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達爾文與小獵犬號:物種原始的發現之旅

達爾文與小獵犬號:物種原始的發現之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3825
穆爾黑德
楊玉齡
天下文化
2019年12月12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2163825
  •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 規格:平裝 / 283頁 / 17 x 23 x 1.4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科學文化


  •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演化/遺傳

















      如果你不清楚那趟歷時五年的航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別說你認識達爾文!




      達爾文的演化巨著《物種原始》已發表了150年,

      這個想法撼動了全人類的思想,而且影響至今,愈加深刻。

      一切的源頭,都來自達爾文搭乘小獵犬號的環球航行,

      那可說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趟旅程。



      我們邀請您打開這本圖文並茂的遊記,參與達爾文的探險旅程,

      你將會見識到各地繽紛的生命、特殊的地理、稀奇的風俗民情,

      並且目睹偉大思想的孕育歷程。



      一段改變人類思想的壯闊旅程

      一位青年環球航行的冒險故事

      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圖像紀錄




      1831年,英國海軍艦艇「小獵犬號」載著年方22歲的達爾文,

      從普利茅斯港出發,環球航行五年。這一趟旅行,

      使得一名原本成績勉強及格的大學生,蛻變為認真治學的自然學家;

      使得原本有志於擔任神職的年輕人,竟醞釀出抵觸聖經創世思想的演化論。



      這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趟旅程,後來成為「物種原始」理論的源頭,

      這個想法撼動了全人類的思想,而且影響至今,愈加深刻。



      達爾文誕生至今已200年,他的演化巨著《物種原始》也發表了150年。

      但是你真的知道,在那一趟關鍵的五年航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打開這本遊記,跟隨達爾文環繞世界一周的腳步,參與他的探險旅程,

      你將會見識到各地繽紛的生命、特殊的地理、稀奇的風俗民情,

      並且目睹偉大思想的孕育歷程。



      ※擺脫傳記、史料的嚴肅寫法,把達爾文的五年航程寫成引人入勝的故事

      ※精心搭配近兩百幅珍貴圖片,許多甚至是當年船上成員的親筆繪作

      ※真正完整重現達爾文的小獵犬號之旅

    ?


     





    譯者序 萬里追蹤巨人腳印 楊玉齡



    01 會面

    1831年

    幸運兒達爾文�貴族船長費茲羅�當達爾文遇上費茲羅�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熱愛一切野外事物�家世背景響噹噹�校園裡的庸才�好事多磨�舅舅大力相助�揚帆之前



    02 揚帆

    1831年9月∼1832年4月

    肩負宗教任務�重新打造小獵犬號�等待又等待�初嚐暈船滋味�航向熱帶晴空�古怪的費茲羅�和樂融融小獵犬號

    小獵犬號航線圖與航程年表



    03 熱帶雨林

    1832年4月∼1832年7月

    自然界裡的殘酷殺機�蓄奴農莊�小小世界裡的統治者�首次與費茲羅衝突�不放過任何標本�航向光榮



    04 洪荒時期的動物

    1832年7月∼1832年12月

    閃亮的日子�船上布道會�船長膽識過人�得力助手加入採集行列�千年化石出土�神祕巨獸�誰是物種終結者?�科學與聖經對話



    05 火地島

    1832年12月∼1833年3月

    福音計畫�深入土著營地�巴頓與家人尷尬重逢�向食人族傳教�別了,巴頓



    06 彭巴草原

    1833年3月∼1833年9月

    達爾文的蛻變�草原上的滅種戰爭�達氏美洲鴕�躍動的生命�牧羊犬養成教育�帥哉高卓人�獨裁將軍羅薩斯�血腥復仇行動�野蠻的基督徒士兵�野地生活四十天



    07 布宜諾斯艾利斯

    1833年9月∼1833年12月

    美麗安琪兒�盤纏又將用盡�熱病纏身�羅薩斯叛變�度假的孩子歸來了�揮別大西洋



    08 安地斯山

    1833年12月∼1835年1月

    荒原尋水記�小獵犬號受傷了�走訪聖塔克魯茲河�穿越火地冰峽�安地斯山祕境之旅�海底貝殼上高山�英倫來的晴天霹靂�力挽狂瀾�荒謬的爭執�捕鯨船員命不該絕�火山爆發



    09 大地震?

    1835年2月∼1835年9月

    海崩地裂�地獄之城�變動的地殼�不可思議的人性�船上陰霾一掃而空�詭異的礦場葬禮�費茲羅勇救故人�航行四年之後�生命究竟打哪而來?



    10 加拉巴哥群島

    1835年9月∼1835年10月

    海上群魔殿�迷你黑龍海鬣蜥�大笨龜排隊暢飲�面惡心善陸鬣蜥�新奇鳥兒滿天飛�再見,伊甸園�雀鳥口喙之謎�天擇理論呼之欲出�宗教與科學漸行漸遠



    11 歸途

    1835年10月∼1836年10月

    迷人大溪地�憂鬱女王波瑪爾�行經紐西蘭�見面擦鼻為禮�「鐵鐐幫」社會�思鄉情切�璀璨的可可斯群島�測試珊瑚理論�鄉關路遠



    12 牛津會議

    1836年10月∼1882年4月

    冒險生涯畫上句點�神仙眷侶�鄉紳科學家�維多利亞式的甜蜜家庭�費茲羅失意的後半生�達爾文演化理論誕生�猶豫二十年�半途殺出華萊士�與神話爭辯�牛津會議風暴�老赫胥黎舌戰大主教�昔日好友反目�長眠西敏寺



    誌謝

    圖片出處

    圖說引言出處

    延伸閱讀



    ?





    譯者序



    萬里追蹤巨人腳印



    楊玉齡




      轉到克倫威爾路上,老遠就看到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門前彎出一條長長的人龍,我加快腳步,遞補上長龍尾巴。隊伍移動得很快,不一會兒,我已來到門前石階上,回頭望,人龍長度不減反增,遠處甚至還有許多牽著孩子的遊客直奔而來。很好奇,這許多人最想看的主題是什麼,恐龍?原始人?還是這裡最著名的礦物標本?或許全部都是。



      至於我,萬里迢迢跑到這來,重點非常清楚:與達爾文有關的一切……



      學生物的人都知道,達爾文是以自然學者身分,隨英國海軍探測船艦「小獵犬號」(Beagle)環球航行五年,在那期間,悟出天擇演化理論的。演化論扭轉了整個近代生物學的發展方向,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達爾文也因此被讚譽為「十九世紀全球三大思想巨人之一」(與馬克思及佛洛伊德齊名)。



      在這關鍵的五年航海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竟能使一名「課業成績總在及格邊緣打轉的平庸大學生」,漸進蛻變為引爆十九世紀思想炸彈的巨人?



      有關這次航程的各類原始資料,前前後後拖了約一個世紀之久,方才陸續問世,包括達爾文的航海日記、書簡和自傳(達爾文自傳一直拖到1958年才由孫輩編輯發行第一版),以及當代其他人士的著述(例如生物學家赫胥黎、小獵犬號船長費茲羅)等。小獵犬號五年航程的全貌總算於二十世紀中期,呈現在世人眼前。



      但是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這些洋洋灑灑的文獻史料著實厚重了些;於是,第二類精簡描繪這趟航程的大眾路線書籍應運而生。其中有兩本最是精緻突出:《達爾文的航程》(The Voyage of Charles Darwin)以及本書《達爾文與小獵犬號》(Darwin and the Beagle)。兩者各有千秋,但是風格路線不大相同。前者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出版,純粹由達爾文觀點來敘事,按照年代,摘錄他本人航海日誌及自傳,很能統一表現達爾文的個人思維;再加上達爾文生就一手好文筆(他被公認可以「靠筆過活」),整本書的可讀性相當高。



      不過,論到重現整段航程的真貌,《達爾文與小獵犬號》可就更勝一籌了。



      1994年,我到奧克蘭(位於紐西蘭)作客,當時手邊正在翻譯《螞蟻與孔雀》(The Ant and the Peacock),想找些相關書籍來參考。在市立圖書館架上,看見好幾本《Darwin and the Beagle》並擺在一起。同一本書為何要準備這麼多本?因為太重要,還是因為太好看?



      借回家,一口氣讀完,深深覺得:兩者皆是。當下決定要向天下文化大力推薦這本書,與台灣讀者分享。



      澳洲籍資深記者兼作家穆爾黑德(Alan Moorehead)採全知觀點敘事,資料來源不僅限於達爾文的日誌和自傳(這些資料泰半都在事後多年方才定稿或修刪過,免不了較偏向達爾文晚年的觀點和記憶,風格雖統一,卻無法重現少年達爾文的原貌),也包括達爾文家人、師長以及同船其他夥伴所遺下的資料;最重要的是,穆爾黑德還蒐羅到大批達爾文的親筆信函,內容或許不是那麼深思熟慮,但卻更能精確傳達當事人在各個不同階段的真實情感與想法。



      在穆爾黑德簡潔、史料詳實的文筆牽引下,讀者自可追蹤到達爾文在這數萬公里航線中所留下的足印(生理和心理雙方面的)、他的所見所聞,以及他的所思所想。



      另外,本書的圖片編輯水準非常高段,幾乎所有書評都不曾遺漏這一點。書中大批精采歷史圖片借調自世界各地公有或私人珍藏,許多甚至是當年船上組員的親筆繪作。透過它們,讀者幾乎可以在腦海中看到這條小船的整個航行過程,極具臨場震撼力。



      譯完《達爾文與小獵犬號》後,意猶未盡,心底升起拜訪他晚年故居「唐恩小築」(Down House)的念頭,想親眼看一看他當年坐過的沙發、躺椅,想親自走一走他每天散步踏過的花園小徑;聽說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中,有許多關於達爾文故居的資料……



      故事開頭並沒有石破天驚的不凡架勢。我們的主角達爾文以「歡樂、平庸的大男孩」面貌登場。和世人印象中作深思狀的老學者截然不同,這個達爾文是劍橋大學生,熱愛騎馬、狩獵、宴會,課外活動不斷,課業卻只在及格邊緣上打轉,怎麼看都只是個校園庸才;但是,「他只在一件事情上與常人不同,那就是他對於自然史擁有一股完全自發的強烈興趣。」



      然而,就因為這一點不同,使他有機會登上小獵犬號;使他有機會在航程期間由業餘自然學愛好者,蛻變為嚴肅的生物學者,進而蘊釀出科學史上光芒萬丈的演化論。



      達爾文的運氣是不是太好了?

      也是,也不是。



      他的機運看起來是很不錯,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點:他早在參與小獵犬號航程之前許久,就已經開始採集自然界裡的花草蟲石;換句話說,他事先為這趟機運已作了十來年的預備工夫,完全不是僥倖得來。



      出航後,更令人驚訝的是:原來達爾文的體質天生會暈船,而且一暈就是五年,始終是個「陸地人」。不難想見這五年航程裡,他在生理上有多難受。但他終究忍了下來(他有權隨時離船返鄉),不只忍下來,而且航程中每到一站,他都賣命工作,採得無數珍奇標本,記下諸多奇景見聞。他始終不以自己的工作狂態度為怪,反倒對船上兩名受不了嚴格紀律而開小差的水手,「打從心底覺得迷惑」。



      就在歷經一趟又一趟苦行僧般的野地採集旅程後,演化論的雛形方才逐漸凝聚出來。假使他受不了暈船之苦,早早打道回府;假使他雖然堅持下來,卻是抱持遊山玩水的旅人心態度過這段航程;那麼,演化論也不可能出現在他腦海中。所以,這也不是出於幸運和偶然。



      如果真要說達爾文有什麼特別幸運之處,在我看來,生逢其時大概要算是他最幸運的一點。在他那個時代,教會思想剛剛開始鬆動,而動物、地質、古生物等學門又都各自具備相當進展;可以說,當時演化論的出場時機已接近成熟,差別只在於誰先搶到「臨門一腳」的位置。本書中,讀者可以清楚看到達爾文是如何踏著萊伊爾、洪堡等前輩學者的理論根基,加上自己的耕耘,率先搶得這個位置。



      如果世上沒有達爾文,演化論是不是還會出現?



      由於達爾文的猶疑不決,把演化論窩藏了二十多年不敢發表,我們今天才能由華萊士身上,驗證上述問題。這名半途殺出來的華萊士,不曾參與英國海軍部測量船,也不曾隱居鄉間大宅深思二十多年,但是卻能提出非常雷同的理論,證明了:當關鍵時機成熟時,許多重大科學突破都是遲早的事,不一定非得經由某人或某種過程不可。科學創作擁有殊途同歸的彈性。



      世上如果沒有達文西,肯定不會有「蒙娜麗莎的微笑」;但是,世上如果沒有達爾文,還是會有華萊士或其他人提出演化論的。這是科學創作和藝術最大相異處:科學創作擁有殊途同歸的極大彈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達爾文蛻變成科學大師的點滴過程,不知有志獻身科學的年輕朋友,是否更易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情壯志!

      進得博物館大廳,我依指標上到二樓。遠遠看見長廊轉角盡頭處,陳列著一幀黑白照片,世人最熟悉的達爾文造型:白鬢、黑袍、面容憂戚……

      除了達爾文個人的歷練成長外,本書還有另一條很重要的人文主軸:達爾文和船長費茲羅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條支線,穆爾黑德的處理手法顯然要比知名科學家兼科普作家(兼馬克思主義者)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詳盡、高明得多。古爾德在《達爾文大震撼》(Ever Since Darwin)中,把兩人關係定位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實在太過主觀和簡化(這或許和他的馬克思階級對抗本能過強有關)。事實上,費茲羅並不只是一個「跩得二五八萬的貴族船長」,他還是一名情緒暴起暴落的躁鬱症受害者;而達爾文更不曾長期扮演「陪船長吃飯、忍氣吞聲的小可憐」角色,他的脾氣可硬著呢,兩人衝突,幾乎每一次都是費茲羅的態度先軟化。



      五年航程裡,達爾文和費茲羅之間的友誼互動以及態勢消長,其實非常微妙、動人。



      一開場,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這兩名年歲相近的青年是如何的一見如故,尤其是達爾文對費茲羅,簡直崇拜得五體投地,不斷在一封封的家書中叨唸「船長是多麼多麼的優秀」云云,非常類似青少年時期的偶像崇拜情緒(這部分在他晚年自傳中,只剩下清描淡寫兩三筆)。



      然而,隨著航程開?,作者不用多作解釋,讀者自能從一樁樁的實例中,看出達爾文對心目中的偶像日益失望,兩人間的氣勢也開始逆轉。這時,達爾文性格上的優點逐漸顯露出來:樂觀、隨和、認真、執著。在同船夥伴間,他人緣奇佳;在專業領域上,他逐漸培養起獨立的行為及思考能力。



      反觀費茲羅,雖然個性義勇慷慨(曾冒生命危險援救老友,而且也經常慷慨解囊)、才智過人(一等一的航海高手兼氣候預測專家)、家庭背景也很良好(無可否認,在十九世紀初期的英國,這點仍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是由於性情僵硬、古怪,終於使得他和達爾文及其他船伴間的關係日漸疏離。



      同樣的,費茲羅和頂頭上司英國海軍部之間的關係也沒處理好,雖然他工作勤奮(律己程度不輸達爾文),在航海氣候預測及南美海岸地圖繪測方面也很有建樹,卻始終沒能博得應有的掌聲與榮譽,最後以自殺悲劇終結。



      簡單地說,費茲羅一生主要敗在性格因素上。與其說他是封建制度下的惡船長,不如說他是天生的悲劇人物。就這條主軸而言,達爾文和費茲羅天差地遠的結局,倒是非常吻合近年風行的「EQ重要性不遜IQ」理論。



      果然,就在達爾文照片旁,有一塊櫥窗專門介紹達爾文故居,它的地點、交通、展示物件……等等;文末有一行附加小字:唐恩小築目前正在進行修護工作,將於1997年春天重新開放。



      心頭一沈,這麼說來,這趟倫敦行終是未能踏到達爾文的足跡?

      我在櫥窗前呆站了好一會,直到漸漸克服心底的巨大失望情緒,方才舉步踏進物種原始陳列館。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