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這本書的譯者有三人,我,劉嘉雯與李靜玲。本來應該三人一起寫序,各抒已見融合為一,但是兩位小朋友多年來敬我為長輩,委我全權代表本譯書為序。
執教以來,「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此科目幾乎與我生涯劃上等號,歷年所用的教科書,自己覺得篇幅側重心理層面的發展,對於社會工作觀點的論述,書本內容多像蛋糕上的奶油薄薄一層著墨甚淺。雖然也時不時會想想,該如何讓社會工作學生跳脫「發展心理學」觀點來學習「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但是在公私俗事沉浮中,也就悠呼的過了人生。
社會工作在臺灣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專業理論或實踐層次的實務做法採借其他專業知識時的應用範圍,以及如何從中長出自己社工專業樣貌,這些省思都超越我論述能力。我能做的,僅是在自己教學場域中,教導學生具備社會脈絡框架的視野來解讀個人層次的行為與互動。因此,當心理出版社林副總敬堯來信邀請我翻譯這本《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發展與生命歷程的觀點》時,我瀏覽後認為本書著重從社會脈絡層面引導社工學習者,觀看在此系統下的人類行為,趨近我心目中想像的社會工作專業下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所以邀了兩位晚輩一起翻譯此書。以下略述我認為此書有用之處。
一、本書多以社會系統觀點說明人類行為的發展歷程
書中介紹生理、心理發展的理論內容簡要、篇幅也較少,剛開始也挑戰我教學多年固著僵化的認知,老覺得為何Piaget、Erikson等人類發展理論說明甚淺。隨著譯稿漸多豁然理解,社會工作需要更多從社會結構來解析各種影響人類行為發展的視角,才能駕馭系統理論於社工日常的實務工作,也不會拘泥於個人層次的解決策略,而能採取環境與人適切相合的做法來實踐社工專業。
二、書中每章案例一以貫之搭配理論解析
每章都附有一個虛擬案例(其實故事也挺貼近社工工作的現實),在書中節次介紹相關理論、知識、概念時,均更細緻的運用來分析該案例,這方法讓讀者可以透過案例故事逐一拆解解說得以讀懂抽象的理論。以抽象理論來說明抽象的人類行為,常常讓修習「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這門課的年輕數位原生代「沙嘸」(抓不到頭緒),雖然這種靜態、平面、缺乏互動的書面案例仍無法實質回應數位原生代的學習需求,但是至少在理解概念及建立觀點的學習過程中,提供親近性的學習做法。此外,每章末附有該章重點摘要,以及配合學習智庫網站提供的個案學習重點和符合critical thinking特性的討論問題,供學生練習。這些附帶的學習要點或個案練習,個人認為有助於臺灣學生打破制式對錯二元化思考的習性。
三、本書附設的學習智庫網站超豐富
使用本書教學的教師,可以上網註冊原出版社架設的本書學習智庫(網址:routledgesw.com//teachers/aboutTheSeries/bookOverview/hbse4th),其中隨附許多輔助教學的資源,例如:課程大綱(學士班、碩士班)、各章進階閱讀文獻、測驗題庫、各章教學參考網站網址、教學小幫手、每章授課講義powerpoint檔案、每章摘要。這些資源還細心依據各章逐一臚列,讓教學者配合章節可以創造多元變化的教法。另外網站內附設的五個個案案例,每個案例除了情節詳細說明外,以互動方式從建立關係、情境評量、處遇計畫到成效評估,逐步引導提供充分的資源、工具,讓教學者可以依照教學需求提供學生練習階段性或整體性的個案評量及處遇。這種教學智庫內的豐厚資源及教學輔助工具,讓我除了佩服國外學者對於一門科目專業之厚實底蘊外,也讚嘆書商配合提供專業教學輔助資源來促進讀者使用傳統書籍的用心。
總之,感謝心理出版社林副總敬堯、高執行編輯碧嶸以及其他書籍編務同仁的默默支持及幫忙,還有兩位年輕晚輩譯者嘉雯、靜玲,一起完成這件略顯單調重複的譯著工作。期待使用本書的教學者、學習者或讀者,能從中完整的理解學會原著者Anissa Taun Rogers教授在社會工作專業上的真髓。
張紉 謹序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019年5月6日