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百周年修訂版自序
本書的第一版刊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已超逾二十年,似乎是有最多讀者喜歡的一部拙作。這番再次修訂重刊,完全是因為浩石的緣故。
楊浩石博士是位年輕經濟學者,不大記得起當初他給我發電郵論學時的情況,印象中那時他仍在河北省上大學。既然筆者癡長幾歲,還是仍稱呼他的名字吧。我倆相知數載,卻還未曾見面,唯憑電郵通訊。現時他在西半球發展,兩家日月反背、畫夜倒顛。初唐大詩人王勃有「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名句,這正正是我們的寫照。
筆者從來都喜歡與讀者交流切磋,尤其是年輕讀者提問,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讀者來鴻,一律不問年齒平輩論交。間有陌生讀者問字,倒似把潘國森當成了「人肉字典詞書」,好在現時網絡資源多得很,一般都是介紹他們自己去合用的網站翻查發掘。浩石當年所談都是進階級的題材,所以要認真對付。
《弟子規》有云:「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筆者平生喜歡評論是非,都是一本學術求真的精神,言者雖無心冒犯,未必人人都能諒解。浩石在繁重工作之餘,擠出有限的時間,指正拙作中大大小小的錯漏失誤,所謂「學無前後,達者為師」,筆者當然要「聞過欣」了。假如只許多自家指點人家的失誤,卻容不得他人指教自本人的不足;責人從嚴、律己從寬,未免枉讀詩書了。
浩石位居要職、業務繁忙,對本書字斟句酌,嚴格到審訂教科書的那個程度,相信佔用了他不少餘暇。他熱誠施援,我言謝嫌俗,受之可以無愧。我們原本打算在二○一八年戊戌,即戊戌維新運動一百二十周年定稿並重刊此增訂版。無奈浩石實在太忙,筆者已如討債一般的窮追,後來趕不及了,反而可以放慢步伐。今年二○一九年己亥,是一九一八年己未「五四運動」的百周年,不能再拖了。
浩石的建議很細緻,如果改詞換字會比原文優勝,都立刻依從。若原文無大錯,則必據理力爭。是書若還有甚麼粗疏罅漏,現在就多了浩石分擔責任了。〈音韻學簡介〉和〈最起碼歷史常識〉兩段,都是由他負責重寫。至於版稅稿費,則因為他本來厚薪高職,自不必付他分毫。
本書原先的作意,是為香港本地讀者而寫。原書第一版刊行之後數年,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就經歷了十年浩劫,中學畢業考試不再要求考生熟讀若干範文,取消了以範文內容作為擬題範圍的問答題。原先中學生起碼被迫熟讀二三十篇古文,因為高中要考核學生的古文水修養,少不免要在小學和初中先讀近百篇淺白古文。十年不考古文,就牽一髮而動全身,出現十年中國文史哲入門基礎常識的文化斷層。我們都知道古代漢語(香港人理解的文言文)是現代漢語(香港人理解的白話文)的基礎。二十世紀以降,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可是文學大家雖然以白話文創作,但是他們還是先熟讀文言文的。現時香港有了這麼一大批不讀古文的年輕人,真是嗚呼哀哉!
浩石還要求這部拙作放眼全國,於是我們多有據此修訂。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口語,廣府話則是兩粵通行的方言,筆者與浩石還有些「意見不合」,那就放到〈附錄〉去詳談好了。
《千字文》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啟蒙教科書」,筆者希望這次增訂,在當前「承傳中華文化、重建社會道德」的「大業」上面,略獻綿薄。
歡迎海內外高明君子不吝賜教!
是為序。
南海潘國森序於香港心一堂
二○一九年歲在己亥
「五四運動」百周年
仲秋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