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論拒絕履行

論拒絕履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111144
李建星
元照出版
2019年9月01日
117.00  元
HK$ 105.3  






ISBN:9789575111144
  • 叢書系列:民事實體法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5 x 21 x 1.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民事實體法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法政類 > 法律 > 民事法











      本書試圖就「拒絕履行」這一違約形態進行全面整理,從拒絕履行基礎理論、體系定位、構成要件、法律效果四個位面展示其全貌。在四個位面中,一直貫穿著比較法與中國法的碰撞、成文法與裁判實踐互動、歷史到現今的流變三個維度。本書就拒絕履行與積極違反契約的內在關係、拒絕履行與違約形態劃分、拒絕履行與履行抗辯權的適用等諸多重大爭議問題作出回應。本書還提煉了拒絕履行的裁判觀點、擴展了拒絕履行與預期違約在中國法的制度內涵。回顧本書探討的諸項主題,無論是從宏觀上把握拒絕履行的體系定位,還是從微觀上審視其法律效果,其本質都是在回應一個在給付障礙法中的關鍵問題:在一方違約時,雙方應當如何互動?


     





    推薦序�金可可



    導 論


    一、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資料�3

    二、統一法項目資料�3

    三、裁判資料�4



    第一章 拒絕履行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拒絕履行概述�5

    第二節 拒絕履行的規範基礎�27



    第二章 拒絕履行的體系定位

    第一節 拒絕履行體系定位之爭議�47

    第二節 拒絕履行與預期違約�49

    第三節 拒絕履行與履行不能�85

    第四節 拒絕履行與遲延履行�90

    第五節 拒絕履行與積極違反契約�98

    第六節 小 結�115



    第三章 拒絕履行的構成要件

    第一節 當事人存在有效債務�121

    第二節 債務人拒絕履行主義務�125

    第三節 無須債務人的可歸責性�145

    第四節 不構成嚴肅、明確拒絕履行的情形�148



    第四章 拒絕履行的法律救濟措施──主給付義務維持

    第一節 救濟措施間的選擇競合�151

    第二節 合同履行抗辯權�160

    第三節 履行請求權�171



    第五章 拒絕履行的法律救濟措施──給付義務消滅

    第一節 合同解除權�197

    第二節 損害賠償請求權�205



    結 語�225



    參考文獻�227



    後 記

    補 記






    推薦序



      建星是我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他原本報考知識產權專業,後轉換至我門下。其於此前對民法未曾用功,初入學時功底不算紮實。論文開題時,我鼓勵他研究「拒絕履行」,之所以如此,是考慮如下幾點:??縱觀歐陸主要民法體系,就拒絕履行或給付拒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模式;一種是將之規定為獨立的給付障礙形態,另一種是僅將之作為無須指定期間即得發生替代給付損害賠償請求權或解除權的特殊情形之一。兩種模式之優劣利弊,頗值研究,若有所得,於民法典制定時,或可資參考。??就拒絕履行之法效果,中國近年出現諸多爭議案型,司法實務對此頗為躊躇,比較法上解決方案也不無探討餘地。比如繼續性契約中,無任意終止權之一方拒絕履行,另一方卻要求信守契約,此時若認他方負減損義務,就合理期間屆滿後之損害不得主張賠償,不啻間接賦予拒絕履行方以任意終止權,與立法者之初衷如何協調?又如期前拒絕履行,消滅時效何時起算,亦有可議之處。?給付障礙法規範眾多、體系龐大複雜,適於民法教義學訓練,有助於提升民法研究能力。後建星以其聰穎與勤奮,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的寫作,雖未能全部解決預定的幾個疑難問題,但上述第三點考慮,算是基本實現了。



      建星此書,即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作為青年學者的試水之作,本書難免略顯稚嫩,且多有辭不達意之「宿疾」,但亦已不乏可觀之處;讀書如遊山水間,於不經意間而勝景滿目,方謂快哉,故本書「亮點」亦應由讀者自覓,序者不宜「劇透」而敗人興致。



      如今之世,學術指標化,流風所及,對真學問之堅守及鑑賞力日益衰微。但看學術史上,學術真有創見者,無不皓首窮經、嘔心瀝血,方有小成;故知:學問之道,何其之難,從來速成非學問!身命有窮,形壽易盡,「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以此共勉。



      是為序。

    ?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金可可

    2019年4月30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