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科舉:科舉歷史與選拔制度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5160982 | |
|
|
|
鐘雙德 | |
|
|
|
崧燁文化 | |
|
|
|
2020年1月22日
| |
|
|
|
67.00 元
| |
|
|
|
HK$ 60.3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5160982叢書系列:CH規格:平裝 / 112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CH
|
|
分 類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其他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漢武帝開創太學,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重建太學於洛陽南門外,太學一時盛況空前。到漢順帝以後,太學發展到鼎盛時期,太學生竟達三萬人,連匈奴等少數民族也遣子弟入學。
漢代太學的教師稱博士,漢代每一儒家經書設一名博士。西漢博士透過征辟或薦舉的方式選取;東漢時採取考試方式選取,要求地方寫「保舉狀」。考試博士,由太常親自主持。
如果發現應試的人不符合條件,或辭退,或驅逐。東漢時張玄試筆第一,拜為博士,但之後發現他不尊家法,有離經叛道行為,被撤換。楊仁經考試合格拜為博士,後發現不滿五十歲,漢明帝改任他為北宮衛士令。
隋代科舉屬於初始階段,考試題目和內容都有隨意性,但開科取士這個政治措施,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件事緊密聯繫起來,科舉成了封建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的階梯和取得高官厚祿的門路,從而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流弊。
武則天親自策問貢士於洛城殿,開創了科舉考試中殿試的形式。武則天還令人練武習功,以長堆、馬射、馬槍等為考試內容,透過武舉來選拔軍事人才,從而開創了武舉的先例。
針對考場舞弊之風,武則天要求在考試時,考生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的措施,開創了糊名考試的方法。而唐玄宗糾正了武則天輕學校教育重科舉考試的做法,重新調整了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制度之間的關係,使二者都得到發展。
熙豐興學和改革是王安石發起的,他希望學校能擺脫附庸於科舉的地位,真正成為向國家輸送人才的主要場所。
兩宋科考改革後擴大了科舉取士的名額。由於大量錄取,優待考生,籠絡了中小地主及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對於鞏固宋王朝政權當然有一定的好處。但錄取數量如此之大,造成官僚機構臃腫也是事實。
宋代由皇帝任命主考官,往往是由六部尚書、翰林學士知貢舉任,且年年更換,使其互相監督,互相制約。
金代末年,科舉考試搜檢甚嚴,有時要求考生先沐浴、更衣才准入場,有時還有「解發袒衣索及耳鼻」但金代科舉考試制度並不完善,沒有迴避措施,為權貴以權謀私大開方便之門。而且金末更重門蔭、重軍功,甚至金哀宗晚年,明確規定許買官、許買進士第。
本書收錄中國從上古時代至清末的國家考試情況,其中科舉制度從隋朝沿用至清朝,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然每個朝代的科舉之報考辦法、資格,考試科目 、程序等各有不同,需考慮社會情況、社會價值而調整。除了文科又有武科、醫科、童子科等等,有保舉、舉薦、恩蔭等制度,不勝枚舉。
?
|
|
目 錄
|
版權訊息
序言 文武科舉
明君求賢 招賢納才
堯舜的人才選拔與考核
西周的育才與選士措施
東周的求賢與軍功爵制
選才成制 科舉選士
秦代實行的吏師制度
兩漢的太學與察舉選才
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
隋代初創科舉選拔制
唐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選才創新 試制改革
北宋的興學與科舉改革
兩宋科舉制度的變化
兩宋特殊的選官制度
遼金的官員考試與選拔
元代的科舉考試與選士
科舉末途 八股取士
明代的科舉考試制度
明代的選官及其考核
清代的學校考試制度
清代的選官及其考核
?
|
|
序
|
序言
文武科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