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兒童與青少年創傷知情實務工作

兒童與青少年創傷知情實務工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94053
威廉˙斯帝爾,凱茜˙馬爾基奧迪
謝政廷,許智傑
洪葉文化
2020年1月09日
107.00  元
HK$ 101.65  






ISBN:9789869794053
  • 叢書系列:心理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理學叢書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何謂創傷知情?創傷對很多兒童與青少年來說主要為感覺歷程,無法單獨使用認知介入來改變。因為在創傷經驗中,個體經常會經驗到恐怖的感受、做任何事情時感到脆弱與無力,因此,創傷知情照護必須涵蓋兒童與青少年的感覺、神經序列經驗來幫助恢復安全感,並且產生賦能感。藉由感覺與身體的經驗來處理個體的「生存大腦」;和增進自我調節、創傷整合,以及健康的關係與環境的做法,都是創傷知情照護的核心。



      以創傷知情實務為焦點的工作有助於溝通與連結受創者因暴露於創傷而受到影響的自我、他人及世界的經驗。簡言之,本書所呈現的取向都是用來幫助兒童與青少年從受害者的思考進入倖存者的思考,最終轉化成「茁壯者」的狀態。

    ?


     





    引言

    經驗事件╱關於創傷知情實務



    第一章 何謂創傷知情實務?

    兒童與青少年的創傷壓力反應╱神經科學:提升了對創傷記憶與反應的理解╱發展性創傷╱創傷與哀傷反應╱兒童與青少年創傷介入的簡史╱感覺為本的創傷介入╱創傷知情實務的出現╱創傷知情照護:最佳實務╱創傷知情實務的文化意涵╱結論



    第二章 創傷知情衡鑑

    何謂創傷知情衡鑑?╱創傷衡鑑路徑(TAP)模式╱再次衡鑑╱兒童創傷衡鑑中心的創傷衡鑑整合模式╱簡要的衡鑑╱創傷知情衡鑑的文化面向╱結論



    第三章 感覺為本的創傷知情衡鑑

    創傷知情的藝術與遊戲衡鑑╱延展性發展衡鑑╱家系圖家庭遊戲╱藝術為本的創傷知情衡鑑╱藝術為本的發展性衡鑑╱篩檢創傷後壓力與畫人測驗╱身體掃描或「秀出你的感受顏色」╱簡式的感覺為本創傷知情衡鑑╱整體建議╱結論



    第四章 透過自我調節來建立安全感

    身體的記憶╱自我調節:身體作為資源╱正念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結構式感覺介入╱表達性的自我調節介入╱發展適當的自我調節╱學校為本的自我調節研究:建立復原力╱安全感╱如何決定誰是安全的?╱如何展現自己是安全的?╱何謂安全的介入?╱安全介入的關鍵要素╱結論



    第五章 創造與維持創傷知情環境

    縱火少年╱改變環境╱神經可塑性的環境╱創傷知情環境的準則╱核心價值:尊重、合作與仁慈╱尊重╱發展尊重╱合作╱發展合作╱慷慨╱發展慷慨╱核心信念╱信念驅動實踐╱統整的信念╱價值觀與信念:T故事的後續╱家庭環境╱組織的環境╱價值觀驅使的教育與訓練╱訓練與責信╱建立維持創傷知情實務與歷程╱十點歷程:確認與維持創傷知情價值觀、信念與環境的整合╱管理改變╱創造安全環境的創傷知情實務╱關鍵原則╱實務上的建議╱兒童是專家╱文化知能與創傷知情環境╱結論



    第六章 創傷知情關係

    照護關係的力量╱創傷對兒童的關係與依附關係的影響╱透過創傷知情關係幫助兒童╱安全、信任與尊重╱創傷兒童相關的私人邏輯╱感覺經驗是關係的媒介╱示範與鏡像神經元╱與家長和照顧者建立關係╱創傷知情關係對專業助人者的影響╱結論



    第七章 支持復原力與創傷後成長

    安娜——野餐搞砸了╱復原力╱復原力的特徵╱急性壓力後的兒童復原力╱促進復原力的發展指引╱復原力和長期創傷的兒童與青少年╱創傷知情介入支持復原力╱創傷後成長╱創傷後成長的介入╱復原力與創傷後成長的基準╱復原力與創傷後成長的文化層面╱發展與維持復原力和創傷後成長╱結論



    第八章 創傷整合

    生理心理學的創傷整合指標╱正向的發展成果╱創傷整合的生態學╱平衡╱調適與永續╱創傷知情實務的未來





    ?





    前言



      我很幸運在飛往黎巴嫩的貝魯特時,讀到《兒童與青少年創傷知情實務工作》這本書,我要在貝魯特協同帶領七天的「經歷地雷爆炸的成人倖存者」密集訓練課程。當中有29位參與者來自埋有地雷的區域,例如庫爾德斯坦、葉門、伊拉克,以及黎巴嫩。課程目的是訓練倖存者回到家庭社區的點對點方案來增進復原力。



      雖然參與者都是成人,但閱讀本書原稿對我是最好的準備。它增強與豐厚了我的觀點,更重視創傷知情實務工作者的介入(intervention)要根植於「依附關係」、聚焦在「復原力」,以及「優勢」為本。Bill Steele與Cathy Malchiodi召集了一個偉大的作者團隊,帶來了前瞻性概念、牢牢地掌握目前的研究,以及治療兒童創傷倖存者的豐富實務經驗。



      本書有著令人振奮的觀點彙整,包括:復原力、依附關係、心智�身體的連結,以及生態系統的概念。對於針對創傷倖存者進行工作的助人工作者來說,每個觀點都提供一個獨特且有價值的視野。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復原力的視野提醒我們要持續尋找優勢,而非聚焦於缺陷或不足。我讀完本書的當天,在課程一開始就遇到一個復原力的範例。某位地雷爆炸倖存者向貝魯特團體自我介紹說:「我不是地雷的受害者。地雷才是我的受害者。我存活下來了,但地雷沒有。」



      本書中另一個很有價值的觀點是依附關係。依附理論讓我們對兒童時期的創傷所留下深刻與普遍的傷害更敏感。在治療實務工作中,依附關係也透過促進安全感、強調治療關係的核心、重視共鳴的力量,以及強調人類連結而邁向茁壯生活來引導我們。貝魯特課程中的事件完美地體現了依附關係如何導向戲劇性的改變。某位參與者失去了他的左手臂,只剩下粗糙的殘肢,但他在家鄉從事清除地雷的工作。工作坊的第四天,他衷心感謝團體無條件地接納他。接著他分享到,自從意外發生後,這是他第一次在別人面前穿著短袖襯衫。



      本書的第三個觀點是「心智�身體的連結」(mind/body connection),現今透過MRI的鏡頭,能讓我們更容易了解。數十年來,批評者將遊戲與創造性治療貶低為缺乏任何科學支持的「過度情感化」(touchy-feely)取向。然而,最新的神經科學發展顯示,安全與同理的關係為增進神經可塑性提供了理想條件。再者,治療性介入能真正幫助創傷倖存者改變他們的神經網絡(Cozolino, 2010)。



      第四個觀點是「生態系統」(ecology),一個能夠拓展我們視野的觀點。作者針對生態系統議題,例如家庭動力、機構環境,以及文化進行說明。特別是對成功的創傷治療營造一個理想的治療環境,提供一個獨特且有幫助的章節。本章讓我對於整個貝魯特課程環境中的治療機會保持敏感度,包括一些非預期的經驗。例如,參與者搭乘巴士時,會一起大聲唱著阿拉伯歌曲,用手拍著節拍,一起搖擺,以及各種姿態與歡呼。我為這情緒調節的完美例子喝采,也因為地雷倖存者所表達出生命中純然的喜悅而深受感動與啟發。



      很多專業書籍會從導論章節開始,描述概念的架構並摘述相關的研究文獻。接著在其餘章節中,只會關注臨床的實務經驗。某些創傷書籍則完全聚焦在技術,沒有認真考量到所有的理論與研究。當然,我們都期望介入是有效的,但技術最終要以有意義的概念和經驗性研究為基礎。理論與研究沒有應用也只是有趣的燈光秀;技術沒有任何概念架構與證據的支持,也只是黑暗中的一道火光。我特別喜歡本書的是,每一章都將概念、實證研究、以及實務工作做很好的整合。每個章節包括︰詳細案例、別框中的理論討論、相關研究的摘述,以及無數個正在進行的創傷知情實務工作。



      當然,本書作者是第一個指出「創造性藝術治療」對成人倖存者同樣具有影響力的治療工具。例如,在貝魯特的「脫離灰燼」活動中,一開始在小紙條上寫下創傷,接著每位參與者燃燒紙條,再將灰燼放入塑形黏土中,最後用黏土創造象徵希望的雕塑。某位在地雷爆炸中失去一條腿的年輕女子,創作出一個漂亮的雕塑,是一朵生長在沒有隱藏著致命傷害的土地上的花。



      我很確定,閱讀本書對助人工作這個領域的學生或實務工作者而言,會是很寶貴的經驗。你所帶走的,不只是目前最令人讚賞的最佳實務觀點,還有所有受創兒童讓人深深激賞的潛力─在成為倖存者後仍然能夠持續成長茁壯。



      對我自己而言,並不需要一個翻譯人員來欣賞那些參與我們訓練課程的地雷爆炸倖存者的復原力。他們曾經失去手、手臂、腳,以及腿,但是他們的心永遠具有足夠的勇氣、同理、希望及喜悅。



      工作坊結束時,我跟他們說再見,並重複一個阿拉伯語彙,那是我能夠說清楚的一個語彙—「Shukran」,意思是「謝謝你」。我很感激他們用無數方式在我們相聚的時間裡豐厚了我的生命。因此,對於Bill Steele、Cathy Malchiodi以及本書的其他作者,我也要說聲:「Shukran」。



    Lennis G. Echterling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