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資治通鑑:借舊時成王敗寇的「殷鑑」,轉化為人生攻防教戰的「明鏡」

資治通鑑:借舊時成王敗寇的「殷鑑」,轉化為人生攻防教戰的「明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95258
司馬光
好優文化
2019年10月14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9869795258
  • 叢書系列:風華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風華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通史











      《資治通鑑》由宋神宗定名,「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治理,「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鑑」則有引為「借鏡」之意



      人生的進退更迭、一個企業會興起和衰落,總有其根由,唯有在事件發生時掌握關鍵,發生後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才可能「勝者為王」。



      本書精選152篇,按照原書的年代序次逐篇加註「副標題」,簡括意旨,以清眉目,盼重將舊時帝王之「借鑑」,轉化為現代民眾的「明鏡」,為自己打造人生的瑰麗舞台。



      贏在知己知彼,一本在職場、商場、戰場與人生各方面的智慧之書!



    本書特色



      ◎由當時權力的最高領導者賜名、提序

      ◎內容涵蓋周、秦二朝

      ◎上下承啟16朝、3200年,

      ◎繼春秋之後,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


     





    周紀

    ◎智伯無德而亡(威烈王二十三年)

    ◎商鞅立木為信(顯王十年)

    ◎廉頗負荊請罪(赧王中三十六年)

    ◎田單巧用火牛陣(赧王中三十六年)

    ◎長平之戰(赧王下五十五年)

    ?

    秦紀

    ◎春申君貪色而亡(始皇帝上九年)

    ◎王翦裝糊塗防猜疑(始皇帝下二十二年)

    ◎蒙恬被奸臣所害(始皇帝下三十七年)

    ◎李斯不得善終(二世皇帝下二年)

    ?

    漢紀

    ◎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

    ◎項羽兵敗垓下(太祖高皇帝中五年)

    ◎張良功成身退(太祖高皇帝中六年)

    ◎韓信謀反被夷三族(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

    ◎張釋之以法治國(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

    ◎景帝殺晁錯平叛亂(孝景皇帝下前三年)

    ◎汲黯為政,以民為本(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

    ◎俠士犯法,與民同罪(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

    ◎主父偃驕橫被殺(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

    ◎張騫出使西域(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

    ◎李陵事件(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漢二年)

    ◎漢武帝教子無方(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

    ◎漢武帝的一生功過(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

    ◎蘇武北海牧羊(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

    ◎霍氏滅門(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節四年)

    ◎貢禹奏事避重就輕(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

    ◎漢元帝親讒遠忠(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

    ◎王莽專權(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

    ◎王莽稱帝(王莽上初始元年)

    ◎王莽新朝的覆滅(淮陽王更始元年)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

    ◎劉秀善用忠厚之臣(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

    ◎劉秀平定隴西(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

    ◎強項令董宣(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

    ◎伏波將軍馬援(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

    ◎班超出使西域(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六年)

    ◎明德皇后馬氏(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二年)

    ◎外戚竇憲仗勢欺人(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

    ◎才女皇后鄧綏(孝安皇帝建光元年)

    ◎真假隱士(孝順皇帝上永建二年)

    ◎跋扈將軍(孝恒皇帝本初元年)

    ◎崔寔上書建言(孝恒皇帝元嘉元年)

    ◎梁冀被誅(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

    ◎五處士拒絕為官(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

    ◎太學生領袖郭泰(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

    ◎黨錮之禍(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

    ◎郭泰擇安去危,申屠蟠見機行動(孝靈皇帝上之上建寧二年)

    ◎漢靈帝的三互法(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

    ◎黃巾起義(孝靈皇帝中光和六年)

    ◎十常侍之亂(孝靈皇帝中中平元年)

    ◎誅滅宦官集團(孝靈皇帝下中平六年)

    ◎董卓討伐戰(孝靈皇帝下中平六年)

    ◎董卓自取滅亡(孝獻皇帝乙初平三年)

    ◎孫策威震江東(孝獻皇帝丙興平二年)

    ◎挾天子以令諸侯(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

    ◎白門樓殺呂布(孝獻皇帝丁建安三年)

    ◎官渡之戰(孝獻皇帝戊建安五年)

    ◎三顧茅廬(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二年)

    ◎赤壁之戰(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三年)

    ◎荀彧之死(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七年)

    ◎劉備定蜀(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

    ?

    魏紀

    ◎魏文帝登基(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

    ◎劉備稱帝(世祖文皇帝上黃初二年)

    ◎白帝城托孤(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六年)

    ◎揮淚斬馬謖(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

    ◎諸葛亮星落五丈原(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龍二年)

    ◎魏明帝時期關於用人的爭論(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

    ◎司馬昭以仁德奪取壽春(高貴鄉公下甘露三年)

    ◎司馬懿裝病騙曹爽(邵陵厲公中正始九年)

    ◎司馬昭之心(元皇帝上景元元年)

    ◎鄧艾出奇兵滅蜀(元皇帝下景元四年)

    ◎劉禪樂不思蜀(元皇帝下咸熙元年)

    ?

    晉紀

    ◎司馬炎稱帝(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

    ◎吳國陸抗克西陵(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

    ◎三國歸晉(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

    ◎石崇王愷鬥富(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

    ◎興風作浪的賈南風(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

    ◎清談之風(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

    ◎白癡皇帝司馬衷(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

    ◎八王之亂(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

    ◎李特的流民大營(孝惠皇帝中之上永甯元年)

    ◎英明的何曾(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

    ◎謀士的傑出代表張賓(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

    ◎祖逖聞雞起舞(孝湣皇帝上建興元年)

    ◎西晉滅亡(孝湣皇帝下建興四年)

    ◎晉成帝用人不當(顯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

    ◎石勒聽書(顯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

    ◎暴君石虎(顯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康二年)

    ◎桓溫北伐(孝宗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

    ◎殷浩一錯誤終身(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

    ◎一代良相謝安(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

    ◎苻堅拒諫(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七年)

    ◎淝水之戰(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

    ◎司馬曜醉酒被殺(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

    ◎劉裕大開殺戒(安皇帝庚義熙六年)

    ?

    宋紀

    ◎宋武帝駕崩(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

    ◎劉義符貪玩喪命(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

    ◎統萬之戰(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四年)

    ◎劉義隆慘殺功臣(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

    ◎國史之獄(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

    ◎後廢帝劉昱(順皇帝升明元年)

    ?

    齊紀

    ◎蕭道成即位(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

    ◎無神論者范縝(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

    ◎鬱林王機關算盡(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

    ◎昏庸荒淫的東昏侯(東昏侯上永元元年)

    ?

    梁紀

    ◎梁武帝蕭衍繼位(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

    ◎蕭宏位列三公(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七年)

    ◎君子湛僧智(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

    ◎魏孝莊帝誅殺爾朱榮(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

    ◎昭明太子被冤(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

    ◎侯景之亂(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

    ?

    卷九 陳紀

    ◎昏庸殘暴的齊顯祖(高祖武皇帝永定二年)

    ◎北齊後主因女色誤國(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

    ◎北周高祖賞罰不明(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

    ◎周武帝勝而不奢(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

    ◎獨孤皇后與隋文帝(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

    ◎陳後主陳叔寶(長城公下至德二年)

    ?

    卷十 隋紀

    ◎隋文帝滅陳(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

    ◎趙綽的誠直之心(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七年)

    ◎窮奢極欲的隋煬帝(煬皇帝上之上大業元年)

    ◎瓦崗農民起義(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

    ?

    卷十一 唐紀

    ◎房謀杜斷(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中之中武德四年)

    ◎玄武門之變(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九年)

    ◎唐太宗善於納諫(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

    ◎史上最著名的賢后(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十年)

    ◎文成公主進藏(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十五年)

    ◎諫臣魏徵(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十七年)

    ◎李世民廢嫡立庶(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十七年)

    ◎李世民駕崩(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二十三年)

    ◎武則天垂簾聽政(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年)

    ◎唐室砥柱狄仁傑(則天順聖皇后下久視元年)

    ◎唐明皇節儉治國(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元二年)

    ◎安祿山起兵謀反(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寶十四年)

    ◎中唐名將郭子儀(德宗神武聖文皇帝二建中二年)

    ◎唐德宗體察民情(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八貞元三年)

    ◎﹁小太宗﹂李怡(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會昌六年)

    ◎唐末宦官亂政(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復三年)

    ?

    卷十二 後梁紀

    ◎後梁太祖荒淫喪命(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下乾化二年)

    ◎朱友珪悲劇重演(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下乾化三年)

    ?

    卷十三 後唐紀

    ◎戲子皇帝(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上同光元年)

    ◎有道明君李嗣源(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

    ◎高從誨和梁震(潞王下清泰二年)

    ?

    卷十四 後晉紀

    ◎「兒皇帝」石敬瑭(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

    ◎晉高祖為信用不顧法度(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

    ◎南唐主罪責逃兵(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五年)

    ?

    卷十五 後漢紀

    ◎劉知遠稱帝(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

    ◎後漢高祖無治國之能(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

    ?

    卷十六 後周紀

    ◎後周太祖勵精圖治(太祖聖神恭肅文孝皇帝上廣順元年)

    ◎五個朝代的宰相馮道(太祖聖神恭肅文武皇帝中顯德元年)

    ◎後周世宗不愛其身而愛民(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顯德二年)

    ?

    參考文獻

    ?





    導讀



    許愷容�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北宋名臣司馬光撰《資治通鑑》,為編年體通史,經緯古今,上起自周秦,下迄至五代,融會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凡三百餘萬字的洋洋巨著。紹繼《春秋》義例,承衍《左傳》敘事,彰明正統思想,嚴明華夷之防。



      或於史論直陳心跡,或於剪裁去取之際,寄寓經世致用思想。儒家人倫之學、得失成敗之理、君臣權變之道,不僅於當世帝王取資,南宋儒者朱熹為之編纂《資治通鑑綱目》,元、明、清帝王亦多稱許。無論貴冑士庶,俱受用無盡。



      故清代儒者王夫之《讀通鑑論》:「鑒之者明,通之也廣,資之也深,人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應而不窮。」此誠然也。



      《資治通鑑》「網羅宏富、體大思精」,惟卷帙紛繁,義法謹嚴,初學者不易通曉。本書精選152篇,以〈漢紀〉、〈晉紀〉的選錄尤多。除按照原書的年代序次外,逐篇加註「副標題」,簡括意旨,以清眉目。內容採「節錄」方式,選取富含寓意性、表徵性的敘事,如〈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項羽兵敗垓下〉、〈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顧茅廬〉、〈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愷鬥富〉等,俱為時人津津樂道、老少咸宜的經典。兼取編年與紀事本末之長,備錄朝代盛衰的記載,如〈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魏文帝登基〉、〈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劉禪樂不思蜀〉可知曹魏興廢,〈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後漢高祖無治國之能〉、〈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顯德二年——後周世宗不愛其身而愛民〉可見後漢、後周所以亡國根源。如此云云,益加彰顯鑑往知來的作意,並保留原文辭章之美。



      既便於從故事角度進行閱讀,仿照、模擬其文法修辭,篇末附上「解讀」,以現代情境、白話口語,闡揚書中義理,更能不囿於書中所見,進而啟發創意聯想,貫通古今之變,應用於現代社會。



      《資治通鑑》作為宋代史學的巔峰之作,於史學史上亦爭耀千古。司馬光奉敕詔令,主持編纂,協同編修者劉恕、劉攽、范祖禹俱為博學篤行之士。全書編纂有賴眾力,依學術專長分工,而後由司馬光審定,成於一家。



      歷時十九年,廣收史料三百餘種,先作「長編」,後作《資治通鑑考異》30卷。廓清材料取予原則,畢錄裁斷因緣、考證脈絡,可見審慎不苟。而所示例之「長編考異法」,《四庫》館臣評價道:「千古史法之精密,實未有過於是者。」引導後世修史者,方法學上的門徑。



      司馬光行事廉潔、篤誠好學,讀書「研求精意」、「燭見冥玄」。司馬光或秉筆直書、或屬辭比事、或以敘為義,可見筆法運化如神。在史料的安排錯注之際,或採錄人物口語、奏章建言,以寓諷諫;或以歷史想像為黏劑,重構歷史現場。除經濟、文化、軍事等面向的董理,尤著力於戰爭場景的刻劃,敘事如繪。



      非惟正史材料的鎔鑄,更能廣收雜史、家傳、小說等材料,蒐羅廣博而不拘於一時一史,慎思明辯而能詳加考證。既可增補正史之未足,從學術發展脈絡鳥瞰,在史料、輯佚、文獻學上,均富價值。



      而歷史學之外,於文章學、敘事學層面,亦具參考意義。後人將《通鑑》與《史記》並稱,意即「兩司馬」,表彰其卓絕貢獻,因此千秋萬代,祖述不已。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史學著作中,有兩部堪稱「史學雙璧」的不朽史書,如同突兀的雙峰並峙於歷史峻嶺之中,大放光彩,它們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另一部就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晚清名臣曾國藩評價《資治通鑑》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資治通鑑》成書九百餘年來,仍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後世,為世人讚揚推崇。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名。



      《資治通鑑》全書卷帙浩繁,分為二百九十四卷,洋洋灑灑三百多萬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百零三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九百五十九年),前後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書中描繪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生動地描述了帝王將相們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之事。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自幼愛好歷史,出仕為官以後,仍讀史不倦,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撰成一部戰國至秦共八卷本的編年史,名為《通志》,進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設局續修。此後,司馬光無論在政治上如何進退沉浮,書局一直隨身而設。西元一零六七年神宗即位,開經筵,司馬光進讀《通志》,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



      王安石行新政時,司馬光極力反對,於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陽,專心編撰《資治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從治平三年開局,前後共用了19年的時間。



      《資治通鑑》在編撰的過程中,所參考的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徵引雜史諸書達三百二十餘種,選取其中的精華而成一家之言。中國古代學者王充對古今關係有過這樣精闢的見解:「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讀史的最終目的無非知古通今,以期古為今用。《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史書。



      它通過翔實的歷史記載,闡述了歷史經驗對於封建社會政治統治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資治通鑑》所提供的歷史教訓,是以往任何一部史書都不可比擬的,對於後來歷代的統治階級都發揮了較大的指導作用。



      《資治通鑑》內容思想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兼收並蓄,拾遺補缺,自成書以來,受到中國古代歷朝統治者的青睞和讚譽,成為他們常看不厭、常看常新的案頭必備的治政、為人的教材。「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視《資治通鑑》,專請儒士為他講解其中的治國之道,用蒙古語言寫了《通鑑節要》作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對此書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讀《資治通鑑》,認為「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鑑》原則」,並常常以此訓誡左右大臣。清聖祖康熙對《資治通鑑》更是達到了癡迷程度,經常翻閱,認為《資治通鑑》「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於治道」。



      《資治通鑑》以時間為敘事線索,浩繁並且瑣碎,對於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起來已顯吃力。為了幫助讀者更加輕鬆地領悟《資治通鑑》一書的精華,我們精心編撰了這本《資治通鑑全鑑》。



      在書中,我們依照《資治通鑑》原典的時間順序,將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精彩的篇章輯錄成書,並在每一段原典之後做了簡要的解讀,力求更加真實、全面地將中國歷史的豐富與精彩呈現在讀者面前,幫助讀者從全新的角度考察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進而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本書平裝本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歡迎和喜愛。為滿足大家的收藏、饋贈需要,現特以精裝形式推出,敬請品鑑。


    解譯者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