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

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99850
釋悟因
橡樹林
2019年10月26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9799850
  • 叢書系列:善知識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2 x 17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99歲
    善知識


  • 宗教命理 > 宗教概論











    ?????????????????????????????????? 念念真心,直尋本性,

    ??????????? 讓禪修遍一切處,晝夜六時,恆時用功,以擦亮這顆靈光獨耀的本覺心!




    ?


    資訊爆發的時代,人們總是無時無刻接收著難以數計的訊息,快速求新求變的年代,也默默培養了紛擾雜亂的心緒。也因此,寧靜、自在、安然的心境,在此時此刻卻顯得更重要而彌足珍貴。


    ?


      本書為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闊別多年之後的新作,書中總分為兩篇:禪修入門篇與祖師悟道篇。悟因長老尼用盡一生的氣命,以其實修的經驗,將自己最平凡且樸實的修行過程與大眾分享,讓大眾知道修行的本質與必要;法師慈悲開示中,認為人生一大事因緣,莫過於要息滅煩惱、了脫生死、並成佛作祖。其次,《六祖壇經》裡祖師大德們的機鋒之對,開顯佛法轉識成智而契入本性的智慧,以明禪宗「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本體。而法達禪師、志誠禪師、志徹禪師、智常禪師、神會禪師、以及行思禪師的公案故事,也真切地反映著祖師印心的開悟過程,處處是契機、時時是修行的事實。


    ?


      禪修要能「明心」,要能念念了了分明,讓自己從散亂紛擾的心,沉澱而寧靜下來,並在紛亂之流裡找到安住點,其安住的方法是「覺知不住,回到當下」,隨時都要用功,在每個時刻、每件事情上用功,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莊嚴、清明與平衡。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有一段話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能在每一個當下,提起眾生本有的覺性,動靜皆能覺知清楚而「回到當下」,這是這個時代消除煩惱的好方法。


    ?


      悟因長老尼平實的實修開示集錦,對現代深陷忙碌的大眾而言,猶如醍醐灌頂的甘露,為煩惱熾盛的大家,灌注一劑清涼。因為禪修純熟後,專注力提高,能有足夠的清明來對治散逸的雜念,如此抉擇力與判斷力會愈來愈明確,無上的智慧自然就會從中顯發出來。如此,禪修可以說是這時代一項無價的高投資!


    ?




     






    禪修入門篇


    〈雁過長空〉


    從觀呼吸開始


    禪修須具備的基本態度


    禪修要發菩提心


    覺知不住 回到當下


    道遠乎哉?


    〈眾水含月〉


    憶佛 念佛 見佛


    禪修是「心」的訓練與引導


    喚醒藏在身體裡的覺知


    修習端正法,建立正知見


    活出「活的生命」


    身安道隆


    如實知


    禪的經偈


    你從哪裡來?


    ?


    祖師悟道篇


    〈霽月光風〉


    不求餘物 惟求作佛


    神秀偈—時時勤拂拭


    惠能偈—本來無一物


    一切萬法 不離自性


    迷時師度 悟了自度


    我為法來 不為衣來


    不思善不思惡


    為法忘軀


    風動旛動


    諸佛妙理 非關文字


    只解塑性 不解佛性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寶月流輝〉


    心悟轉《法華》的法達禪師


    盜法而來的志誠禪師


    徹悟「常」與「無常」的志徹禪師


    解謎團現靈光的智常禪師


    弘揚曹溪頓旨的神會禪師


    不為聖諦的行思禪師







    撥雲見月,「見月」一詞還得從「指月」講起,這是出自《楞嚴經》中,佛陀告訴阿難的一段話:「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佛陀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為的是要讓行者悟入第一義諦;淨除諸多障礙,直到見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那一刻,即是撥雲見月的一刻。


    禪修靜坐是佛陀的教學方法之一。禪坐可遠溯至西元前五世紀前後的印度,當時印度許多宗教,如婆羅門教、耆那教,都以靜坐冥想作為修持方法。不同於其他宗教,佛教更強調智慧的重要,亦即禪修是為了理解緣起、苦、無常、無我等基本教義而達至解脫,也就是佛教「戒、定、慧」三學,乃至「八正道」所揭示的修學階次與要義。


    四念住是佛教根本修行方法,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一般會從盤腿專注於呼吸(又稱安般)開始,進而專注於身、受、心、法四種對象,觀察其起落相續狀態,進一步體驗到緣起實相。也由於佛教將打坐到進入三昧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細緻地分為「止」、「觀」等階段,因此,也產生了四禪八定等禪定階段與成果的系統。禪修的範疇和意義不斷擴大,後世部派或宗派也就開發了各自不同的禪修技巧,像是數息、內觀、慈心觀、四界分?觀、念佛觀、參話頭、默照等。


    針對禪修的方法以及詮釋的宗派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菩提達摩傳來中國的禪宗。達摩祖師約莫於中國劉宋時期(420-478)從海道來到中國,之後傳法慧可,再到被推尊為六祖的曹溪惠能(713卒)、百丈懷海(814卒),之後至唐武宗會昌法難(845)前後,這四百年間,印度禪法逐漸適應中國文化而成為興盛、獨樹一幟的「中國禪」,是中印文化融合的禪,不僅帶動中國哲學、藝術的發展;唐代時期建立的漢字文化圈如日、韓、越等區,也深受其影響;至近代,「禪」(Zen)也與世界思潮呼應,在歐美地區有其新的演繹與運用。


    禪,本來就不限於達摩所傳,只要重於內心持行,為修道主要內容的,就是禪。但是,禪宗影響力這麼深遠,達摩祖師對修行的看法到底是什麼?是必須要認識。


    《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裡提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趣入菩提道,不外乎有兩條修行徑路,一是悟理(理入),一是修行(行入)。什麼是「理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凡聖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理入,從理上悟道、入道。是「藉教悟宗」,也就是依「教」去悟入的。藉什麼「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要深信一切具有生命、有知覺的有情皆「同一真性」,是具足佛性、法性、覺性——法性即是空性,佛性也是空性,空性當中還具有覺性。要深信人人都有佛性,是同一真性。


    人人都有佛性,為什麼不受用?「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這個說明同《楞嚴經》:「皆由客塵煩惱所誤。」煩惱、妄想就是客塵。「客」是客人,打妄想這念心,塵勞境界這念心,就是客。「若也捨妄歸真」,假若能夠捨棄妄想,回歸真性;去除客塵、妄想,就可返本還原,回歸自己的清淨法身。例如,打坐時,起妄想時,不要理它,繼續專注你的所緣,心不動,這就是能作主,就是主人。心能作主,就能返照自心,能夠突破妄想、執著。


    我們的心像日、月一樣,時刻都有光明。忽然變暗了,不是因為日、月失去光明,而是被雲霧所遮,只要遮雲撥開,它的光明依舊。此一心性本具光明,現在為什麼沒有?就是被妄想、煩惱所覆蓋,因而不能顯發它的光明。所以,就在無明煩惱當下一心,就真性具足,當下即是,無二無別。


    從「凝住壁觀」下手。此時凝心、安心、住心,從依言教的聞而思,到不依言教的思而修,「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當下這一心了了分明、寂照不二就是與理相應、相符,此刻沒有分別,一念不生,如同六祖惠能對惠明所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念心一想到善、想到惡,就是分別;不思善不思惡,但是,了了分明,「名之理入」。到這裡就是如智不二的般若現證。


    悟了還要行入──發行。「行入者,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事上就是行,有四種方便的入道行門。「其餘諸行,悉入此中」,所有八萬四千行門都含攝在這四種行門當中。這四行都是從實際的事行進修,前三行強調的是人與人的和諧共存,無論是個人或佛教,在世間行事,要不違世俗,恆順眾生,從克己中去利他。稱法行是「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而行六度。所謂「行菩薩大行而無所行,攝化眾生而不取眾生相」,從利他中銷融自己的妄想習氣。所以,什麼是禪修?像這樣的處世修行,才能真正的自利利他,莊嚴無上菩提。達摩祖師所教授的,如同印順導師註解:「精要簡明,充分顯出了印度大乘法門的真面目。」


    這本書輯錄自二○一四年至二○一八年,我在香光尼僧團封山禪修的開示,讀者會一直感受到「理入」與「行入」兩個概念穿插而行。香光尼僧團是以漢傳大乘佛教為本質而開展的比丘尼僧團,在個人理入精進同時,也在團體事相的行入上磨練;不僅留意念念心的妄想清淨,也關注整個佛教界、社會的宗教需求——除了原本的教育文化志業之外,香光尼僧團近年也嘗試一些跨領域、跨學科的弘化,如開設國小兒童心智教學課程;安養院陪伴老人晚緣計劃;與世界藝術大師合作帶動桃園偏鄉國小學生的藝術素養;我也親自領著僧俗二眾至印度、馬來西亞、緬甸、中國、美國等地,與當地佛教團體或宗教文化單位交流合作。但是,不變的行程是封山禪修,每年的十一月份,香光尼僧團所有僧眾此時都要用功,絲毫不耽擱。


    最後,還是回到佛陀對阿難開示的場景中,《楞嚴經》之所以啟講,是因為阿難遭遇修行生涯中最大的考驗與挫折。當然,此時的阿難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將再面臨什麼樣的困難,佛陀只是這麼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你順著我手指的方向,就會看到月亮。如果沒看到月亮呢?希望你讀完這本《撥雲見月》後,能夠生起這樣的信心:月亮一直都在,不過是一片雲彩,揮一揮,帶不走什麼的。


    ?


    悟因


    二?一九年九月 序於 香光山






    其 他 著 作
    1. 樸野僧.無上志:新竹靈隱寺無上和尚圓寂五十週年
    2. 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