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與本書的作者是熟悉的。當年,我為復旦物理系高年級少數優秀學生開了一個討論班,學習量子理論初期發展的歷史,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些困難問題。就是在這個討論班上,當時還是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盧昌海,主動請求作個報告,要介紹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可以想像,我當然是帶著極其懷疑的眼光答應了他的請求,主要還是不想傷害一個年輕人的熱情和自尊。但結果著實讓我和他的學長們大吃一驚,他真的已經完全掌握這部分內容了!一年之後,他又提出要免修物理系最重頭的全部「四大力學」課程,即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量子力學和電動力學。
為此,系裡專門為他組成陣容超豪華的名教授團隊,一門門筆試加口試地進行。全部結束之後,每一位參加測試的教授都真的被這個年輕人的才華折服了。據我所知,一位低年級學生能免修全部的「四大力學」課程,在復旦物理系的歷史上還從未有過,而且成績還是無可爭辯的全優。或許這一「光輝紀錄」還會保持相當長的時間吧。
就是這樣一位當年的才子,今天已成為一位優秀的科普作家。除了這本書,清華大學出版社還出版了他的另外兩部科普著作《太陽的故事》和《黎曼猜想漫談》,都很精彩。其中,後一本書還得到了大數學家王元的褒獎和推薦。另外,昌海目前還在努力地寫作,相信會有更多的佳作問世。
回想當年,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幾乎成為我們這代人青少年時期科普作品的代名詞。所幸的是,這種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情景已完全不同了,書店裡的科普作品可謂琳瑯滿目。多是多矣,然而拿起來翻閱幾頁後,還能不讓人失望的卻不多見。歸納起來可以說,一些作者對什麼是真正好的科普作品還缺乏認識。第一,科普作品絕非「淺」知識的堆積,更不是一堆知識,知識一堆。第二,科普作品需要將深奧的道理和知識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道明白,但它不應該被庸俗化,更不允許被誤導。第三,如果科普作品的文字(包括翻譯的文字),讀起來比作品內容本身還難懂的話,怎能不讓人沮喪而無語呢?
事實上,若非才、學、識皆備,很難寫出好的科普作品。昌海的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難得的佳作,這是一次從地球出發的太空「深度遊」。作者的「才」就在於他能將那些重要「景點」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數家珍,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對太陽系的結構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物理圖像。有別於一般專業作品,一部好的科普作品,要求作者有好的文字。昌海的文字表達不僅簡潔、乾淨,而且還能在一些節骨眼上展現幽默和詼諧,讀起來賞心悅目。作者的「學」體現在對那些常被人訛傳或誤解、誇張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澄清,證據確鑿,令人信服。在逐字逐句地通讀完這本書之後,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的「識」,也就是他對物理或說對科學的品味。對於時間跨度如此之長,空間上如此遙遠而又神祕莫測的有關太陽系邊界的探索之路,在這樣一本小書中得到如此驚心動魄而又深入淺出的刻畫,如果沒有好的品味,完全沒有可能做到。
俗話說,好東西應該與好朋友分享。昌海的這本書,在我身邊的朋友中已有相當大的「知名度」了,但那只不過是幾個人而已。正是考慮到這一因素,當清華大學出版社邀請我為新版的書作序時,我欣然答應,而且可以很肯定地說,每個拿起這本書翻閱的人一定不會失望。
?
金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