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島嶼來信:我能說的祕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37128
陶立夏
圓神
2020年3月01日
120.00 元
HK$ 102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1337128
叢書系列:
圓神文叢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圓神文叢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還好,這個世紀我們陶立夏──新生代療癒系女作家
華人文化界,大家最想加入好友圈的生活家
清新優雅的筆觸,溢於文字的影像,撫慰了超過50萬的追隨者
寫給所有的相遇與離散──
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看似孤獨無依,
然隨著時間,終將成為一片充滿愛的大陸。
在旅行和島嶼間探索,尋求靈魂的對話;
一封封來自世界邊緣的信,訴說著孤寂中溫暖的詩歌。
島嶼是圓滿的孤獨,隱祕的訴說
這廣闊無垠的世上,有多少心事,
如島嶼般棲落深海,從此成謎?
因為島嶼的呼喚,她開始了一場無法拒絕的旅程,
飛越千山萬水,探訪散落在大陸邊緣的十座孤單島嶼。
在島上,她歷經喜悅憂傷,於無邊孤獨中,體會圓滿的真義:
我們為何艱難得到,又輕易失去?
我們為何總在期盼,終不能釋懷?
世事紛雜,該如何維持一顆平靜的心?
卻原來,人生如戲,悲觀的人笑得更大聲。
祕密如沉船,累累背不動。深情曲折處,有心人會懂。
★隨書附贈【島嶼的心靈地圖】:10座島嶼,為自己的內心定位
好評推薦
作家 楊婕
作家 游知牧
作家 蘇乙笙
作家 渺渺
作家 不朽
詩人、作家 林達陽
攝影作家 蔡傑曦
IG作家 3am.talk
IG作家 無Nonno
在相遇和離散之中,我們會是什麼模樣、能否坦然面對與接受?其實就算走盡了千山萬水與海角天涯,誰也無法真正給出太真切的答案,畢竟人都是害怕失去卻又嚮往孤寂的,縱使知道失去會帶來其他獲得,但在離散面前,沒有人能避免懦弱。
說穿了島嶼的存在,本身就是離散的證明,從大陸板塊中分離,原本相連的文化也在疏遠後的萬千年後變得截然不同,但誠如前面說的,也是陶立夏在島嶼來信要告訴我們的,這些離散裡往往帶著更多的相遇,正是因為有了距離,才能讓每一次的邂逅與巧遇,都變得饒富興味而一再回憶起。
《島嶼來信》在書名很直接地點出本書與海島的關聯性,卻又隱晦地以信件來說明,這些在萬里波濤之外的地方有許許多多故事和道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嚐,而陶立夏也願意在這裡一五一十地訴說給你聽。
我很難去為現在正讀著這字裡行間的你定義這本書,或許是旅行的所見所聞、興許是在旅程之中的省思及成長,也可以說是對於未知疆域的探索與解密,在她的字句裡,你彷彿可以和她萬哩之外的遠颺感同身受,更像是此刻的你就跟在她的身後,一齊看盡馬恩島的遺世孤寂、薩摩亞的輕緩和煦、馬爾他的自由無拘——
拆開這封她想告訴你的,她能說的祕密,或許歡愉、也許孤寂,那都會是生命的道理。──作家 游知牧
無論是漂流在大海裡的島嶼還是擦肩而過的過客也好,只要願意細心傾聽,你會發現它們也有屬於自己的聲音。
陶立夏用文字陪你在汪洋大海中,尋找一個可以安放心事的島嶼。──IG作家 3am.talk
?
目
錄
台灣版序 流波上的安穩
前言 孤獨島
神話島•曼島 Vincent
純白心事•維特島 售賣珍珠的人
時間•斐濟 食人花島嶼來的人
有時是海洋•薩摩亞 茉莉
來自真心•汶萊 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
流波上的舊夢•菲諾港 有月牙傷疤的人
來去自由•馬爾他 喀秋莎
安靜的力量•斯里蘭卡 修補傷口的人
有時是火焰•萬那杜 宇宙拼圖
遠方的幻覺•珍珠島 畢馬龍??? ?
?
序
臺灣版序
流波上的安穩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翁達傑,他出生於斯里蘭卡,倫敦求學,後來定居渥太華,教書、寫詩、辦文學雜誌。在《英倫情人》這本書裡,翁達傑讓來自匈牙利的沒落貴族、來自加拿大的護士、小偷以及為英軍效命的錫克兵,相逢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郊外的別墅裡。
翁達傑說,如果你從空中俯瞰,這個世界是沒有疆界的,地圖上那些邊界線都不存在。
這讓我第一次對這個世界心存嚮往:一個沒有邊界的廣闊天地。有時候雜誌裡的一張照片就能激發我旅行的衝動。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後,可以去很多突然想要去的地方。馬爾他,阿瑪菲海岸,庫克群島,萬那杜……那一年去過十多個不同國家的島嶼之後,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有一年春天去蘇格蘭參加朋友的婚禮,我想既然飛這麼遠 ,不如繼續往北。於是從愛丁堡飛哥本哈根,然後經過法羅群島,再去冰島,又從米蘭到佛羅倫斯,再去倫敦。這趟旅行一共用了四十多天時間,回家的時候已經是夏天。這一路上住過蘇格蘭卡內基的莊園,住過冰島北部峽灣裡的簡陋民宿,大西洋上某個小島的旅館,還有倫敦的高級酒店。
至今記得出米蘭機場叫的那輛計程車,司機是個六十多歲的大叔,米色短袖襯衫,中規中矩的肚腩,他在聽廣播,應該是BBC Radio 3那樣的電臺,播的是《蝴蝶夫人》。車廂裡的暖黃色燈光,車窗外米蘭正暗下來的天色,空氣裡的城市氣息,街心公園裡起舞的人,遠方變得如此旖旎,像一場讓人欲罷不能的戀情。
計程車車廂狹小,我把背包緊緊抱在懷裡,能感覺到背包底部的堅硬,那是我的琺瑯馬克杯,這一路上刷牙喝水都用它。我隔著背包握住琺瑯馬克杯的把手,覺得可以就這樣住在旅行箱裡,一直遊蕩下去。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旅行,我總是回答不上來。愛是沒有理由的,又或許因為理由太多太多了。
我喜歡旅行,因為很多人覺得勞累不堪的長途飛行治好了我的失眠。最喜歡漫長的洲際航班,即使是狹小的經濟艙我也睡得安穩香甜。飛行中我不閱讀也不寫稿,專心致志地昏睡著從一個地方抵達另一個地方,因此我可以自稱為一個專注的人。
去北歐背包旅行那次,全部行李就一個背包,裡面有換洗衣物、保溫杯、電腦和一臺小無線電收音機。路上編輯來催稿,我聽著聽不懂語言的廣播,在哥本哈根的小旅館寫一點,在瑞典的哥德堡寫一點,又在挪威的奧斯陸再寫一點。等到史塔萬格看聖壇岩時,稿子差不多完成了。
我依舊清晰記得在馬爾他度過的那個夏天,陽光熾烈,明晃晃的白色,烤得金黃色岩石彷彿要化為粉末,蘆薈叢枯萎變黑,軟綿綿倒下。地中海很藍,驚濤拍岸。還有很多金色的窄巷,藏著聖像和年久失修的教堂。為了躲避陽光,我時常迷路。
哥佐島上最著名的景點藍窗在三年後倒塌,那一年我也從翁達傑的讀者成為了他的譯者。為更好地理解《菩薩凝視的島嶼》這本揭示故土斯里蘭卡的內戰慘劇的小說,我去了斯里蘭卡。那時候距離斯里蘭卡內戰最終結束,間隔不到五年時間。
當書裡那些僧伽羅語人名和地名出現在眼前,書裡描述過的壁畫和佛像觸手可及,我聽經歷過內戰的嚮導,講述他這些年流亡國外又回來重建家園的過程,知道自己終於拿到了走進這本書的鑰匙。
如果說我的生活中有什麼閃耀的時刻,那應該就是將旅行箱放進衣帽間,然後走到書房打開電腦的那一刻。記得結束了南非的旅行之後,我把那些大象、獵豹、鴕鳥、白犀牛、扭角羚羊和卡其褲、麂皮靴、相機記憶卡一起妥善收納,坐下來寫久違的小說。那是一個回歸的故事:回歸規律的日常,回歸記憶中的甜蜜與安穩。我把這幾年異國他鄉的深夜對家的想念和想像都寫到了書裡:有嗡嗡響的冰箱,暖黃的燈光,散發香氣的烤箱,冒著氣泡的冰可樂,和熱騰騰的米飯。現實生活中的我,卻並不經常做飯,而且永遠都活在想要遠行的衝動裡。
我覺得,不用思慮太多,不用計較安穩,我們只是生活在旅途上和文字中,就很好。
前言
孤獨島
那些汪洋中自成天地的島嶼,它們的意義究竟在於孤獨,還是圓滿?
曾在隆冬的夜晚做了個夢,一個皮膚黝黑的女人輕聲對我說:「跟我來。」她的眼睛那麼亮,映照著鬢邊的紅花。我跟隨她快速穿過昏暗的樹林,赤足踏上漆黑的岩石,抬頭的時候看到遠方的海上影影綽綽擠滿了島嶼。
她說,世界上所有的島嶼都在這裡相逢。
那時我已因為厭倦長途飛行的疲憊而一年多沒有旅行。但是,又怎麼可能拒絕島嶼的呼喚呢?
所以收拾行李,心甘情願飛十二個小時。
南太平洋的島嶼上,每一個巨浪都帶來一道彩虹,椰林裡的工廠在製作椰子糖,可可豆苦澀的香氣找不到方向了,花樹下姑娘的腰肢像柔波裡的海草。穿草裙的孩子送來冰塊給你消暑,觸碰到指尖的?那,下意識地瑟縮一下,彷彿它們是滾燙的。
喝著冰鎮的啤酒看太陽落下、星空升起,銀河前有流星劃過,什麼都沒有做又好像人間萬事都已經在這寥寥數小時內全部經歷。海裡的魚偶爾會浮出漆黑的水面,牠們回到水裡的聲音就像有人咽口水,咕嚕一聲。晚歸的夜晚,車行駛在叢林間的泥土路上,兩匹高大的棕色野馬突然出現在車前燈下。我們關了引擎等它們緩緩經過身邊,牠們駐足回眸,隨即消失在密林之中。
島嶼上沒有四季。陽光太亮,照在皮膚上都是疼的。它在抵達你之前,經歷過火山的烈焰,也曾棲身於山澗的清涼。
有時也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雨。閃光的葉子上,落滿穿越星空而來的急雨。島嶼像落日迅速墜入海中。
「你為什麼來這裡?」
「我想在世界毀滅前,看一看它多情的、溫熱的、無憂無慮的邊界。」
「哈!」
「你呢,你想得到什麼?」
「面對的勇氣與耐心。我已習慣並精通逃避的樂趣,但現在想停下來,轉身看看追趕我的潮水。」
「你說的,是時間吧。」
「也可能,是孤獨。」
而島嶼,就是最圓滿的孤獨。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