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59264
李廣均
遠流
2019年10月30日
100.00 元
HK$ 8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659264
叢書系列:
大學用書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0.9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學用書
分
類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其他
同
類
書
推
薦
文化創意產業讀本II:象徵價值與美學經濟
The Tao of S:America’s Chinee & the Chinese Century in Literature and Film
品饌東亞:食物研究中的權力滋味、醫學食補與知識傳說
西螺的勇士
西螺福興宮太平媽南投陶香爐研究
內
容
簡
介
本書探討台灣眷村保存的起源、發展與限制,反思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現在與未來,此一提問又可分為兩個面向來討論。其一,我們該如何理解眷村作為一種文化資產保存對象的出現與盲點,其中有何選擇性與特殊性,又有那些成果與瓶頸?本書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觀點,以房舍土地、進度成效、參與人士、論述作法為主要觀察對象。其二,我們該如何解析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本書以眷村保存為研究案例,提出一個以多元文化為核心內涵的分析光譜,討論多元文化的概念、類型與爭議,探究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可能與限制。
目
錄
自序? 1949的曲折與脈動
?
第一章? 台灣眷村的起源、改建與保存
1.1? 緣起與提問
1.2? 起源、改建與保存
1.2.1 眷村起源
1.2.2 眷村改建
1.2.3 眷村保存
1.3? 法源基礎與經費來源
1.4? 政府組織與民間團體
1.5? 方法與資料
1.6? 章節安排
?
第二章?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與多元文化
2.1? 眷村研究
2.2? 文化資產保存在台灣
2.3 ?多元文化:理論與爭議
2.3.1 自由主義
2.3.2 批判理論 / 差異政治
2.3.3 國族主義
?2.4? 小結
?
第三章? 那些眷村(沒有)取得保存機會?——社會學的階級觀察
3.1? 入住列管眷村的機會結構
3.2? 取得保存機會的列管眷村
3.3? 目前眷村保存的主流作法
3.3.1 將軍之屋與日式建物修復
3.3.2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的盲點
3.4? 那些眷村 / 房舍被忽略?
3.5? 小結
第四章? 那些縣市(沒有)展現保存成效?——社會學的族群觀察
4.1? 眷村文化園區選址結果
4.2? 眷村文化園區推動流程?
4.3? 後段班 vs. 前段班
4.3.1 新竹縣、彰化縣與雲林縣
4.3.2 桃園市與高雄市
4.4? 異數的解釋
4.4.1 台北市
4.4.2 雲林縣
?4.5? 小結
?
第五章? 那些人士(沒有)推動眷村保存?——社會學的國族觀察
5.1? 原眷戶的低度參與
5.2? 非眷戶的積極推動
5.3? 公務員的依法行政
5.4? 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5.4.1 緩不濟急的官僚通病
5.4.2 日式建物修復與靜態文物展示
5.4.3 人史分離的選擇性保存
5.5? 小結
?
第六章? 眷村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列管眷村文資保存的選擇性與特殊性
6.1? 摘要
6.2? 眷村保存的社會學分析:階級、族群與國族
6.3? 眷村保存的多元文化意義
6.4? 研究限制
6.5? 代結語
?
參考書目
序
序
1949的曲折與脈動
?
七十年,可以訴說多少人生曲折,又可以承啟多少時代脈動?
1949至今已歷經七十個年頭,當初因為戰亂抵台的百萬軍民多已老去,第三代甚或第四代也已長大成人。回首凝視,我們該如何理解或是認識這批戰爭移民?對照近年來屢屢引領媒體關注的「本土化 / 台灣化」之說,所謂的「外省人」是否也能成為本土化的主角,進而豐富台灣化的內涵?對此,筆者認為至少仍有以下幾個盲點值得探究,也是本書的寫作關懷。
首先,1949前後來台的百萬軍民如何落地開枝,他們的人口軌跡或是家族地圖該如何繪製?例如,他們是否可以、又或是在何種情形之下結婚成家,是否都能入住眷村?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又該如何紀錄他們的親密關係與遷住歷程,這樣的發掘與討論如何可以拓展本土化的視野與觀察?
其次,相較於目前官方推行的人群分類政策與代表性機構的成立,1949來台移民的身分經驗是否受到稀釋或是遺忘?1991年之後,考量當時的政治環境與社會氛圍,相關身分資料的籍貫登記逐步廢除,卻也讓後來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逐漸成為沒有「過去 / 歷史」的台灣人。更有甚者,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自我定位,私領域中原本流動多元的身分特質逐漸出現一些選擇性的消音,或是朝向特定方向(族群優惠措施)的傾斜,抹拭早期省籍之間大量通婚的事實與影響。然而,這樣的走向與趨勢又意味著何種的本土化意義?
第三,相較於本土化與台灣化對於清領或日治時期的研究,目前對於1949戰爭移民的研究內容與關注層次相對單薄扁平,多半集中政治認同與選舉行為的比較,缺乏針對社會文化差異面向的探討。例如,至今多數報導或是相關著作仍然認為眷村是1949移民的主要居住模式,此一說法不僅不符合實證資料,反而落入省籍之間刻板印象的複製與誤導。
為了提供對於1949來台移民的另類思考圖像,本書試著採取階級、族群與國族的社會學分析視角,探究眷村作為一種文資保存對象的起源、推力與限制,進而關注眷村保存多元文化意義的比較與批判,期能豐富本土化與台灣化對於1949來台移民的認識與了解。
對於筆者而言,本書的寫作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生意義。2013年初,內人於健檢中發現第三期肝癌腫瘤,震驚之際全家陷入一片愁雲慘霧。近七年來,經過數十次大小手術,前後住院二十餘次,每次短則五至七天,長則十天至兩週,不論是精神心力或是身體狀況,都是極大的折磨與考驗。面對病情治療的不確定性或是心情體力的低落透支,1949來台移民人物故事的閱讀與整理,猶如黑暗中的一絲微光,引領我在反思沉澱之中,得到再次出發的信心與勇氣。相較於戰亂帶來的諸多磨難與衝擊,我期許自己和家人可以超越人生逆境,不畏不縮。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關關難過關關過,雖然歷經栓塞、換肝、轉移、化療等過程,如今仍能平靜和諧地與疾病共存。
其間,懷之和安之從兩個懵懂未知的小學生,如今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他們曾經在病床邊陪伴媽媽度過許多日子,一路學習體諒互助、寬容自制,這樣的成長經驗毋寧是特殊而令人不捨,卻也協助我度過不少關鍵時刻。最後,我要感謝一路走來許多好友的支持和鼓勵,讓我與家人可以毅然平靜地走下去,不輕言放棄努力與希望。七十年來,這不也是許多1949來台移民用生命寫下的體悟與心情嗎?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