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與詩纏綿
我的一個朋友和我說過,為了弄清楚「關關雎鳩」究竟是一種什麼鳥,他花了好長的時間蒐集資料,然後又在課堂上用了接近三個小時,極其嚴謹地羅列各種證據來分析「雎鳩」的可能性:鴛鴦、天鵝、野鴨子、魚鷹……下了課,他疲累至極,卻聽見學生在窗外說:「管牠是什麼呢,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啊?白白費了我們半天的時間!」。
的確,紅塵滾滾,人世多擾。在工業社會和商業社會裡,每個人都與過去的事物相疏離,人與人的相處也僅是浮於表面,公務多而生活少。而功能越來越廣泛的電子網路,以及手機、通訊軟體、IG、電影等等,也占去了我們純粹的閱讀時間,詩意,更沒有了著落。
詩是一種「回憶」,一種「蒐集」:在沙灘上撿拾飛鳥偶爾遺落的羽毛、石頭,在山坡上尋找漂亮花草的種子、樹葉、根莖,推開窗,看對面山上的雲卷雲舒,收集書籍、陶罐、銀圓、樂器、紙張,這些東西隨處可見,俯拾之間的蒐集皆是回憶。
「詩言志」,有人說「志」就是「回憶」,當然,「志」的意義很多,但主「回憶」所說的,也許讓我們沉思更多。人如果失去了記憶,人生的意義就會出現問題,就像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所展示的仿生人——像真人一樣的機器人——它與真人的唯一區別,就是它沒有人的記憶。而沒有了記憶,也就沒有了過去,沒有了童年,這些仿真人也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真人」,不是上帝所創造的完整生命。
《詩經》的確已經離我們太久遠了,比孔子還要久遠,從先秦到現在,不知有多少學者為它作注,為它爭辯。比如我手邊的一冊《國風集說》,光引用書目和文章就足足羅列了二十多頁,更不用說其內容了!
如何解詩?張岱說過,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一偈不參而多禪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曉而多畫意——這話說得實在是太有見地了。「詩意」是心境,不是學問,所以詩的真義不在太淵博,更不在太世故。古人的箋注固然旁徵博引,但心中的感動卻杳無蹤影。
詩有古今之分,表達情感(尤其是愛情)的方式也有不同,然而,透過讀《詩經》而來的現代感動,應該與數千年前的感動並無二致:無二致的纏綿,無二致的徬徨,無二致的希冀……作者描述出自己的感受,也傾訴了普遍性的情緒,在文字中釋放自己與他人的痛苦和快樂。
《歸來,最美的詩經》的作者,他的教育背景不是說文,不是訓詁,不是聲韻,不是文獻學,但他是有夢想的一代,天馬行空般的想像讓他把視野和心靈都推向了遠方,也讓我們一起讀歸來的最美《詩經》。
?
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