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粥的歷史(二版)

粥的歷史(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65784
陳元朋
三民
2020年1月03日
70.00  元
HK$ 63  






ISBN:9789571465784
  • 叢書系列:文明叢書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3 x 18.8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文明叢書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一碗粥,可能是都會男女的時髦夜點,也可能是異國遊子的依依鄉愁;可以讓窮人裹腹、豪門鬥富,也可以是文人的清雅珍味、養生良品。一碗粥裡面有多少的歷史?喝粥,純粹是為口腹之慾,或是文化的投射?



      本書談粥的歷史,主要談的是與這種食物有關的文化現象。作為個案研究的主題,粥這樣的食物,很可以反映我們身處的文化中人們與食物的互動關係。從糧食的種類到粒實的烹調,再到食物形象的賦予,歷史上的粥,從來就不是一碗水米混融而已。粥的歷史,包涵的是人們的生活經驗、心態情感,甚至是對健康生命的護衛與渴求。粥的本體是無情之物,但它碰上的卻是有情之人,而屬於粥的文化則正在這場遇合中現身。



    ?


     





    文明叢書序



    自序



    前言──從「早餐Bar」開始的飲食習慣文化探索



    西元2001年臺灣的「吃粥商業」

    臺北市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

    加盟經營的「食神廣東粥」和「源士林廣東粥」

    臺南市的「阿憨鹹粥」和「阿堂鹹粥」

    桃園市大興西路上的「鴻記養生粥」

    「光泉」與「美極」的「速食粥」



    粥的起源──從榖類的粒食辦法談起

    考古出土的穀物種類

    包在硬榖裡的食物

    「炊具」與「用水煮的食物」



    一種食品、多種形象

    「農家衣食,甚是艱難」──粥的貧苦形象

    「粥美嚐新米、袍溫換故綿」──富人碗裡的粥

    「此味清切」──粥的清雅形象



    吃粥與養生

    本草典籍中的米榖品類

    早期使用米榖品類的方劑

    「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清代曹庭棟的《粥譜》

    粥的食療譜系



    結語──作為歷史研究的飲食課題



    ?





    自序



      對於一個想往學術路上走的學子來說,這本小書的寫作,是嘗試、是鼓勵;同時,或許也還是一種交待。閱讀與思考,以之為娛,則其樂無窮;以之為業,雖然愉悅依舊,卻難免因為少些對話而感覺孤寂。於是,能夠寫出心中所思,並且還能有供讀者閱覽的機會,在此就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犒勞。

    ?

      這本書寫的是食物的歷史。然而,天下的食物何其眾多?自是難以全部概括。不過,遺珠雖多,但以「粥」為主題的書中內容,還是能夠以個案的姿態展現我自己對食物歷史的一些看法。

    ?

      被人定義、被人吞嚥,食物與人們的關係至為密切,但在對食物的描述裡,人們卻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主角之一。所以,這次以粥為題,除了粥本身之外,我有意特別留心那群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吃粥人」。因為,那碗粥若真要說有些什麼文化意義,也是我們所賦予的。

    ?

      我人生的頭二十年,過得渾渾噩噩,證明之一就是現在竟然很難再回憶起什麼細節。但這後十年,卻因為師友們的扶持而變得很是富麗。就像這次能夠側身三民書局這套文明叢書的寫作行列,對我而言,就是這樣性質的人生經歷。感謝三民書局對我的信任。感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康樂老師、林富士老師、李貞德老師、李建民老師、王道還老師的耐心與鼓勵,雖然他們常自謙是我習學上的友人,但實際上他們卻是我人生與知識的導師。感謝杜正勝老師、王德毅老師、梁庚堯老師、梁其姿老師、邢義田老師,他們都是引領我進入史學堂廡的師長,承他們不棄,允許我這個鄙陋的學生受教十多年,並在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困境中,對我指引方向、伸出援手。我還要向逯耀東先生致謝,因為我對飲食歷史的興趣,最早是受到逯先生著作的啟發。

    ?

      人過而立,對師長朋友常是心存感恩,但對家人至親,則往往會圖思交待。因為,習學過程裡的苦澀與徬徨,總會波及這些無辜,但卻又甘心承負的人。我現在知道了!為什麼許多人都會在他們著作的序言中寫道:「把這本書獻給我的親人。」……因為現下的我,亦作如是想。

    ?

      我誠心地把這本小書獻給三個人:我的父親陳舜政先生、母親孫蓓蒂女士,還有我的妻子余穎。面對一個性情古怪,兼有一堆堅持的兒子與丈夫,真是辛苦他們了。

    ?
    2018年11月24日書於臺北寓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