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桃李和蒺藜
「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之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擇而種也。」(《韓詩外傳》)子質得罪魏文候而浪跡異地,蒙簡主收容且提供教授生徒之處所以便維生。子質遭逢逆境,難免心懷怨懟,抱怨一生所教者雖眾,但卻無人在他患難之時挺身救援。上面這段話出自簡主對子質的開?,重點在於「先擇而種」,用白話來說,就是有識人之慧。從一位老師的立場來看,雖然「有教無類」仍然應該被奉為教學圭臬,但一生所教的學生若能都是豐桃碩李,或者泰半是桃李而非蒺藜,當然還是一樁美妙無比之事。
袁鶴翔講座教授一生春風化雨,誨人無數,國內外許多知名學者教授皆曾為門生,不論是在英美文學或比較文學,也不論受教先後,無不受益匪淺。袁老師將於108 學年結束時正式榮退,為其精采的學術生涯劃下圓滿的句號。為了表達感念之情,學生們在2019/3/13 於東吳大學英文學系舉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俾以榮耀這位高風亮節、德高望重之師。此外英文學系也籌劃了榮退活動,其中包括了一本紀念論文集。忝為東吳外語學院院長,我被賦予了撰寫序言之責,而一想到袁老師桃李滿天下的事實,上述故事也就自然而然的浮現在我腦海了。
紀念論文集的每位撰寫者,就象徵意義而言,皆為袁老師所栽種,爾後能夠提供夏陰秋實的美好桃李。聞道或有先後,但大家在不同的崗位,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的繼續承傳袁老師誨人不倦的崇高志業。《資治通鑑.唐記.武后久視元年》記載狄仁傑為國薦賢舉才的事蹟:「天下桃李,盡在公門矣。」這本紀念論文集貼切的反映了袁鶴翔教授在杏壇所遺留的豐功偉業。
張上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