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外職涯的文化衝擊,成為我的重要武器!
Hi!我是Sandy。或許你不認識我,我想先簡述自己的背景,讓你了解我透過什麼樣的立場與觀點來看職場大小事。
我出生在臺灣,在英國念書與生活十二年,畢業後前往日本從事「獵頭」(Headhunting)與「招募」(Recruitment)工作十年,在飛來往去的不同職場間給予雇主和求職者建議與諮詢,持續累積的海外經驗已經步上第二十二個年頭。
?英國教育告訴我──自己決定、自我負責
英國的教育非常講求決策(Decision Making)與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 Solving)。老師從來不會告訴你「該做什麼」,而是要你自己決定「該怎麼做」,然後針對你的想法給予支援與修正。
如果你曾與英國人共事便不難理解,他們勇於表達主見,說話方式直接,會在會議上提出各種理論來捍衛自己的提案。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我不得不養成必須隨時自己決定並自我負責的習慣。
以下舉在英國申請大學的例子來說明:
我的求學期間,一人只能申請六間大學,並在收到六間大學的回覆時選出想去的「二間」,這些全都必須在學測前就做好衡量與判斷。也就是說,你可能會誤判自己的可能性,選擇了非第一志願學校;你也可能會高估自己,造成選出的二間學校都無法就讀,只能隔年再接再厲。
在英國求學的我,選擇申請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的日文系。
「妳去英國讀日文?!妳好特(ㄑㄧˊ)別(ㄍㄨㄞˋ)!」
這樣的疑問,我聽了一千遍以上。
是的,我在英國讀日文,為什麼呢?以下是當時(2002年至2006年)我做決定前的分析:
1. 如果留在英國發展,必須有第2個亞洲語言來增加自己的優勢。
2. 如果要回亞洲發展,除了英文和中文之外,第3重要的語言便是日文。
3. 我不想畢業後還花時間去日本讀日文,想以最迅速的方式「卡位」。
4. 我不認為自己能夠在「中英」或「中日」的環境下搶到好工作,畢竟有太多來自華語國家的優秀人才,因此我選擇了「日英」的環境。
即使自我分析完,每一步當中都有著各種抉擇。
最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畢業後的求職道路上被錄取的主因竟然就是「在英國讀日文系」,他們希望擁有「跳出框架」(Thinking out of the box)思維的人選為企業帶來創新(Innovation)。
時至今日,每當我與面試官分享這段經歷,對方都非常驚訝。
?第1份工作──駐日的上市英資獵頭公司
我申請上一家上市的英資獵頭公司,必須在英國受訓後去日本分公司工作。當時,獵頭這個職業在臺灣並不熱門,我的家人也沒聽過這個行業,我對工作內容更是一無所知,就這樣一頭栽進一個未知產業,開啟我的日本職涯。
我從完全陌生的IT領域開始,負責招募三到五年工作經驗的基本職缺。盯著滿滿的C++、Java等專業術語的職缺內容,一竅不通的我為了理解企業的需求,每天下班都去參加IT工作者的社交活動,快速進入他們的圈子,吸收專業知識。此後,每當有新產業與新職缺出現,我便如法炮製這套方法,加速招募效率。
一路走來,我換了幾份工作,換了不同產業,在充滿刺激的「獵人」過程中參與高階招募、新創工作;了解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執行長)、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財務長)、CHRO(Chief Human Resources Officer;人資長)等大老闆的思維;接觸無數職場人、海外工作者、斜槓、創業家。
然而,我所接觸的每一間公司,其企業文化都大相逕庭。
在英系的公司裡,同事們不習慣加班,除非有緊急狀況,否則盡量不在下班後討論或處理公事;下了班,大夥兒一起到英系的酒吧喝酒聊天,不太會談到有壓力的工作話題。而在日本的傳統企業卻是完全相反,講求的是上下連帶關係、長幼有序、加班文化,以及次數頻繁的漫長會議。至於中資企業則是績效優先,社會體系與國情養成獨特的方針,會有許多無預警的決策更動。換句話說,求職者的特質和技能必須與企業文化相融,才能持續工作下去。
挖掘人才的過程中,我扮演過仲介端與企業端的角色,深刻理解企業的成長與人事的安排密不可分,尤其是企業的「招募策略」會隨著市場趨勢而有所變動,想要在職場上受重用或者不被取代,工作者必須理解企業端的思維,並且不停更新自己的能力。
?關於獵頭一職與招募工作
許多人覺得獵頭是個很神祕的工作,也好奇獵頭究竟如何找到適當人選來填補職缺。
獵頭的工作專注在「中途轉職」與「機密招募」。特別是機密招募,由於職缺特殊,相對難找,又牽扯到較為敏感的內部人事安排,企業通常會委託外部獵頭,簽訂保密合約來承包業務。
獵頭的職涯規畫有二種基本發展模式。
一種是持續在獵頭界發展,成為特定產業的專業獵頭,或特定職務的專業顧問,例如金融業、IT業、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FMCG)業、零售業等,必須對業界的人力動向瞭若指掌。
另外一種則是往企業內部的招募部發展,成為招募專員(Corporate Internal Recruiter)。通常規模較大的公司會設有招募團隊,專門負責內部招募。招募專員被歸類於人資(Human Resource, HR)的一部分。大家熟知的「HR」,在中小企業中可能統包人事相關的大小事務;而在大型企業或跨國企業裡,則分工為招募(Recruitment)、教育訓練(Learning and Development)、薪資福利(Compensation and Benefit)、總務(General Affairs)等業務。簡而言之,企業內部的招募專員幾乎都是獵頭出身。
近年來,大環境轉變與人才缺口問題使得企業產生組織變革,例如可口可樂、新光集團等許多企業視人資為企業策略與改革的核心夥伴。打開104求職平台,可以看到愈來愈多「人資服務經理」(HR Business Partner, HRBP)的職缺。也就是說,企業將人資與經營團隊組合在一起,透過雙方的密切合作,精準招募可以提高公司營運的外部人才,並且將內部人才進行最優化的整合。
?藉由獵頭的力量打造個人職涯
獵頭從事的是與「人」有關的工作,交手對象涵蓋基層工作者到高階主管,必須在職缺開出的最短時間內找到人才所在「位置」(position),並在互動過程中說服對方投入新工作。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跟上時事的腳步,掌握業界的人事異動與最新的商業模式。
每位獵頭都會定期更新手上的「人才地圖」(Mapping)。獵頭的日常之一是熟悉業界競爭對手公司,透過多方管道打聽關鍵人選,記錄在自己的專屬名單,並試圖拼湊於業界的組織圖中。除此之外,也必須參與各項活動來加強與業界人士的互動,除了可以掌握人選的轉職意願,還能了解競爭對手公司的工作條件。所以,你總會在獵頭的個人社群網站上,看到他們穿梭在飯局與多樣的社交場合中。
隨著時間累積,獵頭的人脈網(Networking)會愈來愈豐富,專屬的人才地圖也會更完整,再加上長期與業界人士互動,當職缺一出現,腦袋中馬上浮現合適人選,招募效率也隨之提高。
?設計與市場接軌的職涯地圖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得到老闆的器重並且加薪?如何才能在職場上有所發揮?其實,每位老闆的想法都很一致,在我的觀察中,他們的理想人才就是能夠幫助企業發光發亮、帶進資產,或是借助公司向上發展的一臂之力。
講白話一點:
「只要你有『被需要』的一天,就不會被取代。」
許多大企業老闆甚至跟我說,對企業而言,基本薪資屬於投資的一種,只要選對人才,他們願意持續投資下去。
這本遊走在臺日英的國際獵頭筆記,會從國內外職場趨勢、企業端思維、自我方向與自我能力、求職渠道與斜槓經歷,搭配無數則真人真事的轉職故事與案例來告訴大家,如何在這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展現自我價值,找出專屬天職。
書中的主要案例與故事大致可以整理如下:
•一般轉職(同業或內部)
零售業人資?公關
銀行人資?業務
〔非〕貿易公司業務→〔日〕顧問公司海外業務
〔中〕臺商金融PM?Global 500企業金融PM
•轉型or進階(同業或內部)
夜市攤販?企業化經營
商場公關?電視圈公關?品牌公關?公關公司創業
銀行業務?券商業務
IT公司創業?IT結合命理
〔日〕鐵路公司基層?建築師
〔瑞〕顧問公司業精益生產顧問?包裝廠精益生產專案統籌?精密塑料業採購總監
〔英〕NHS醫務人員招募主管?私立醫院招募主管
〔臺〕銀行投資主管?〔港〕生科產品投資分析師
〔星〕外資銀行業務?私人銀行資深總裁
〔中〕食品公司業務經理?飲料公司業務經理
•轉行(異業)
電視圈記者?企業顧問、自媒體創作者
餐飲業祕書?國際採購主管?〔港〕CEO
護士?部門經理
銀行襄理?行銷公司總經理
醫院研究助理?〔美〕藥廠研究員?銀行投資主管
房仲業務?餐飲創業
電視主播?公關?〔中〕科技業自動化主管
快消品業業務經理?金融業業務經理
資訊管理師?行銷
〔日〕旅遊業網路運營經理?自媒體創作者、作家
〔日〕保險公司業務?外資公司人資
〔日〕攝影師?整骨師?整骨院創業
〔日〕飲料公司?廣告公司?〔星〕外資公司CEO戰略計畫主管
〔臺〕臺商?〔日〕廣告公司網路行銷
目前的你,位於哪個象限中?又在哪個階段卡關了呢?
無論你在國內或海外,無論你是社會新鮮人還是中年轉職者,讓我們一起藉由我所接觸過的深度個案,協助你在求職迷途之中設計與市場接軌的職涯地圖,成為不被取代的搶手人才。
Sandy Su(蘇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