就想讓人家對她掏心掏肺;她在進行訪談前都會做好功課,然後帶著一疊寫滿重點的研究筆記來面對她的受訪者。



      雖然黛比主持了一個以平面設計為主要探討內容的廣播節目,但她的本業並不是新聞記者。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是幾年前在剛成立不久的設計部落格「大聲說」(Speak Up)上頭,她和部落格創辦人阿爾敏.維特(Armin Vit)對於「品牌」有一番激烈的筆戰(也因此後來在這個討論區裡大家都盡量避談「品牌」的話題)。維特和他的戰友們對於「品牌」行銷的效果抱持高度的懷疑,於是黛比與他們之間展開一連串的辯論,攻與防都相當地精彩。黛比的論點極具說服力,而且極為理性。但是以黛比的背景來說,豈有不具說服力的道理?黛比是「純銀」品牌顧問公司(Sterling Brands)的合夥人。「純銀」是一間位於紐約的知名品牌識別顧問公司,在這裡,她得以一展滔滔雄辯的長才。在這個以男性為多數的產業裡,黛比的表現可以說是出類拔萃。她在策略、行銷方面的經驗與體認,讓她成為設計的忠實擁護者。



      當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她是設計和設計師的狂熱份子,雖然她在科學和心理學方面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她在個人的部落格上有一些頗具詩意的自我剖析,debbiemillman.blogspot.com)。或許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使她得以如此善於與人對談,那就是她非常樂於向他人學習。在訪談中,她對於受訪者的學習和創作歷程十分關注,這讓她的訪談格外引人入勝。假使單由設計師介紹自己的創作,即便是對圈內人來說恐怕都會顯得過於艱澀難懂。但是黛比在她的節目裡會運用一些巧妙的平衡來引發聽眾的興趣,比方說,她讓麥可.貝汝(Michael Bierut)暢談自己不為人知的小癖好,同時也去探討貝汝設計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公司(Saks Fifth Avenue)購物袋的創作邏輯。



      我經常引述保羅.蘭德(Paul Rand)的話,他說他總是會先憑直覺發想出一個點子,然後再賦予它意義。這句話並不表示,去了解觀念的本質、或甚至是去了解背後的技術是不好的,只是訪問者在抽絲剝繭時必須要具備絕佳的問話技巧和入微的觀察力,才不至於讓訪談的內容落入俗套。相對於替設計師寫一些介紹性文章來說,與他們進行訪談才能夠真正避免完全用理性的思維解構他們,而能直接去探究創意的本質。



      進行訪談確實不容易,但設計師的聲音,不管是智慧的、幽默的、諷刺的、甚至是尖酸刻薄的聲音,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了。透過書裡的交心對話,黛比直指設計大師們的創作本質,而且絲毫無損他們的個人風采。她讓這些設計大師自己開口說,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恰到好處。





      史蒂芬.海勒──一九五○年生,集多種職銜於一身,包括美術總監、記者、評論家、作者,並曾編寫過多本插畫史、字體設計等和平面設計相關之著作超過一百本。史蒂芬.海勒曾任《紐約時報》資深藝術總監時達三十三年,過去二十年亦是《Print》、《Eye》、《Baseline》和《I.D.》重要的特約撰稿編輯,目前他和Lita Talarico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原創設計師藝術碩士學程」計畫(MFA Designers as Author)的共同主持人。他在一九九六年獲藝術總監俱樂部名人堂教育人士、一九九九年獲美國平面設計協會終身成就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