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周國偉文集

周國偉文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7936787
周國偉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20日
113.00  元
HK$ 101.7  






ISBN:9789887936787
  • 叢書系列:本創文學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本創文學


  •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本書乃香港作家周國偉的創作與評論合集,從時間脈絡可見,大抵周氏是先寫創作,後寫評論,感情與理性,恰巧各自佔據人生的一半。



      創作的新詩,風格質樸,以節奏、情節緊密取勝,頗有民歌的味道;至於評論,則以法國哲學為思辨的方法工具,討論古希臘文學與當代世界文學為主,足見視野廣闊。


     





    序一? 周華山

    序二? 黎漢傑



    新詩部份



    滑浪的日子──給MARILYN

    吃蘋果的男孩

    山水畫

    晨曦之前



    我摸進森林

    石壁──羅便臣道速寫

    那夜,我們在中灣

    馬路

    燈下

    石島的下午



    出發

    彩紅與瘖綠

    要命的舞會

    門前的景色

    牆的兩邊

    明天,當是煩忙的一天

    詩之外

    多明尼加兩首之一:濃濃的夜,飲吧

    多明尼加兩首之二:在那遙遠的

    削髮──訪瀋陽東陵有感

    詩三首之一:思念

    詩三首之二:雨後

    詩三首之三:戀的美學



    評論部份



    死亡的惡魘——陳映真的「文書」

    讀羅青的一首詩

    蓬草的「馬可」

    張景熊的一首詩

    《百年孤寂》:生命的寫照

    《蒼蠅王》扎記

    《當代?述小說的規律》

    歷史的夢魘──陳映真的「文書」

    珠光寶氣——資本主義•男性中心社會裏的女性新形象

    拉岡:欲望的符號與符號的欲望

    斯芬克司的神秘象徵與伊狄帕斯的理性主義——詩人與哲學家的碰頭

    安蒂岡妮:若干詮釋的可能

    安蒂岡妮:不可思議的生與死

    克里昂與安蒂岡妮的國與家:概念的內在問題

    宙斯阿芙柔黛蒂與安蒂岡妮的理解力



    附錄:

    理性與感性的教育









    那些刻在石上的——淺談周國偉的詩



    黎漢傑



      一、引言




    ??? 說起周國偉,年輕一代的讀者大多不會知道他是誰。其實,他曾是《詩風》、《羅盤》的編輯。而本地著名文學刊物《素葉》的誕生,也和他有重要的關係,何福仁在回憶文章〈素葉的話(一)〉就曾這樣說:



      最初,從構思、組織到註冊,最積極應推周國偉。國偉是我大學時的書友,──那些浪漫,喜歡高談闊論的日子,他就提出過要辦一個這樣的出版社,注定賠本,然而可以無悔於青春。畢業後他離港到非洲一段時間,再回來,居然舊事重提。



      可見,周國偉是其中最熱心推動刊物創辦的人物。至於他自己的寫作歷程,概括而言可以分為兩期,前期主要寫詩,後期主要寫論文。理智與感情,恰巧各自佔據人生的一半。據筆者手頭的資料,他第一首發表的作品,應該是一九七六年,發表在《詩風》的〈滑浪的日子──給MARILYN〉,到八十年代初也算是經常有作品發表。之後停頓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到一九九四年才再次在《素葉文學》發表三首作品:〈雨後〉、〈恩念〉、〈戀的美學〉,可惜也是他最後一次發表詩作。



      周國偉的詩作,現在整理所得二十四首,不多,但每篇都耐讀。如果要簡單概括他的詩風,我會說是一種「硬」的美學。這種「硬」不但是指?容而言,更指其特有的語言形式。



      二、四處漂泊的硬漢子形象



      縱觀周氏的作品,與海洋相關的意象與意境非常多。例如他第一首作品〈滑浪的日子──給MARILYN〉,就是以出海滑浪為詩的背景:「滑浪於藍天的日子遙遠且搖曳�雲簇像真要擱淺所有飄昇叫純真」,從中可以清楚感受到滑浪時視?上下搖晃的律動,以及因遠望造成視覺上天與海相接,雲朵漸漸擱淺的假象;又例如〈燈下〉將掌心比擬成海洋的段落:



      燈下,我看見

      一條細細的小河

      川流不息

      帶去粼粼破碎的波光

      已綻湧得破碎的波光

      我張手努力掬住一把

      夜寒卻無盡的滴落



      小河當然是想像之辭,而那些「波光」也不過是人生旅途中的那些詩人認為值得堅持的信念或理想,可惜當他想「張手努力掬住一把」,結果卻是徒勞:「夜寒卻無盡的滴落」,滴落的居然不是光明而是夜,是黑暗,而且還要無窮無盡。在茫茫的海洋,卻找不到一點亮光,可想而知詩人的失落。



    ??? 也許,因詩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漂泊,所以海的意念、意象才會如此突出。這種漂泊感,最明顯的就是詩人遠赴非洲經商的那段日子。例如〈船〉,作者在後記即明白寫道:



      最近要離開香港,本來我是十分喜歡往異地旅行的,可是,這次是為了「建基立業」,性質大不相同。這個問題已在心底裏盤纏了多時,我想,我實在需要轉換一個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方式,再一次考驗自己、認識自我的本質。實在說,這詩是自勉之作。



      這種對自我考驗的過程,於是化身成一艘具體而微的船,在詩人筆下浮沉,全詩如下:



      自昏暗的船艙步出

      四面的濃霧即層層罩下

      剛才的噩夢還恍惚搖盪

      船仍是要啟碇

      不知多少天了

      這如風如雨的霧林

      終沒散去

      每天吃?僅剩的鹹魚

      和小撮青澀的蔬菜

      魚網不曾撒過

      夢卻網上多個

      但總叫人不安半天

      獨自飄流的日子不好受

      雲和風的移動漸變得空洞

      夜燈只微弱發亮

      呆對一會,便滿艙陰霾

      忽地我想起太陽和泛粼的海面

      那時還在家人的大船

      船仍是要啟碇

      我知道

      波浪驚拍船舷

      咦咦船聲輕細的刺響

      沒餌的魚鉤紋風不動

      大海定有魚群和澄明的景色

      就收起繩索發動馬達

      讓激昂的節奏灌我滿身

      向遠方進發

      不航的還算是船嗎



      其實,詩作描述的風景:「自昏暗的船艙步出�四面的濃霧即層層罩下�剛才的噩夢還恍惚搖盪」、「這如風如雨的霧林�終沒散去�每天吃?僅剩的鹹魚�和小撮青澀的蔬菜�魚網不曾撒過�夢卻網上多個」,既是實際存在的外部環境,更是作者的心象,那些困境、苦況、挫折,除了是如實地描述旅途的艱辛,更是象徵異地對作者心靈的試煉:「那時還在家人的大船�船仍是要啟碇」。因此,作者才會在詩作的末端多次以肯定的句式來陳述對未來的期盼:「大海定有魚群和澄明的景色」、「讓激昂的節奏灌我滿身�向遠方進發�不航的還算是船嗎」。而這種自勉、自勵,又進一步強化詩作中詩人的硬漢子形象,所謂:「不航的還算是船嗎」這種積極面對未來的態度,沒有一般年輕人寫作「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灰暗色調,是非常難得的。



      當然,這不是說詩人的人生一帆風順,我們可以在他就讀大學時所寫的〈石島的下午〉後記看到他曾經的猶豫與困惑:



      進大學二年多了,回想起來,這段日子對自己究竟是好是壞呢?每次捫心自問,內心總不由風塵激揚。特別是在知識(或理想)的追求而言,這階段又能否以「失敗」或「成功」來概括,然則,我相信這最後一站的學校生活,毋寧是一場重要的考驗。



      未經過考驗的激昂豪語,不過是魯莽的表現,但經過試煉之後,沒有被失敗、挫折打倒而繼續堅持,就是人生境界昇華的體現,例如在另一首短詩:〈詩之外〉,周氏就這樣夫子自道:



      沒有美麗的情景

      或者根本便不美麗

      但我寫,失敗也堅持

      生活,就是如此

      真實的不過是數行

      刻在石上

      刻在面上

      無聲地醒?,堅持

      即使只為自己



      這種不為甚?,只為自己的堅持,既體現在寫作,即「詩」上,更顯露在「詩之外」,即現實人生的道路上。



    ??? 當然,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堅持,總會有牢騷的時候,因此,我們不難在他的作品裏發現,抒情的背後,總有或多或少的議論隱藏於字裏行間,好像「且驚愕天地之豐廣,猛然�喝醒一身童稚錯幻但執拗的無望」(〈山水畫〉)、「所以他們嬉水,在河邊�那片草地�永遠屬於幻想」(〈在那遙遠的〉)。而,最顯著的例子,當屬〈要命的舞會〉,詩作借一場舞會,表達對當地人笨拙地模仿現代都市生活的無奈與感慨:



      據說

      這個舞會必須繼續

      直至明晨

      才夠隆重

      (感謝在場的賓客)

      才夠誠懇

      (感謝神的恩賜)

      ……

      我清楚聽見

      聲音生硬又滑稽

      一如愚笨的村婦

      學習城市生活的規律



      詩人無法與眾同樂,他感覺到的是一種無法適應的格格不入,但他仍然要強撐下去:「煙不斷的抽�反正是沒法睡了」在此處,我們再一次看到詩人的硬漢形象重複出現,與現實繼續永遠的拔河。



      三、硬的修辭美學



      一般人寫詩,都喜歡運用比喻,有時甚至出現通篇皆比的情況。但是,翻?周國偉的詩作,以比喻構成的句子非常少。粗略統計,以喻詞「像」構成的比喻句子有四句;以喻詞「如」構成的比喻句有九句。有寫作經驗的人均會明白,這種少用比喻詞造句的寫作方式,其實非常困難,因作者必須將心中的情感或經驗,不能依賴打比方,而是轉化成一個個實際具體而微的行動或者情節,以保持作品不致落入純抽象的陳述。因此,縱觀周氏的作品,句子結構大多是比較簡單,而且字數較少,例如描述多明尼加見聞的詩作〈在那遙遠的〉,每一行的字數一般不超過八個字,最長的不過是十個字:「所以他們嬉水,在河邊」,最短的僅有三個字:「拿?了」。而整首詩作通篇均是白描,以名詞和動詞為主:「沙地高低�微溫的水沒有魚�掬水欲飲�不若投進去�我們是魚」、「我們需要一條小舟�河中間處滿是海膽�游過去,好嗎�這裏甚麼也沒有�小舟是我們的手」,組成全篇的肌理。當然,白描,看上去好像沒有甚?秘訣,魯迅在《南腔北調集•作文秘訣》也是這樣說:「『白描』卻並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少做作,勿賣弄,可以說,是周國偉詩的可貴處,即使在抒情詩方面,他也是以非常節制的方法寫出,例如以祝福朋友愛情開花結果的〈那夜,我們在中灣〉為例:



      月亮不知升至哪裏

      濃濃的簾幕般圍攏

      木炭和報紙安放後

      妳自衣袋摸出火柴

      並且擦亮火光

      風不知從何方捲掀

      在月光迅速映照中,看見

      石爐原來被鋪蓋過密

      木炭缺乏必須的空間和氧氣

      大家合力調整後

      火花已逐漸可見

      風不絕吹起,狠狠吹起

      這次我們只需稍作遮擋

      爐火已自裏底細細燃燒



      表面是寫為石爐起火,實際也指涉朋友的愛情。一開始,「木炭和報紙安放後�妳自衣袋摸出火柴�並且擦亮火光」好像萬事俱備,起火卻遭遇困難,原因在於「石爐原來被鋪蓋過密�木炭缺乏必須的空間和氧氣」。愛情也如是,起初以為對雙方的愛慕就足以支撐一段感情,實際上人與人的交往還需要「空間和氧氣」,拿捏的分寸,才可以成就愛情:「大家合力調整後�火花已逐漸可見�風不絕吹起,狠狠吹起�這次我們只需稍作遮擋�爐火已自裏底細細燃燒。」



      這種以描述石爐起火的過程,從敘寫技巧而言,正是所謂「借事寓理」的表達方式,周氏以迂曲致意之筆法,避免直接訾斥之病,在藝術效果上有「欲彰還隱」之效。



      對於喜歡摘句的讀者來說,周國偉的詩可說是平平無奇,因他沒有亮麗的辭藻,更沒有如上述那些精彩的比喻作句。因此,這種類近散文化的寫作,可說是一種硬的修辭學。當然,這不是說周氏沒有任何寫作技巧,試看他的〈石壁──羅便臣道速寫〉,全詩如下:



      瘖?的石壁

      佇立路旁

      傲慢或者固執

      巴士跑過

      單車跑過

      孩子跑過

      咆哮或者塵埃或者叫嚷

      瘖?的石壁

      依然佇立路旁

      傲慢或者固執

      鳥類飛過

      紙鳶飛過

      花朵飛過

      歌唱或者昇躍或者飄繞

      瘖?的石壁

      依然佇立路旁

      傲慢或者固執



      深深埋藏於土壤

      許久了,種籽

      困厄地生長於土壤

      許久了,種籽

      無聲無息無光無熱

      它們就這樣抽芽,增高

      在石隙的狹隘間

      默默叢生

      在冷硬和瘖?間

      默默青綠

    ?

      風起時,掌聲紛紛

      一路嘲諷石壁

      一路搖曳款擺而去



      讀者不難發現,全篇不是以華麗的修辭取勝,而是以一種近乎民歌式的節奏讓作品推進。例如「巴士跑過�單車跑過�孩子跑過」、「鳥類飛過�紙鳶飛過�



      花朵飛過」這種類似排比的句式一再重複出現,同時夾雜以「瘖?的石壁」、「傲慢或者固執」、「許久了,種籽」像流行曲的副歌般穿插其中,形成一種特有的旋律。這種句法,和《詩經》頗有暗合之處,例如名篇《秦風•蒹葭》就是如此: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全篇以重章迭句的形式寫作,二、三兩章的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僅僅個別詞語有所變換,避免了板滯,形成獨特的韻律也使詩意稍有遞進。同時,反覆詠唱,使感情愈來愈強烈。以上的模式,正是周國偉〈石壁──羅便臣道速寫〉寫作範本的由來。



      四、結語



      周國偉留下來的作品雖然不多,但已經可見具有一定的藝術風格與寫作母題,他的新詩,都是源自生活,取材自日常,語調舒緩,意象、比喻清晰,但追求言盡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而他漂泊海外的作品,除了突出詩人的堅毅形象之外,更寄託了他對世俗的思索、質疑和嚮往,因此,不難發現詩人在以詩抒情的背後,同時有不少議論穿插其中。當然,這種對社會現實的議論,後來的周國偉則偏好以論文的形式出之。也許,正是這種原因,令他後期幾乎停頓了詩創作。不過,幸好詩保存了,我們還可以看到香港詩壇這份曾經存在的聲音。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