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外在與內在寂靜
我們都知道俗世與修道最大差別在於,修道者都在生活中堅守靜默,好能更專注於天主;而加爾默羅會是隱修會,更強調如何降低世俗之喧擾,持守靜默,好能專心且付出更多時間予天主。本書英文書名為「居於此山」,又是位加爾默羅會修女所著,就可想像,本書所欲宣導的即是透過外在象徵「山與加爾默羅會」,傳遞人內在的寂靜世界。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處在寂靜環境中,並不表示內在是寂靜的,有時反而是更喧鬧的。邁向寂靜的內在,是段辛苦的旅程,本書即是說明這段旅程的經歷。這段經歷一直伴隨著情緒的經驗,它包含著焦慮、憂傷、愁苦、亢奮等等,有時是難以承受的重而無法意識到,只想逃之夭夭。這些不願接受的情緒,常出自於過去原生家庭、學校與社會上生活等無法消化的人際或自我衝突,它沒有被遺忘或消失,只是潛抑,隨時會浮出意識面,讓我們無法以真我面對世界,更糟的是會阻擋我們進入內心寂靜。此外人的本性和欲望,亦會讓我們迷戀於外在引發的感官享受,貪求外在的滿足,避免進入內心寂靜前的神枯「心」苦。
因此內在寂靜的旅程,亦是認清自己的過程,經由不斷在天主前無限的透明自己,好讓天主的愛與生命可無阻礙的流入我們的內在。當然這認清自我的過程就是不斷「接納」真我的旅程,由於我們有太多「外在」的期待與誘惑,使我們難以忍受失落的痛苦與憂傷,傾向拒絕接納自己,導致仍陷於紛擾的內心世界。總之,接納自己,就是邁向「內在寂靜」,「親近天主」的「黑暗與光明」之旅。許多人在追求「內在寂靜」過程,常因不堪沿途情緒的困擾,不確定的焦慮、「黑暗中虛無的恐慌」等而降於世俗之滿足或暫時的解放,致無法享有「內在寂靜」中,與天主同在的自由與自信之永恆感。如何承受「認清自己」過程中情緒的阻擾,唯有「謙虛及空虛」自己,並祈求天主給予力量,當然如能有神師或至交的指點與分享,將更能達成此目標。
「內在寂靜」是超越形象、感覺、文字及觀念、直抵天主核心,加爾默羅會的「神婚」就是此終極境界或真實,本書就是告訴我們這條路如何走,它的篇幅不長,卻是字字珠璣。
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張達人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